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圆心科技、思派健康科技、镁信健康三家公司成立后短短几年时间,获得了顶尖机构数十亿元的投资,快速搭建起“医+药+险”服务闭环,而且在模式创新中都不断强化健康险作为支付端的价值,寄望在弥补“健康险作为支付方”的市场空白过程中,构建自身的核心资源能力和盈利模式。显然,谁能够在业务模式创新中填补这个空白,谁就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回顾2021年,健康险赛道的保险科技创新企业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过去几年,几家头部保险公司纷纷布局大健康,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第三方创业企业中,健康险赛道也陆续跑出了一众独角兽企业。

2021年,有三家公司跻身这份独角兽名单中,它们是圆心科技、镁信健康和思派科技,都是“健康+医疗+保险”模式类公司。

“轰炸式”投资催生“新巨头”

2021年8月 3日,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完成超过15亿元的F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pringhill、B Capital Group、Hel Ved、Orbimed、UOB、易方达、ABI资本、中银国际、策资本、中信证券、鲲翎资本、未来启创、指数资本等联合投资。

圆心科技可谓是资本的宠儿,完成F轮融资后,2015年成立后的短短6年时间,公司已完成了8轮、累计超过61亿元的融资(表1)。公司估值也从1.58亿元直线飙升至275.33亿元。

2021年10月15日,圆心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腾讯投资持股19.55%,红杉资本持股16.21%,启明持股7.12%,是公司位列创始人何涛(持股37.01%)之后的第二、三、四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红杉中国几乎参与了圆心科技从A轮到F轮的所有融资轮次,陪跑六年。

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派健康科技”或“思派”)和上海镁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也同样获得了类似的“轰炸式”投资。

2021年6月,思派完成F轮融资后,估值已达约17.2亿美元。而在半年前的2020年12月,其刚刚完成近20亿元的E1轮融资。E1轮融资由腾讯和时代资本(Jeneration Capital)联合领投,五源资本、光远资本(Forebright Capital)、双湖资本、某大型保险私募基金跟投。公司披露,所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加强医药健保的闭环建设。

自2014年成立以来,思派总共完成了8轮融资,吸引了包括腾讯、斯道资本、F-Prime Capital、时代资本、平安创投、IDG资本、中电中金、盛鼎资本等。融资总额达5.74亿美元,腾讯投资为最大股东,持有27.67%的股份。

2021年8月6日,思派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镁信健康也几乎以同样密集的频率收获了巨额投资。2021年3月5日,镁信健康宣布完成10亿元B轮系列融资,这是继2020年3月获得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融资后,公司再度敲定的又一轮战略融资,由蚂蚁集团旗下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创新工场联合领投,华兴新经济基金和北极光创投为跟投,A轮领投方博远资本、现有股东远毅资本、赛富投资继续加投。

就在短短不到半年之后的2021年8月23日,镁信健康再度完成超过20亿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博裕资本、建峖实业投资联合领投,礼来亚洲基金、清池资本、中银投资、AIHC瓴健、光大控股、联新资本、波士顿投资B Capital Group、中金公司等跟投。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创新工场、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华兴新经济基金、远毅资本等在内的诸多前两轮投资机构均继续加投。

上述三家公司的投资机构囊括多类型的顶级机构,包括一级和二级市场、TMT和医疗行业、产业资本和财务资本等,而且很多都是公司多轮融资的参投方,足以表明这些投资机构对健康险赛道形成的跨视角资本共识和强大信心。

跑马圈地构建“医+药+险”的服务闭环

经过六年的发展,圆心科技打造了包括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惠保、圆心医疗科技等七大品牌。其科技品牌矩阵以“线下院边及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线上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为基石,串联医生端、患者端、药品端与保险端,连接了就医场景、用药场景与支付场景,构建了“医+药+险”服务闭环。

目前,圆心科技有三条业务线: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具有医疗需求的患者首先由“医”,即妙手医生进入业务链条当中,获得线上诊疗与慢性病追踪等服务,获取用药建议;患者进而进入到“药”环节,即依据妙手医生提供的用药建议往圆心药房开药。对于有需要的患者,“险”环节的圆心惠保品牌在支付场景为患者提供帮助。

公司招股书资料显示,按收益计算,圆心药房是2020年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覆盖药品26000多种,包括新特药300余种,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220家实体店面,并与国内外2000多家药企展开合作;妙手医生是中国首批获批的互联网医院,注册与签约专病医生累计已达20万名,日访问量700万,截至2021年8月的平均月访问量已达4150万人次,拥有超过320万名付费用户;圆心惠保可以连接医疗价值链中主要参与者,减轻患者医疗开支负担。

依托圆心惠保,圆心科技已经为约70家保险公司及7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40余款新特药物保险产品、在超过6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并通过其平台分销合计14项健康保险产品,保单数量约为200万份。

思派、镁信健康的业务模式与圆心科技异曲同工,都是构建“医+药+险”服务闭环,但业务重心有所区别。

思派健康科技目前构建了三条业务线,分别是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药品福利管理(PBM)以及供应商与支付方解决方案(PPS)。

第一是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这条业务线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肿瘤临床实现现场管理组织(SMO)的业务,即为制药公司提供I期至IV期临床试验的支持。同时也为上市后的创新药物提供真实世界研究(RWS)服务。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SMO,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私营特药药房。

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在81个城市设有实验中心,并为240名客户提供了服务,其中包括27个省级肿瘤专科医院,还有5个国家级癌症治疗中心,思派也已经完成了63项研究,同时在进行的研究有814项。另外,公司实现了十大SMO客户的百分之百保留率,这些客户中超过95%是从事肿瘤药物研发,一般会与思派签约3年。

第二是药品福利管理(PBM)业务,这条业务线包括了特药药房。特药指的是治疗肿瘤以及其他危重疾病,另外还为患者提供了增值医师服务,比如如何用药、不良事件咨询和给药。思派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特药管理平台,其中的30家特药药房获得了当地的“医保双通道资质”。也就是说患者不再需要去公立医院,便能购买可以报销的药品。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在全国管理着81家特药药房,覆盖了除西藏和青海的所有省级行政区。

第三是供应商与支付方式解决方案(PPS)。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的健康服务供应商网络中,包括1100多家三甲医疗机构、42000名医生以及500家体检机构。配合公司的PBM业务,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健康科技已推出15种健康保险计划,有约一千万个人会员投保及超过500家企业客户投保。

总体而言,基于医生、医疗机构、药企的基础设施网络整合,思派打通商保支付,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络。目前,思派已在多地落地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并推出新一代企业医疗健康福利解决方案——思派健康保。健康保通过企业医生前置管控的模式,在思派自建的医疗健康体系中完成“出险-服务-理赔”的商业险闭环,正在推进布局全国市场。

镁信健康目前拥有两大核心业务,旗下药康付平台已与超过50家药企达成合作,合作DTP药房超2000家,覆盖全国超过400个城市,服务超过数百万的肿瘤、慢性病和罕见病患者。和思派一样,成为国外早已成熟的PBM(药品福利管理)模式在中国的积极实践者。

与此同时,公司还参与了2020年以来风靡全国的惠民保项目,已陆续推出了“苏惠保”、“北京普惠健康险”等城市普惠型保险项目,覆盖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40余座城市。而这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健康险用户,积累到一定的用户基数后,镁信健康就能在此基础上做低成本的引流和保险产品的转化。

以高投入换取规模增长

不过,尽管圆心科技、思派科技和镁信健康依靠强大的资本支持构建“医+药+险”闭环服务模式,但三家公司都还在成本投入阶段,尚未进入盈利周期。

圆心科技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卖药”。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2020年,圆心科技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板块的营收分别为8.09亿元、23.03亿元、35.37亿元,占整体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8.8%、97.9%以及97.5%。

后两项业务板块,即保险、线上医院,营收占比较小但增长十分迅猛。根据招股说明书,2018-2020年,二者营收之和分别为1003.3万元、4920.1万元、1.53亿元,2019和2020年同比增幅达到390%和210%,发展后劲可期。

业务迅猛扩张的圆心科技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2018-2020年,公司亏损分别为1.18亿元、2亿元和3.6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6.81亿元。2021年亏损进一步放大,前8月已亏损4.62亿元,预计年度亏损额将超过前三年亏损额之和。

同样,在资本支持下思派忙于跑马圈地,实现营收强劲增长的同时,亏损额也相应扩大。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2020年,思派的营收分别达1.33亿元、10.39亿元和27亿元,2019和2020年较上年同比增长分别达681.2%、159.87%。2021年一季度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64.7%。对应阶段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42亿元、5.96亿元、10.42亿元和15.73亿元。

无独有偶,公司三大业务中,“卖药”的PBM业务也是增长最快、占比最高的板块。该业务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40.9%上升到2020年的91.9%,2021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92.1%。相应地,PRS业务占比从2018年的58.9%下降到了2020年的6.9%。PPS业务虽然占比较低,但维持了增长势头,占比由2018年的0.2%至2020年的1.2%。

在招股书中,思派也直言“公司过往曾产生净亏损,且可能无法持续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出净额分别为1.3亿元、3.27亿元、1.92亿元及3.26亿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的负债净额为33.98亿元。公司预期,随着公司扩充业务,其经营开支日后将会继续增加。

毛利低、业务协同能力待提高

虽然圆心科技营收不断走高,但各板块业务毛利率均有下降。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2021年前八个月,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0.2%、10.6%、9.2%、7.6%。2021年前8月,圆心科技的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也就是圆心惠保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91.5%下降到了47.8%,但仍是三大业务中最高的。

招股书中披露的相关财务指标表明,圆心科技三大业务看似互补,实则割裂,大大增加了圆心科技的运营成本。药房之外的两条业务进展缓慢,三者没能产生化学反应,并未让“医+药+险”的价值链发挥相应的协同作用。

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研发投入偏低,没能在科技层面给予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提供足够支持。2018-2020年及2021年前8月,圆心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230.9万元、2265.1万元、4629.4万元、5753.8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1.3%、1.6%,大约只占销售费用的1/10。相比之下,2020年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健康”,00241.HK)研发投入达到2.7%,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东健康”,06618.HK)更是高达15.5%。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占比均达13%以上。显然,抢夺市场做大规模是公司现阶段的战略重点。

思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其PRS业务毛利率变化来看,近两年出现大幅下降,由2019年的99.23%的毛利率数值降低至2020年的21.22%,2021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5.47%。这无疑说明,随着规模的扩展,公司成本端的压力愈发明显。

至于其PPS业务,虽然毛利率在三个业务中排名最高,但据招股书,其毛利率在报告期内也是一直下降的。

各业务线群雄环侍、相互竞争

三家公司都涉足多条业务线,既有针对患者的线上医生、线上线下售药服务,又有为药房提供的医药批发和流通服务,同时还为医院、药房提供信息服务。而在这每一条业务领域,三家公司都面对诸多竞争对手,三家之间也在多个领域存在竞争。

如圆心科技旗下的圆心药房,业务模式与A股已上市的众多连锁药房、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药房的经营模式基本相同。其中的医药批发业务,与一些医药流通的企业也存在竞争关系。

其旗下的妙手医生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目前在线上就诊领域颇有建树的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医生”,01833.HK)。截至2021年10月底,平安好医生的市值超过400多亿港元。此外,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也有线上就诊服务。

圆心科技的供给端赋能服务,即医疗信息服务业务,与卫宁健康(300253.SZ)主营业务类似。2020年,卫宁健康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收入超过了2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圆心科技涉及创新药支付、保险代理的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与思派、镁信健康也存在强竞争关系。

除了开设药房或者医药批发外,镁信健康其他的业务与圆心科技的业务模式也基本相同。互联网医院、医药零售与批发存在诸多竞争对手,创新药支付与保险代理也存在像镁信健康这样的竞品。

其实圆心科技的创新医疗健康业务,除了与思派、镁信健康等竞品公司竞争外,与保险公司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圆心科技创新药支付的业务模式,能运行盈利的前提是,公司能获得大量需要创新药的患者,以此与药企议价,再通过保险理赔的形式进行支付。过程中,圆心科技仅仅是个第三方,而一些保险公司也有类似用于医药支付的互联网健康险产品。

瞄准医疗支付端服务

尽管业务模式已有雏形,但相关业务的关键资源也存在各种缺漏待补,公司的各个业务线都存在众多竞争对手,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交错的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那么,圆心科技、思派健康、镁信健康为何会赢得众多资本大佬如此的“垂青”?腾讯和红杉资本数轮投资后,成为圆心科技的第二、第三大股东,腾讯更是成为思派的第一大股东。而镁信健康的股东中,蚂蚁集团、光大控股、中金公司等也赫然在列。

答案也很简单,在一个宽度和深度都极具拓展空间的赛道中,一定有一批竞争者胜出,不断给当下市场的优胜者加“油”打气,助推它们不断领先并最后胜出,无疑是风险小收益大的最佳投资。

医疗健康行业是中国市场最确定、体量最大的投资赛道之一。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及重症病的患病率上升等问题,因此人们对于创新疗法、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医疗健康市场规模也在随之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15年,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为4.1万亿元,2020年已经达到7.3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3%;2030年预计可以达到17.66万亿元,而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2%。

伴随医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是行业的三大痛点。

首先,中国对于创新疗法及相关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巨大缺口。由于创新药研发和商业化过程极其漫长,因此生物制药公司非常需要外部专业服务商的协助来提升临床试验管理能力。其次,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还不完善,需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来服务不同人群。最后,中国缺乏成熟的分级医疗交付系统,部分患者更愿意就诊三级医院而非基层医疗机构,导致专科医生过度使用而基层医疗利用率不足。

圆心科技、思派健康科技、镁信健康以及相当一批保险科技创新企业,业务模式的构建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这三大痛点,而且在模式创新中都不断强化健康险作为支付端的价值,寄望在弥补“健康险作为支付方”的市场空白过程中,构建自身的核心资源能力和盈利模式。显然,谁能够在业务模式创新中填补这个空白,谁就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医疗行业正处于重构的关键窗口期,推动健康险赛道进入“最好的时代”。

历经10年,以“三医联动”为核心的新医改已步入深水区。2020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加速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支付方式改革和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

政策驱动下,中国的就医、用药和支付体系加速优化,正在走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院外处方、在线诊疗、商业健康险等市场也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加速渗透,正重塑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201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要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

2020年疫情以来,数字化趋势更是大大加速。就医场景中,实体医院加速拥抱数字技术;用药场景中,电子处方的生成和分发得到推动;支付场景中,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与医保衔接的多层次支付及保障体系。数字化环节的瓶颈正在逐步移除,数字化闭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打通。

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顶尖投资机构在医疗健康赛道下重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那为什么圆心科技、思派健康、镁信健康能够跻身这份被下注的名单?创始团队无疑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圆心科技创始人之一何涛,现任公司董事、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曾任健一网(中国最早的医药及医疗器械线上销售平台之一)CEO、深圳三九公司投资管理部经理、运营官兼财务总监等,在互联网医疗行业深耕20年。公司其他核心管理团队深耕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多年,洞悉客户需求。

思派健康科技的首席执行官马旭广和李继于2014年共同创办公司,他们均在医疗行业拥有逾20年的经验,曾担任多家国内外知名公司高管职位,如拜耳医药、先灵葆雅(现默沙东)等。

正是由于公司管理层团队在医疗健康行业内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经验,才能对目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着深刻理解,对标美国的联合健康集团,构建思派健康科技独特的商业模式。

镁信健康创始人兼CEO张小栋,曾在波士顿咨询(BCG)中国区医药行业团队、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领导团队任职,为大型医药国企、跨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医药公司,以及阿斯利康、罗氏、礼来等企业提供战略、运营、数字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医疗支付创新、医药流通与零售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优秀的团队,无疑是企业最后胜出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