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确保制度建设与行为规范相向而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提振市场信心后,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比重已达96%,如此,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会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经济发展成果,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此,必须对巩固和发展民营经济有充分的认识,不折不扣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确保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必须关注的一个事实是,今年以来,受外部经济环境和疫情多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企业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企业家信心、市场预期等,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有的还非常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等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给社会稳定留下了许多不利因素。如何才能稳定发展、稳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运行,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和企业两个层面,亦即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入手,形成相向而行、共同向前的良好局面。一边是制度越来越完善,一边是企业行为越来越规范,制度与行为有机统一,制度对行为的约束越来越有效,行为对制度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从制度层面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围绕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做保证。特别是2019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下发后,各级各地都按照意见要求,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措施。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民营企业普遍困难的实际,又在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政策、优化环境,连续3年,每年的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费额都是以“万亿”计,银行也在融资成本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大力度支持。也就是说,从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健全、制度的完善、制度的安排、制度的执行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好的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利于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民营企业完全有理由放心发展、大胆创造、不断创新、积极创业。

制度层面的优势,如何才能有效传导到企业层面,成为企业的发展优势。除确保制度不折不扣执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地生根之外,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制度的作用、政策的效率、措施的效果,能否充分体现,不完全取决于执行和操作层面,不完全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能否将制度、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还取决于企业能否以规范、有序的行为接纳这些政策措施,能否有利于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实际上,有些制度、政策、措施没有能够完全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带来的,是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制度、政策、措施所要求的去做,导致双方无法形成有效衔接,无法产生共鸣。譬如信贷政策,就存在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数据不全、资金使用没有规矩、相关手续也难以健全等问题,自然,金融机构就不太愿意把钱给这样的企业。更重要的,有些企业拿到了资金,也不能规范使用,而是胡乱使用、挪作他用,甚至转移到其他地方、购买个人住房等。如此,也就不可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

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如何规范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制度要求、政策规定,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成为制度、政策、措施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所以,制度建设与企业行为规范只有相向而行,才能确保政策、措施作用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