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可怜巴巴,谁让房企坐上了“过山车”

10月份至今,已有中国金茂、世茂集团、中梁控股、建业地产、弘阳地产、正荣地产等多家地产商开始赎回公司的境外美元债,以缓解市场紧张情绪,提振市场对企业的信心,避免企业遭受严重的市场形象损失。

话虽这么说,一些企业出现的资金链风险,还是让市场感到了阵阵压力,大有无力承受之感。因为,越是这样的时候,投资者越希望企业尽快将债赎回,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调度压力,使企业的资金链更加紧张。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企业资金链就有可能会立即断裂,最终形成风险。

少数房企、特别是头部房企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也让国际机构做空、唱空、诋毁中国企业找到了机会,已经有多家房企被国际机构调低了评级,甚至美国政府也在借机发难中国企业。因此,如何筹集足量资金,保证境外美元债的按时足额赎回,确实对提升中国房企的市场信心和形象十分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房企手中的现金能够足以支撑到期债务赎回,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境外负债较多的企业,能否确保不出现逾期现象,十分重要。因为,按照Wind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1日,中资美元地产债存量为616只,规模达2094亿美元,占所有中资美元债规模的21.49%,是仅次于金融债的第二大中资离岸债品种。只要有一家出现不能按期赎回债务的情况,就会对境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产生影响,并给国际机构以口舌。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境外发债的企业,很多是境内无法融资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很好的融资途径,这些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很弱的。能够赎回的,都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账面上也是保留一定现金的。账面现金数量严重不足的房企,还是为数不少的。

对房企来说,最紧迫的工作,还是加快资产变现,趁市场还有一定购买能力的情况下,出售或转让有效资产,筹集偿债资金,降低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切不要继续做捂资产、等涨价的梦,房价不可能再快速上涨,这一点必须明确。能够现在变现,就是房企最幸福的事。

实际上,万达变卖资产的行为,应当是其他房企好好学习的,王健林哭卖资产的故事,虽然有点悲凉,但也不乏悲壮。如果没有2017年的哭卖资产,就没有今天万达的笑对市场。反过来,像许家印等房企大佬,2017年是笑对王健林,今天却是哭对市场,想让资产变现,难度也相当大。如此,怎么能不出现失信现象。

不能不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点像今年的天气,只有夏冬,没有春秋,从炎炎夏日直接进入天寒地冻,让所有的房企都无法适应。因为,夏天不为冬天准备衣服,就会在寒冬中冻死。很显然,准备了冬衣的房企是不多的。万科、碧桂园等少数房企,加上一些央企房企,算是准备了过冬的棉衣,只是,也不算很厚,更没有羽绒什么的,只能勉强度寒。其他的,也就只能穿着薄薄的夏衣,蜷缩在寒风中,能不能渡过寒冬,实在是不好说。

很显然,房企的今天,决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庞大的负债,也不是别人造成的,是企业创始人、实控人造成的。要想摆脱困境,只有让创始人回归原点,将手中的资产抛售,否则,没有任何办法。指望政策上支持、银行帮助,可能只是做梦。“房住不炒”的定位,谁也不敢轻易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想死杠房价,就是与自己过不去。降价售房,激活市场,才是房企唯一的出路。

并不希望房地产市场一片哀鸿,也不希望房企尸体遍野。但是,别人无能为力,只有房企自己觉悟、自己觉醒。房企的资产,早就不是自己的,早就应当出售。如果到今天还想不通这个问题,等待房企的,可能就不只是债务风险,还有自己的个人风险。要知道,真的因为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发生风险,导致银行债务等严重受损,是能够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实控人、创始人等的法律责任的。到时候,不要资产没有保住,个人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银行贷款是存款人的,其他债务是投资人、建设者、劳动者的,不是想赖就能赖掉的,必须为其承担责任。企业化解了风险,就会为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化解风险。给其他人、特别是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