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在监管政策催化下,以互联网为主中概股表现惨不忍睹。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走远的声音也因此频频出现。

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大洋彼岸,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同样从去年开始,互联网成长股的代表Roku、ZOOM自去年就开启下跌模式,一年时间距离高点其股价跌去7成;而互联网价值股代表Meta(原facebook)、奈飞也在一个月内暴跌30%。

看起来,美股互联网公司下跌的逻辑也不完全一样。比如,Roku们的暴跌在于投资人对其预期太高,随着疫情常态化,其业绩也开始放缓;而Meta则是因为Tik Tok的出现,动摇了其用户基本盘,导致长期投资逻辑出现动摇。尽管两者下跌的原因存在差异,但两者均有一个共同点:过去的投资逻辑正在被打破。

从这个角度上说,美股互联网公司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去。

/ 01 /

中概股很惨,但Roku们更惨

一年时间过去了,政策对互联网的监管至今仍在加强。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里面特意强调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次日,又有一份关于游戏监管的资料流出来,资料里提到2022年不再发放游戏版号、对游戏内容作出严格审查等要求。

尽管关于游戏监管信息被证伪,但本就草木皆兵的中概投资人们,还是一瞬间“吓尿”了。消息发布当天美团收跌14.86个点,次日腾讯收跌5.23个点。恐慌的情绪持续蔓延到其他中概股上,再次开启下跌模式。

也因为这个事情,不少中概股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中概股受到政策的影响太大,投资美股互联网公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心态也不难理解,受教育政策影响,自去年2月开始,中概互联ETF下跌超过50%,还有不少投资互联网的基金净值都被拦腰斩断。

那么,美股的互联网公司真的比中概股表现更好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数据上来看,不少美股的互联网公司,其股价表现比中概股要更惨。

比如,做电视盒子和电视操作系统(智能电视os)的流媒体平台公司Roku,2月份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后,由于不及市场预计,低开27%,创下公司历史的最大跌幅。此外,自2021年7月高点后,Roku股价便一路下跌,截至目前股价跌幅超过70%。

再比如,疫情时期大热的视频通讯公司ZOOM,至2021年7月高点后,股价便一路下跌,截至目前股价跌幅超过65%。

除了成长型互联网公司,一些老牌的科技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押注的元宇宙的Meta(原facebook),同样在公布业绩预告后,短短一个月内,其股价暴跌30%。

此外,做跨境电商SaaS软件的shopify、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视频流媒体的奈飞等美国互联网公司,其股价大都距高点腰斩。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股互联网公司投资者的处境,比中概股的投资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这背后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中概股估值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监管的因素,而美股互联网公司估值下滑不存在政策风险,那么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 02 /

Roku们败于高预期,Meta们败于竞争

细细梳理暴跌的美股互联网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是以Roku、ZOOM为主的成长型互联网企业;二是以奈飞、Meta为主的价值互联网。

前者的投资逻辑类似B站、三年前的拼多多,市场看中高成长能力;后者的投资逻辑类似阿里、腾讯,其投资逻辑类似阿里、腾讯,市场看中其稳定增长的能力。

尽管投资逻辑存在差异,但两者均有一个共同点:过去的投资逻辑正在被打破。

以成长型的Roku为例。过去,Roku凭借着硬件机顶盒,把控着一部分流媒体的流量入口,凭借此切入流媒体平台赛道,这种商业路径令Roku的业绩增长极快。数据显示,2017-2019年间,Roku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

进入2020年后,疫情的爆发令流媒体需求进一步增加,进而催化Roku业绩的进一步爆发。体现在数据上,2020年前四个季度,Roku的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55.21%、42.37%、73.10%、58.03%。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其营收也保持着50%以上的增长。

此外,视频通讯ZOOM、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等公司,同样受益于疫情带来的需求增加,带动业绩增长,受到了投资人的一致青睐。所有投资人都觉得,以疫情为起点,公司将进入持续高增长阶段。

但现实却给投资人泼了盆冷水。日前,Roku公布了2021年4季度数据,其营收增速仅有33%,位于历史低位区间。此外,根据相关机构预测,一季度Roku的营收增速可能更不乐观。

投资者用脚投票,Roku股价大跌也就不奇怪了。毕竟,本来预期的是疫情带来用户习惯的永久性改变,并带来持续的高增长。结果,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刚刚过去,增速就立刻下来了。说白了,还是人们对其预期太过乐观。

再来看价值型的Meta。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Meta凭借着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一系列收并购举措壮大自己的社交版图,再稳稳通过卖广告躺着挣钱。这种长期逻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曾被打破。

但Tik Tok的出现,已经动摇到Meta的长期投资逻辑。体现在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到facebook日活跃用户首次出现了下降。有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tiktok的日均用户时长,正式大幅度甩开instagram。

与此同时,流媒体的老大奈飞的长期逻辑也在遭受挑战。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海外流媒体的竞争格局要优于国内。但显然,随着Hulu、HBO MAX等诸多对手进入流媒体行业,奈飞流媒体巨头的地位正遭受到冲击。从上图中也不难看出,竞争对手的订阅用户数量与奈飞被不断拉近。

面对对手的冲击,奈飞不得不加大投入。比如,2021年Netflix内容投入174亿,但竞争对手也毫无手软, 2021年Disney的投入超250亿,比奈飞还多,并且宣称2022年将投入330亿做内容。

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视频流媒体正掀起一场国内版“爱优腾”之争。但“爱优腾”之争的结局我们都看到了,“内卷”式竞争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抛开各自所处领域的竞争格局不谈,从大环境看,美国移动互联网也正在迎来“白银时代”。

/ 03 /

美国移动互联网迎来“白银时代”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

日前,读懂君曾在《大厂财报集体“拉垮”,互联网进入“白银时代”?》文章中提到,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政策监管加剧、广告增速下滑等原因,国内互联网正进入“白银时代”。

当下的美股互联网多少和国内互联网有些类似,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是,红利期结束,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行业内卷加速。

首先来看,广告业务的变化。广告业务作为互联网三大核心变现手段之一,其增速变化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从数据上来看,过去十年,美国互联网广告占据其GDP比重是一直上升的,但2020年到2021年间,美国GDP迎来强势修复,但广告业务增速却没有跟上。不难判断,美股的广告市场的规模正在进入存量市场。

这其实也体现在数据上。占据互联网广告1/3市场的Meta增速放缓至20%;谷歌旗下的YouTube广告收入为8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相比第三季度的43%,第四季度的增速也明显放缓;此外亚马逊的广告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出现放缓。

这背后原因也好理解。一方面,软硬通吃逻辑下的苹果实施ATT隐私政策,在存量市场之下,重新调整信息流型效果广告和其他广告之间的分配逻辑。

另一方面,Tik Tok的崛起就像是一条鲢鱼,把互联网广告行业的水也搅浑了。当下,Tik Tok(2022年120亿美金的目标)的广告收入规模虽然比不上互联网巨头,但Tik Tok的崛起势头已经不可抵挡。

此外,水被搅浑的不仅是互联网广告行业,视频流媒体也跑不掉。从国内长视频与短视频的竞争过程来看,短视频蚕食长视频的用户及其使用时长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在此背景下,视频流媒体又掀起新一场“爱优腾”之争,短期来看,根本难以分出胜负。

当然,美国互联网公司与国内互联网公司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微软、亚马逊的表现尚可,股价表现平稳。那么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何微软、亚马逊没有像阿里、腾讯出现暴涨暴跌呢?

背后的原因也好理解。在人口红利消失,竞争格局变差的大背景下,有第二条增长曲线的公司更有底线支撑。

以亚马逊为例。2021年全年,亚马逊的整体营收的增速分别为27%、15%、9%、5%,营收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但亚马逊却拥有着AWS云计算这块定海神针。

从数据上来看,21年以来,亚马逊的AWS业务收入已连续四个季度加速增长,利润方面,AWS的营业利润率在21Q3-Q4已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单季度可贡献约50亿美元利润(远远覆盖同期零售业务的亏损)。微软、谷歌股价表现稳定,同样是因为云业务表现亮眼。这也是为什么Meta拼了老命也要转战元宇宙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国的互联网最好的时候也已经过去。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散,加息时点不断走近,美国互联网公司们想要重回高点也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