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开放、共赢、共享、多元!

作者:穆宁

编辑:楚婕

风品:司廷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商业社会,赚钱是王道,多牛逼的模式也不脱俗。

可谁能想到,疫情反复、线上仍在风口,生鲜电商却熄火了。

01

连收两函 退市隐患

高光跌落咋这么快?

因收盘价过去连续30个交易日内,低于1美元的最低要求。纳斯达克6月2日向每日优鲜发出书面通知。

根据上市规则,若在收到通知后的180天内,每日优鲜ADS收盘价至少连续十个工作日为每股 1 美元或更高,将重新获得上市合规。如在11月29日前仍未恢复合规,可能获得额外的180天修复期。

这已是短短一月内,每日优鲜第二次收函。

由于未能按时提交2021年报,5月19日收到警示函。根据《纳斯达克上市规则》,每日优鲜自警示函发出之日起,有60个日历日内提交恢复符合《规则》计划。

换言之,每日优鲜面临退市风险。

截至美东时间6月9日,其股价0.27美元,持续低于1 美元线,市值更不足7千万美元。

显然,这场美股保卫战并不轻松。未来半年内,如何提振信心是当务之急。

上市不到1年,第一封年报便难产,且股价持续低迷,想必出乎不少人意料。

事实上,每日优鲜一直不缺资本话题。

2021年6月25日,顶着生鲜电商第一股光环,每日优鲜上市首日就一度暴跌36%,收盘报9.66美元/股,市值蒸发7.86亿美元。

结合其提前结束认购限时、限时充值、未停止申购窗口等操作,引得不少投资者“割韭菜”、缺乏诚信质疑。

5天后,“老二”叮咚买菜上市,次日大涨58%,股价收于37.3美元,87亿美元的市值是每日优鲜的4倍多,更让后者颜面尽失。

截止2022年6月9日,叮咚买菜收盘价5.12美元,虽较23.5美元发行价缩水不少,但市值仍是每日优鲜的10多倍。

何以高光坠落这么快、有如此寒意呢?

众所周知,资本聚焦的永远是未来。历经数次疫情,生鲜电商的潜力已被充分激活,消费端,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对生鲜电商接受度大幅提高。

2014年至2020年,生鲜电商业渗透率分别为:0.59%、1.29%、2.02%、2.97%、3.8%、4.67%、5.98%。2021年更达7.91%,进步巨大、后续活力不缺遐想。

在此背景下,作为行业代表品牌的每日优鲜,为何得不到投资者青睐?

02

亏损魔咒 前置仓利弊

一个关键因素,尽管需求旺盛,但时至2022年行业仍缺新盈利故事。

目前,绝大部品牌仍处亏损,甚至背靠互联网大厂者也难脱魔咒。

聚焦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净营收35.5亿元、60亿元、61.3亿元,规模逐年增长。同期净亏22.32亿元、29.1亿元、16.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68亿元。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7.24亿元、-19.67亿元和-16.12亿元。

好在,2020年虽营收增速大降,但净亏、经营现金流均有可喜改善。就在舆论认为其开始质量为先、夯实稳健力时,2021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净营收21.219亿元人民币,净亏损9.737亿。并预计,2021年净亏超37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每日优鲜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仅剩21.72亿元,流动负债则高达32.23亿元。

正如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那句名言:没有利润,再好的公司,有再好的员工,都会很快陷入困境。

面对亏损再加剧的预期,且年报披露又卡壳,试问投资者怎能淡定?

或许,也有无奈。

生鲜电商这门好生意难盈利,一个关键因素是“前置仓模式”。而该模式的首创者,正是每日优鲜。

所谓前置仓模式,是指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前置仓一般是租赁社区底商或小型仓库(200~500平米),密集构建在社区周边(一般为3公里内),将生鲜、快消品直接存储其中,然后由骑手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到消费者家中。

客观而言,该模式能大幅提升品控、风控,改善用户体验,是生鲜电商短期内快速崛起、改造传统生鲜业的一件利器。

不过,成败皆萧何。过重的前期投入、专业化运营等,也让其饱受微词。

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曾表示,不认为前置仓能让自己盈利,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永远也不会赚钱,除非它能长出另一新模式。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也称,自己并不认为前置仓模式是生鲜电商的最优解或者是终极模式。

究竟为什么呢?

03

小马拉大车?

大佬看衰,并不奇怪。

包括每日优鲜在内,多数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都有亏损烦恼。

以“二哥”叮咚买菜为例,2019-2021年累计亏损约115亿元。虽然2021年第四季度,亏损大幅收窄,净利润同比增长12.04%,但单季亏损仍高达10.96亿元。

问题来了,前置仓模式,到底能不能盈利?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需要升级完善。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盈利的前置仓模式,必须要具备四个关键词:开放、共赢、共享、多元。

所谓“开放”,即品类开放。

也就是说,前置仓不能只做生鲜一种品类。因为生鲜毛利率实在太低。

2021年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的毛利率仅为12.3%。

或许在很多行业,这个毛利已经不低。但生鲜业是标准的规模化产业、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期长,实现盈利最大的途径是规模扩张,高毛利率为扩张基础。

因为随着规模扩张,成本也会加剧,而前置仓模式的重资产属性,更注定了高费用支出。

天风证券研报表示,前置仓模式是重资产、重运营模式,最后一公里的终端配送成本导致较高的履约费用,获取客户投入的广告营销与优惠补贴也造成较高的销售和营销费。因此前置仓模式毛利率较低,费用率较高,盈利能力弱,客户流量的获取与转化困难。

有多高呢?

2018—2020年,每日优鲜履约费分别为12.393亿元、18.330亿元、15.769亿元人民币。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一度达34.9%,占营业费用最高达59.6%。

据悉,履约费用包括与产品交付和仓库运营有关的费用、前置仓和质量控制中心的租金和折旧费用等。

显然,仅靠生鲜一项业务回血,对重资产的前置仓模式来说,显得杯水车薪。

一语概括:如不能多维扩容品类,每日优鲜易陷“小马拉大车”困境。

04

强执、投诉 拖欠供应商货款

共赢路漫漫

当然,这非一家难题,而是生鲜品类的特殊性所致。

由于生鲜本身低毛利,加上高昂损耗量,盈利自然困难。就算精细运营度高的商超等传统卖场,也有很多“赔本赚吆喝”,仅用生鲜来提高人气。

换言之,每日优鲜若想盈利,就需解决行业痛点。

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实则早有破局者。

没错,就是永辉超市:2021年以前,永辉生鲜及加工业务毛利率稳定维持在13%左右水平。虽比每日优鲜高不了多少,但要知道,线下超市生鲜的毛利率平均在7%左右。

拉开差距的最核心因素,就是永辉坚持原产地采购,去除中间商。

这也是前置仓模式有可能盈利的第二个关键:共赢。

即与供应链共赢。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生鲜属于典型的品质与品牌双“非标”品类。对该品类来说,“产地”才是最大买点之一,也是溢价理由之一。例如当年农夫山泉当年的“福岛白桃”事件,足见产地重要性。

汉森供应链董事长、农特总裁黄刚表示:从上游看,每日优鲜的模式很单一,只有买卖关系,没有和产地实现深度捆绑。电商实现的是渠道互联网化,但今天的农产品,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互联网化。

缺乏深度捆绑,光靠“价格战”吸引用户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捆绑产地甚至赋能产地,是一条漫长且投入巨大的道路。在此背景下,选择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算得一条捷径。

遗憾的是,每日优鲜与供应商的关系似乎并不算融洽。

据南方周末报道,每日优鲜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拖欠货款。

2021年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52亿元,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亿元增加34%。这些账款里包括三大类供应商货款、外包配送公司运费、营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费等。

2018-2020年,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分别为7.39亿元、14.19亿元、10.88亿元,同期付款周期40天、55天、72天。

有供应商向南方周末表示:2021年10月份,每日优鲜开始拖欠我们费用,一直到2022年1月份,四个月钱一直没有回款,总计超300万元。

黑猫投诉17359208836也显示,每日优鲜不结供应商货款,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任何违规,但从去年一直到现在的货款不给结,保证金不给退,原来的每日优鲜联系人也联系不上,总说24小时给回复也没人员回复,咨询每日优鲜,一直踢皮球......

企查查显示,5月27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对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立案强制执行532.95万元。

事后,每日优鲜紧急澄清,此案系正常商务纠纷,经法院调解后双方已达和解,正按正常程序执行结案。

只是,早干啥去了?

与供应商关系僵化,试问如何拿到物美价廉、稳定优质的资源?每日优鲜又该如何拓展、维系SKU?发展根基稳吗?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也是终极之争。如何强链补链、更加共赢敬畏,不失一道严肃考题。

05

质量风波

生鲜“蜂巢”野望

再来第三关键词:共享。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前置仓需有规模聚合效应,服务量越多价值越大,如蜂巢的共享模式,目前多数生鲜电商前置仓只为自己服务,场地、人员、运营成本等一家承担,利润自然承压。若改为共享模式,盈利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同时会倒逼生鲜电商竞争,从“比拼前置仓量”升到“比拼供应链水平”,增厚壁垒,不失一件好事。

生鲜“蜂巢”,的确亮眼。只是,聚焦每日优鲜,实现难度不小。

外部看,诸如叮咚买菜、美团、盒马等直接竞品,未必买账。毕竟谁也不愿把自家流量,甚至用户信息拱手让人。

内部看,每日优鲜消化海量订单的能力待提升。

2021年三季度末,其全国17个城市拥有前置仓,全国前置仓数量超631个。而2019年底,其前置仓数量逾1500个。

战线收缩,让其节约不少成本、有利提升精细化、专业化运营,也是其2020年亏损下降的一大原因。然另一维度,是否也折射出无力运营的痛点?

截至2022年6月8日,黑猫投诉上每日优鲜投诉量2972个,吃出异物、产品变质、虚假宣传等品控质疑不一而足。

如投诉编号17359553630显示,5月31日从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店下单购买蔬菜,次日收到每日优鲜发来的菜,发现很多菜严重不新鲜已经无法食用,并有腐烂现象,联系每日优鲜平台投诉后,商家消极对待,不正视问题,至今没有获得他们满意的处理结果。

投诉编号17359507095显示,买到的肉很多都是淋巴、联系客服,客服说退货退款,我表示接受,但是拖着不处理、告知了客服,马上要出差,尽快处理、客服总是給官方的回答,问什么都不给具体时间,请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以上投诉均通过审核)

自家订单质量尚且如此,若开放共享表现又几何呢?服务C端,产品体验、用户口碑是重中之重,也是前置仓的最大价值所在,面对上述吐槽,基础品控风控力咋样?有多少精细化、专业力改善?

06

“小账”与“大账” 烧钱换流量

最后,是多元。即拓展前置仓其他业务的可能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每日优鲜创始人、首创前置仓模式的徐正。

15岁考入中科大数学系;28岁成为联想集团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2012年,又转战联想水果事业部......

年少得志,离不开数学天赋。

制定前置仓模式前,徐正早已把账算的很明白,每日优鲜选择的阴铺(人流量小、逆着人流方向的店铺),和(人流量大、顺应人流方向的店铺)阳铺每平米租金差3倍,坪效差3倍。

只是纸面算法,终究只是“小账”,对于重资产、且新兴的生鲜赛道,实操面变化万千,最验生态思维观,将前置仓仅作“仓库”是否受限呢?

不妨来看另一生鲜电商---盒马。在阿里体系中,不乏计算高手,但“性价比”外,其更看重“流量”账。

据华夏时报报道,盒马鲜生开店成本30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运维成本。成本端远远高于前置仓。

可盒马鲜生并不只是一家“仓库”,或配送链条中的一节点。而是集超市、餐饮、体验、仓库等多重身份的生态综合体。其中,一个重要身份便是“流量入口”。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盒马盈利也十分困难,但若能撬动社区流量,这笔投入也是值得的。毕竟流量越大,盈利希望也越大。此前社区团购被资本看好,同样也是基于社交裂变,所能带来的生态流量。

反观每日优鲜,前置仓的生态流量入口功能亟待提升,烧钱营销换流量或不可持续。

以2021第三季为例,销售和营销开支为2.562亿元,2020年同期为1.703亿元。

每日优鲜坦言,主要由于公司为获新客户和留住现有客户而举行广告活动。

只是,烧钱换来的流量,黏度又有多少呢?

据网易BIG DATA数据,截止2021年12月,每日优鲜活跃用户数为571.7万人,仅为叮咚买菜的四成。

试问,精通数学的徐正,这笔“大账”怎么算呢?

07

讲好新故事

当然,种种痛点,只局限于当下。

行业奔腾向前,又坐拥海量需求,如能痛定思痛,无论企业或模式都有进化可能。

例如同样大市场、快速崛起的预制菜业务,有望成为前置仓新故事。

这条新兴赛道上,每日优鲜处在领跑位置。

据悉,每日优鲜已与眉州东坡、渝是乎等饮食品牌展开合作。随着数据沉淀与技术成熟,2021年底,每日优鲜成功打造出自有品牌“每日招牌菜”。预制菜SKU已超800个,涵盖即烹、即热、即食等丰富品类。

行业分析师李晨认为,能在竞争激烈的预制菜赛道领跑,并非只有规模化一个因素。目前多数预制菜采用的都是急冻方式来保证食材新鲜和品质,而每日优鲜在控制物流成本上、采购等方面具有优势。

这与其长期在生鲜赛道厮杀,实力打磨有直接关系。

2021年三季度,每日优鲜研发费用率高达6.83%。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电子秤、一码通等搭建数据中台,每日优鲜对合理定价及消费习惯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帮助商户数字化管理、精准业务决策,提升运营精细化、专业度。

由此看,每日优鲜也有开放、共赢、共享、多元一面的努力。

莹莹微光,也可燎原。寒冬虽冷,却孕育春天。

同样,危机重重中的每日优鲜,能否以此深挖启示录,提振业绩股价呢?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