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达达讲故事的资本?

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互联网江湖,一日千里。

向以速度见长的即时物流业,更不缺资本成长故事。

转眼间,达达集团已上市一年。截止美东6月11日,其收盘价31.55美元,市值约75.7亿美元,相较16美元的发行价涨幅超90%,但相比2020年12月1日收盘时的143亿美元高点接近腰斩。

这份周年答卷,该喜还是该忧呢?

01

净亏7.41亿元 烧钱有多香?

LAOCAI

还是先用业绩说话,6月8日,达达集团发布2021年第一季财报:

营收17亿元,同比增长52.1%,超出指引上限;订单量环比增长230%,配送员取货时长降低23%。

但刺眼的是,其亏损额却在加大:2021Q1净亏损7.41亿元,较2020年同期2.93亿元大幅增长。

何以增收不增利、赔本赚吆喝呢?

这似乎是一个灵魂问题:

拉长时间线,达达集团2017-2021Q1分别亏损14亿元、19亿元、17亿元、17亿元、7.41亿元,合计亏损74.41亿元。

放眼即时配送,虽是百亿千亿赛道,但赚钱并不容易。以美团为例,兜兜转转这些年,即使外卖业务称王,平均每单大约也只赚4毛钱。

换言之,同城配送是门苦生意。

聚焦达达,盈利之难更是大考。不要说扭亏,能否达到收支平衡都是个问题。

其招股书曾坦言:能否实现盈利取决于能否改善市场地位和形象,扩展在线平台,维持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运营效率和获得融资能力,这可能受到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影响。如无法产生足够的收入增长并管理我们的成本和支出,可能无法始终如一地实现盈利或正现金流,这可能会影响业务增长,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众多不可控,与市场有关,也与其模式有关:为众包模式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骑手费用支出占较大。2017年,骑手薪酬和福利支出占收入比重达125.35%,即企业收入甚至不足以抵偿骑手一项成本,还需额外倒贴25%。可喜的是,随着业务规模扩大,骑手成本占收入比重在2020年已降至72.27%,但成本之高仍无需赘言。

可见,规模效应是破题关键,达达上文所言的市场地位提升有其逻辑。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呢?

细梳2021Q1亏额的大幅攀升,达达加速了烧钱步伐,一方面是获客,另一方面是技术。

Q1财报显示,达达集团销售和营销费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6亿元,增长203.8%。总支出占比也从去年Q1的18.3%提高到32.5%。

尴尬的是,营销费用飙升,获客效率却出现了下降,边际效应隐现。财报显示,达达集团2021Q1活跃消费者0.46亿,同比增长67.03%,而2020Q3为77.1%、2020年全年为69.3%。

再看技术投入增加,Q1研发费1.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0.9亿元,增长33.3%。

达达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蒯佳祺曾表示2021年将加大技术投入,以赋能更多合作伙伴。本次财报电话会议上,其也披露:截止4月底,达达全渠道中台SaaS“海博系统”已超3300家零售商超门店应用,比2月底增长50%。

从上述数据看,蒯佳祺没有食言,值得肯定。

只是,无论体量还是占比,研发费似乎都很难成亏损主因。体量上,2021Q1达达研发费用1.2亿元,而销售和营销费用达7.9亿元;占比上,2021年Q1研发费用仅占营收7.2%,这个比例对于尚需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定位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而言。

显然有些不太够看。

究竟是营销驱动,还是技术驱动,表面是快慢取舍,实则是短利长利、规模质量之争。

要知道,第一季度达达集团营收增速已有放缓趋势:同比增速50.8%,而2020Q4营收同比增速为55.4%;京东到家业务营收2021Q1同比增速52.9%,2020Q4增速为108.6%。

营收增速环比放缓、获客效率下降、亏损加剧的当口,这种“烧钱”主旋律还有多香?寻求业务增量转型、追求有质量的规模效应是否尤为迫切?

02

大客户依赖 商超蜜月期隐忧

增长靠什么?

LAOCAI

当然,这似乎也非达达自身可以抉择。

一直以来,达达集团与京东集团的紧密关系都是热度话题。

公开信息显示,达达集团前身为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平台达达,2016年京东入主整合后,其便由达达和京东到家两个运营主体组成,业务也逐渐从单纯的“配送”延伸至“零售+配送”。2019年12月,达达+京东到家的组合“新达达”正式更名为达达集团。

细观达达这个“即时零售第一股”,包含两大核心业务: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本地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到家。前者收入主要来自向物流公司、连锁商家、SME商家及个人提供的最后一公里和同城配送服务;后者则是通过为平台向商家收取的佣金及配送服务、向品牌提供在线营销广告服务等获取收入。

早在IPO时,达达对大股东的业务依赖就是关注焦点。达达集团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达达集团来自于大股东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6.7%、49.1%、50.5%,关联性交易在五成上下浮动。此外,2018年至2019年来自沃尔玛的净收入分别占到4.6%、13.0%。而二者均为达达集团的战略投资方及股东。

一定程度上说,是京东、沃尔玛联合将达达送上了资本市场。

然成败皆萧何。高依赖成就了达达往期的高速发展,但如何加强自身风险抵抗力、持续打开后续成长性,无疑是达达上市后的严肃考题。

不可否认,上市一年后京东到家依然是达达集团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21Q1的17亿营收中,达达快送平台(同城配送)贡献9亿元,京东到家平台(最后一公里配送)贡献8亿元,占比分别为53.3%和46.7%。2020Q4,两项收入占比则为63.9%和36.1%。

如果抛开零售,将所有配送相关的收入单拎出来,Q1达达快送贡献8.8亿元,而京东到家贡献3.3亿元,京东到家占比27.3。

这也意味着,现在达达约四分之一的即时配送服务收入,得益于京东到家平台。

这一点达达也在2020年财报中承认,很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为京东集团提供的最后一公里送货服务,以及为沃尔玛集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此外,达达还有一个身份:京东物流唯一的众包运力补充。也得益于此,每年电商大促之际,受益于京东输送,达达集团订单成绩单都很亮眼。比如2020年双十一,其平台日配送单量突破1000万。

但出于达达价值独立性、“社会化物流平台”的成长目标、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的企业定位而言,这种战略输血是否还是越少越好?

何况,从上述亏损看,京东与沃尔玛两位金主带来的配送服务只给达达带来了业务量,却没有带来多少净利收益。

物流专家赵小敏直言,达达潜在的风险是过于依赖京东和沃尔玛的业务。上市后的达达,除了需要继续巩固与大客户间的业务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展边界,寻找更多大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达达集团也招股书中表示,上市之后,将继续增强快送的交付体验、向低线城市布局零售业务、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创新、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实现业务协同。

问题在于,如何拓展?

没抱上京东大腿前,商超零售企业是其到家平台的核心用户群体,即达达起家于KA商超。这也是外界视达达为“商超零售O2O第一股”的原因。

然而,这种和谐关系正在被打破。竞争加剧,私域流量兴起,头部商超也在向配送下游延伸,更希望能自建流量池,收回配送“主权”。

进一步说,从合作到竞争,达达与商超客户“蜜月期”面临终结隐忧。

以永辉超市为例,其到家业务做得风生水起。2019年12月开始线上到家业务“永辉买菜”和“永辉生活”的整合工作,二者都是基于前置仓的运营模式,合并后的永辉生活于年底,覆盖超100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 59.1 亿元,同比增长 147%,日均单量23万单。2021年Q1线上销售额依然表现不错,达36.7亿元,同比增长75.6%,占比 13.3%。截至目前会员数已破4933万户,其中900万来源于线下门店转化。

无论从销售额还是覆盖门店范围,永辉生活APP这个自营平台都有压第三方平台之势。

而站在更宽阔的市场角度,更多有线上数字化改造需求、线下到家配送服务需求的商家都是三四线市场的中小品牌。这也让一些大型商超做起了第三方延展,如物美系数字化平台多点DMALL,就专注于中小零售商的数字化改变和赋能。目前,多点模式与京东到家在B端也形成了强势竞争。

当友谊小船打翻,赛道竞争日益血腥,达达不要说扩展,连保住原有份额也要下番苦功。如何打开增量空间呢?

“即时配送是一个基础设施,本身是一个效率不断提升、服务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会延伸出非常多的生意的可能性。”蒯佳祺如是说。

所言不虚,达达行业市场占有率已达24%,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基础设施”,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是其重要价值壁垒。想来这也是上文达达激进烧钱的一个逻辑考量。

问题在于,基础设施特点是,建成后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反观达达,其主要成本是配送服务费、营销费,属于劳动密集型、竞争激烈的产业,想通过规模效应提高配送服务价值并不容易。没有递减的边际效用,达达成本与支出如何达到平衡。需要警惕设施延展中,陷入规模陷阱、从而越亏越多的风险。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达达的基础设施其实是O2O平台串联起的商家和配送团队组成的组织结构,而平台当前业务又高度依赖京东到家的引流,可复制性强、模仿门槛不高,竞争壁垒有待加强。

同时,业务模式上,达达坚持“不碰货“,做纯粹第三方、不做自营,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合作伙伴的长期信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选择自营配送团队,达达的业务范围是否会进一步缩小?

一边是商超平台的持续自主化觉醒,一边是同类数字化改造竞品的贴身肉搏,这场主动权混战中,王者达达赢面又有多大呢?

03

挑战刚刚开始 什么最重要?

LAOCAI

产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即时配送服务虽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交付过程,但其与配送物品的价值体验易被混合在一起而稀释。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配送服务。在这个逻辑下即便“履约”服务做得足够出色,但想以此提升配送服务价格,也有心无力,因为市场不缺高质替代者、甚至可能也不缺价格颠覆者。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即时配送市场增速趋于稳定下行,2018年、2019年增速为33.8%,2019年放缓至29.6%。结合市场的群雄崛起,即时配送的下半场已经到来。

行业爆发期的上半场还没盈利,下半场难度是否可能更大些?

发问并非危言,细观达达集团的亏损压力、盈利之难,也与行业竞争不无关系。

放眼即时物流江湖,狼烟四起。远不止一个永辉、物美多点。除达达外,闪送、UU跑腿、顺丰同城等同业企业也正在形成规模;本地生活平台美团、饿了么更在全力加码本地即时物流业务。在高频海量的生活流量入口下,强大关联性、协同性成为其扩张的最大助力器。

而为争夺有限市场,价格战、核心实力战也在所难免。由此看,上市一年的达达集团,考验才刚刚开始。

值得强调的是,顺丰的同城速运正在寻求资本助力。5月28日,顺丰控股公告:拟分拆控股子公司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赴港联所上市。公开信息显示,同城实业为顺丰同城业务的运营主体。2020年顺丰同城急送业务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61.27%,成长凶猛。

另一厢,快速扩容的美团亦存分拆可能性。

不仅是明面上的磨刀霍霍,社区团购的凶猛“暗箭”也需警惕。昔日达达的商超客户们,被电商冲击一波后又要面临社区团购分流:

下沉市场的日常购物逻辑,正被深刻改变。比如近日递交招股书、同样美股上市的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就在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购物场景截流分羹。

要知道,下沉市场也是达达的重要战略腹地。蒯佳祺曾在2020年表示:“达达集团在2020年第二季度获得了强劲的财务和经营业务增长。依托于我们与领先的零售商和品牌商的密切合作,以及自身本地即时配送的基础设施,达达集团进一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在中国三四线城市。”

然前狼后虎,内外隐忧,如何破局呢?

“中国电商快速发展了20年,涌现了非常多优秀的企业,但加起来也只占到零售总额的20%,而80%依然发生在线下。即时零售,以及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将是我们最大的历史机遇。”蒯佳祺称。

什么是即时零售电商呢?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即时零售即主打三公里范围的“微距电商”。也就是说,手机下单购买商品,可以像外卖医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

市场之大,无需赘言。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行业层面,电商零售行业为日不落行业,把商家进行整合才能做好。电商、同城零售、即时配送网络等显然是一个闭环,头部企业具有商流、有资金、有支付系统等,这便是一个高度融合性的网络,但即时物流企业更多还是要继续夯实服务能力,同时向上进行系统解决方案提升,精准配送。

这是达达的最大机遇,只是挑战有多大、胜算有多少?

要知道,即时零售电商这个概念可是和无边界的美团来一场硬碰硬,还有同样瞄准本地生活蛋糕的饿了么、顺丰等巨头也都在向京东到家的腹地商超板块进军。

正如互联网分析师刘旷分析,虽然达达跨越了两个赛道,但是目前并未在任何一个赛道建立起绝对优势,相反在追求盈利的长期目标下,达达还要小心后来者和第二梯队玩家的突袭。就像顺丰之后冒出来的京东物流,饿了么之后冒出的美团一样。

由此看,即时零售扩容市场的同时,也给达达带来更多竞品压力。

物流专家赵小敏表示,达达上市后要长期亏损问题、规模和营收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内在造血动力。

归根结底,贪多嚼不烂、步子太大防扯裆。要想提升盈利能力,关键还是将业务做精做深,通过精细化运营、战略性定力,一步一脚印,才能提升收入质量、才能真正形成竞争壁垒,也才能最终称王、真正做大。

那么,达达将如何取舍呢?

2021年3月22日,达达集团公告,京东与达达达成股权收购协议,京东同意向达达新发行的普通股投资8亿美元。

大战在即,粮草先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资金投入要跟上。大股东再输血,给了不赚钱的达达把故事讲下去的资本。

只是,资本不是慈善家,更不是万能药。对于全力奔跑的达达亦或蒯佳祺而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