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亚科技,能否突围?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全媒体记者/何雯雯

来源/pexels

作为国货美妆个护品牌,滋源、美肤宝、法兰琳卡等品牌的母公司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亚科技”),正在谋求上市。2022年12月31日,环亚科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环亚科技创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妆品企业,旗下拥有以“滋源”、“美肤宝”、“法兰琳卡”等为代表的细分品牌,产品种类涵盖护肤、洁肤、洗护发、身体护理等日化用品。

尽管曾经风靡一时,如今环亚科技也面临着品牌老化的问题。在三大主力品牌业绩增长乏力之时,环亚科技的新品牌培育如何突破?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环亚科技股权高度集中,创始人胡兴国一家三口IPO前还将公司6.98亿元现金分红纳入囊中。此外,公司海外业务和品牌的培育,尚在亏损,随着新兴美妆品牌的崛起,留给老牌国货的时间不多了。

品牌增长显疲态,加大营销能否扭转局势?

2019年至2022上半年,环亚科技实现营收分别为19.41亿元、19.88亿元、21.57亿元、9.8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50亿元、1.88亿元、1.37亿元。其中2021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8.5%,而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降21.1%。对于2021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环亚科技解释主要是公司在该年度加大了销售宣传支出。

虽然打造了众多品牌,但是环亚科技的营收主要是依赖滋源、美肤宝以及法兰琳卡三大品牌,而且三大品牌近几年的业绩增长也略显疲态。

2021年,滋源、美肤宝、法兰琳卡三大品牌分别实现营收8.42亿元、5.69亿元、3.96亿元,占主营业务业务比重为39.20%、26.48%、18.41%,对比往年的业绩数据,三大品牌的业绩增长并不明显,甚至个别品牌还出现了下滑的迹象,其中2019年三者的收入分别为7.79亿元、6.06亿元、3.93亿元。另外2022上半年三大品牌的收入也并没有出现较大的亮点,收入分别为3.86亿元、2.65亿元、1.50亿元,而且美肤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9年的31.37%整体下滑至2022上半年的27.21%,法兰琳卡的收入占比则从20.33%下降至15.39%。

面对公司品牌增长的乏力,环亚科技加大了营销推广的力度。2019年至2022上半年,环亚科技的销售费用高达8.22亿元、8.79亿元、10.09亿元、4.11亿元,其中渠道维护费和品牌宣传费的占比达到了60%以上。具体来看,单是品牌宣传费,环亚科技报告期内就支出了1.98亿元、2.37亿元、3.19亿元、1.03亿元,合计达8.57亿元。

公司营销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尤其是2021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4.79%,品牌宣传费用同比增长34.60%。但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仅有8.05%,归母净利润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环亚科技此番操作和赔本赚吆喝无异。

由此可见,营销推广已经不再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高昂的销售费用却成为了公司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本次募资用途中,环亚科技仍然将重点放在营销推广上,其中拟将4.05亿元用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仅0.55亿元用于研发。

产品是品牌的基石。除了宣传推广,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比价等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不过,环亚科技在产品与营销上,显然更重视后者。报告期内,环亚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819.05万元、5734.57万元、6489.27万元、3327.52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00%、2.88%、3.01%、3.37%,和品牌宣传的投入费用相比,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显然没有那么重视。

或许,正是由于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出现老化,在瞬息万变的美妆行业,环亚科技正在被后来者居上。

在同行可比公司中,从营收规模来看,2019年至2021年,水羊股份、珀莱雅、贝泰妮等的业绩增长就较为明显。尤其是贝泰妮,2019年其营业收入和环亚科技相当,为19.4亿元。但是随后几年,贝泰妮依靠核心品牌“薇诺娜”,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2021年,贝泰妮的营收约是环亚科技的2倍,归母净利润是其4.5倍。

和贝泰妮的成长速度相比,环亚科技的业绩增长就显得十分缓慢了。事实上,环亚科技品牌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业绩增长缓慢,而新品牌的推出也无法在市场上畅销。报告期内,环亚科技不断推出创新型品牌上市,包括美白护肤品牌肌肤未来、抗衰老品牌即肽等,但是众多新品牌并未在市场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对环亚科技而言,品牌老化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三年利润IPO前分尽,公司存未弥补亏损

招股书显示,胡兴国、吴知情、胡根华一家三口合计控制公司98.36%股份,拥有公司绝对控制权,且为公司实际经营活动决策者,系公司实际控制人。

创始人一家三口股权高度集中,是否会造成其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正常权益,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呢?值得关注的是,IPO之前,环亚科技还进行了分红,2019年至2021年,公司现金分红分别为2亿元、1.6亿元、3.5亿元,累计分红7.1亿元,而同期公司累计利润仅有6.47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将前三年的利润已经悉数分尽。

从公司股权来看,7.1亿分红中,6.98亿元进入了胡兴国家族的口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2021年-2022上半年,合并报表中,公司未分配利润均为负数,分别为-2.02亿元、-0.65亿元,这说明公司尚处于亏损当中。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2021年合并报表存在未弥补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仍然分红3.5亿元,此举实属耐人寻味。

对于未弥补亏损产生的原因,招股书中解释主要是公司以2021年8月31日为基准日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环亚科技母公司报表将5418.94万元未分配利润折股转入资本公积;另外则是对澳洲子公司的投资以及品牌的培育,造成了较多的未弥补亏损。

据了解,2021年7月-8月,公司通过环亚香港子公司从控股股东香港环亚手中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其旗下的澳洲子公司,从而获得了澳洲子品牌——澳魅MOR。但是从营收规模来看,澳魅的市场影响力较小,给公司贡献的收入仅占主营业务的2%左右。

收购澳洲子品牌后,环亚科技也陆续增加在澳洲的生产建设投资,并推出自创品牌,不过澳洲子品牌并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反而还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负担。2021年至2022上半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护肤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75.11%降至53.16%、39.03%,个人护理类从2019年的87.48%降至73.23%、56%。对此,公司解释系澳洲生产基地于2021年8月建成完工,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可以看出,2022上半年,公司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在2021年之前,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也并不饱和。

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澳洲子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报告各期末,公司境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有2.07%、2.12%、2.10%、1.46%。如此看来,环亚科技收购的澳洲子品牌并非什么优质资产,公司全球化的战略也恐难以实现。

收购澳洲子品牌之后,其并未给公司带来规模的经济效益,而公司却花费高额资金在澳洲建立生产基地,造成公司产能严重过剩,公司此番增产是否必要?公司这样的操作,意欲何为?对此,《经理人》杂志全媒体致函环亚科技,其回复称“目前暂不接受采访,相关信息以招股书和其他公开渠道披露为准。”

另外,环亚科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019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黄埔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向公司出具税务处罚决定书,因公司2019年7月申报所属2018年1月至12月车船税为非零申报,而申报期限应为2019年1月2日,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处以罚款2000元。

2019年4月,环亚科技开拓路分公司因露天堆放污水站产生的污泥,被处以10000元罚款,而后其又因逾期未缴纳罚款,被加处罚款10000元。

由于环亚科技家族色彩较为浓重,实控人家族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是否有相关措施来防止实控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正当权益?此外,实控人一家三口还在布局白酒行业,并且和公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交易。这是否会损害公司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还有待商榷。

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环亚科技品牌老化、公司产能过剩等问题较为严峻,随着美妆个护行业的迭代更新,仅依靠营销恐怕难重现往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