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焦虑!

今年5月,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还有“三孩生育政策”的全面开放。

这原本是一个让中小学教培机构兴奋的消息,但是好未来(TAL)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根据好未来2021财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1.43亿美元,同比下降12.06%。已连续两年亏损,交出史上最差成绩单。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好未来的股价从90元膝斩至30元。

好未来还有没有好未来?

资本市场为何给出当头一棒?

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高瓴资本陆续减持好未来;今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好未来。

教育培训机构相关企业的股价全部腰斩,资本市场明显已经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市场失去了兴趣。

截至6月5日,好未来市值蒸发404.19亿元,排在教育公司市值Top10涨跌排行榜首位。

为什么资本市场要给好未来当头一棒呢?

前段时间霸屏的《小舍得》映射出了现实生活的答案。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在家长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正是由于这种心理,让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焦虑。

教育机构有着天然的独特性:客户和用户不重合。买单的是家长,消费的是学生,有一种需要叫妈妈觉得你需要;打动家长的不是名师,而是焦虑。

“内卷”时代下,教培机构的教育属性不再纯粹,已转变为营销父母的焦虑。

以学而思为代表的教培机构,一直以来有一个强大到让投资人无法抗拒的商业逻辑——做多“内卷”。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利润相反的,是好未来在营销方面的费用连续六年呈几何倍增长。从2016财年的7357万美元,到2021财年的16.8亿美元,几乎占总营收的4成,而且这一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家长拿出来的学费其中一半都被学校用作打广告了!

这些放在教培机构初期发展来讲,的确让企业得到了快速的扩张,优异的资金表现引来巨量的资本。

因为资本市场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教培机构数十年的师资积淀,他们更喜欢赚快钱。

但是,掉入流量陷阱和营销焦虑资本化运作的好未来,忘记了他作为教育行业的初心,透支市场潜力和客户口碑,贩卖焦虑,无视社会对内卷的担忧,风险一步步积累。

当教育改革拿走了他最大的筹码,资本市场自然对好未来另眼相看。

现在轮到好未来为自己焦虑了

3月12日,据GJ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好未来教育集团收购哒哒教育集团股权案违反《反垄断法》,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被罚款50万元人民币。

5月17日,北京市教委市级有关部门组织检查组对北京市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发现包括学而思(好未来旗下品牌)在内的数十家教育机构存在违规问题。其违规问题主要集中在预收费、开展低价营销、贩卖焦虑等不当广告宣传、超纲教学等。

紧接着6月1日儿童节当天,GJ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了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又对包括学而思在内的15家校外教培机构予以顶格罚款3650万元。

图片来源:GJ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近期一系列的处罚,让本就焦头烂额的张邦鑫雪上加霜。

究其原因,导火线是1月份在线教育被曝光广告涉嫌虚假宣传。由此引发了监管部门对于教培机构史上最强监管风暴。

5月21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九次会议,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个主题: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一向客气的新华社通稿这次也毫不留情:目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尤其注意一点: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果说烧钱营销是教培机构的“七寸”,那么曾想借助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的好未来,在一系列政策的重锤之下,通过营销带来的巨大流量增长不再适用于教育行业,教培机构即将在政府监督和资本退潮之下进入行业洗牌阶段。

虽然“三孩政策”会让少儿教育赛道进入高速发展,但在教育改革的大整顿之下,教培行业的野蛮式发展也将走向灭亡。

当资本不再烧钱,火焰熄灭了,我们才看到燃料本来的样子,教培行业才是最该回归本心的行业。

好未来是否能在未来为自己缓解焦虑?

好未来还能给孩子们一个好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