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最近一段时期,一些产业看上去有“孔雀东南飞”的迹象,转移到了东南亚等地区。这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说到产业转移,很多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制造”,认为“中国制造”在劳动力红利消失、土地和环境等优势因素消退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必须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移,否则,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难度很大,经济转型也会面临很大压力。我们说,实现“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本身并没有错,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实现的转变。但是,因此就认为“中国制造”已经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就要抛弃“中国制造”,而必须转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也是一种误读,是对“制造业”不了解、至少是不太了解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地方,连“中国制造”都没有做好,却在政策、文件、会议上大谈“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有点可笑,更有点无知。

事实上,对“中国制造”来说,更多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少部分进入中级阶段,绝大多数没有进入高级阶段。“中国制造”未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大到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全不可忽视。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国制造”与“中国加工”、“中国组装”、“中国拼装”是划等号的。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制约了“中国制造”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制约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加工”、“中国组装”、“中国拼装”。传统的“中国制造”,很多都是“中国加工”、“中国组装”、“中国拼装”的代名词,技术粗糙、工艺简单、价值低端,不需要多少技术水平,就能完成产品的加工和组装、拼装,今天很多服装加工企业仍然维持这样的低端制造。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要求不断从严、环境承载力降低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向外转移的现象。恰恰是这些产业和企业的转移,说明“中国制造”正在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移,而不是继续享受劳动力红利和土地资源、环境资源消耗红利,而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绝不能把“中国制造”等同于“中国加工”、“中国组装”、“中国拼装”。

“中国制造”并非只能拿产业链低端回报。很多人在计算“中国制造”获得的回报时,都认为中国投资者、政府、个人都只是拿到了产业链最低端的收益回报,要不是为了就业,很多企业就不该存在,而应当转移。殊不知,“中国制造”并不是只能享受产业链低端回报,把“中国制造”做好,仍然具有很强的回报效应和回报效益。譬如富士康和台积电,也是制造业范畴,而不是技术研发范畴。但是,获得的回报都很高,且是上游企业必须依赖的制造企业。以苹果为例,如果没有富士康的配套生产,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是富士康成就了苹果,而不是苹果成就了富士康。恰恰是,“中国制造”在这方面是严重短缺的,是极少有可以满足高端客户所需要的生产制造能力的。就像华为一样,可以研发出高端芯片,却没有高端制造企业为之配套,没有像台积电、三星那样可以生产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自然,“中国制造”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就看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把“中国制造”做起来、做强大、做高端,从而参与产业链高端价值的分配。

“中国制造”是供应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以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行业的供应链也遭受了比较大的破坏。寄希望于西方国家放宽打压政策,减少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好地发展“中国制造”,特别是围绕半导体产业的“中国制造”,必须有质的飞跃、量的突破,要把被西方国家割断的供应链,通过“中国制造”的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修补好、完善好、运转好,从而确保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不因为西方国家的打压受到严重影响。这其中,国有企业要做好带头作用,要能够在各自所在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率先修补供应链,率先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毫无疑问,“中国制造”是大有可为的,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