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碳中和”概念重新成为市场热点。“碳中和”大背景下,氢能题材获得资金持续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的氢气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业内人士指出,整个氢能产业链,除了燃料电池堆作为关键装备外,氢能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车载氢能动力系统的技术迭代、以及储氢瓶的应用推广均是氢能商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其中,作为氢气供应的必经环节,氢气储运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京城股份(600860)作为国内氢能利用方面的领先企业,在氢能气体储运装备制造方面具有核心优势,其去年公开募资进行Ⅳ型储氢瓶产能建设,未来随着行业发展及产能放量,有望迎来业绩高速增长期。

具有氢气储运核心技术 募资布局Ⅳ型储氢瓶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气体储运装备制造;公司主要产品有车用液化天然气(LNG)气瓶、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气瓶、钢质无缝气瓶、钢质焊接气瓶、焊接绝热气瓶、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板冲式无石棉填料乙炔瓶ISO罐式集装箱,氢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以及低温储罐、LNG加气站设备等。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制约我国氢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导致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运输成本太高。

运输成本主要涉及到氢气储运相关环节,从这方面来说,目前在国际市场被广泛使用的Ⅳ型储氢瓶,在国内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据了解,储氢瓶一般包括四种型式:Ⅰ型瓶是全钢制,主要缺点是重,用于车载不太合适,放在加氢站作为固定式储氢可以;Ⅱ型瓶和Ⅲ型瓶是金属内胆碳纤维缠绕,也相对较重,但比Ⅰ型瓶要轻;Ⅳ型瓶是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质量最轻,适合于车载,是国外的主流技术路线。事实上,国内也曾经开展过Ⅳ型压缩天然气气瓶的研究与应用,但由于当初设计制造及检测技术不成熟,产品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了安全事故,至今仍被禁止使用。目前,Ⅳ型储氢瓶之于国内氢能产业依然是一个“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包括京城股份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都在布局IV型瓶项目。去年3月份,京城股份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使用募集资金5200万元,用于Ⅳ型瓶智能化数控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生产的IV型瓶主要应用于作为氢能汽车与天然气汽车中的储气装置,去年7月份已经发行完成,今年已投入建设。

此外,京城股份下属的天海工业公司于今年5月17日宣布,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车载储氢气瓶——IV型瓶。该产品与同规格III型瓶相比重量可降低约30%,质量储氢密度更高,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了轻量化车载供氢系统新选择。目前,京城股份已建成一条柔性化IV型瓶生产线,可以根据车型的安装空间灵活设计气瓶长度和直径参数,使气瓶使用性能最优化。生产线设计产能为年产一万支气瓶,后续会随市场需求而进行扩容。此外,京城股份所生产的35兆帕高压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储氢气瓶)也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氢能获政策大力支持 细分行业将迎蓬勃发展

2020年,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把氢定义为新型能源。同时,国家发改委提出2021年完成研究制定氢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2021年以来,河北、山西、重庆等省市先后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层面,中石油、中石化、宝钢等央企巨头纷纷在氢能行业加大投入。我国氢能的发展在不断加速。

目前,氢气的储存主要有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体储氢三种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已得到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在航天等领域得到应用,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尚处于示范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外主要以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为主,国内主要采用高压储氢。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国产能远远落后于国外。挪威、日本、法国的多家公司已经做到储氢瓶的批量生产,并应用于各种车型。但我国标准法规推广缓慢,早年事故频出,导致此前储氢瓶应用受阻。同时,我国对储氢瓶制造工艺中的很多环节尚缺乏标准检测手段、上游关键材料碳纤维由国际企业把控,也导致国内市场缺乏有效供给。但这正给了整个产业以足够大的想象预期和落地空间。目前,多家相关公司已开展前瞻性布局和技术突破,预期在未来3-5年中,储氢瓶这一细分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

华泰证券预测,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载储氢瓶市场,2020-2050年中国储氢瓶市场规模合计有望达到3234亿元。此外,车载储氢瓶市场规模在2030年预计达到69亿美元,受中国市场庞大的重卡基数推动,十年内中国市场的车载储氢瓶市场份额预期提升至39%,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载储氢瓶市场。考虑到一辆车车载气瓶在3-6个不等,如按规划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为10万辆,则储氢瓶年需求约为30.95万个,2020-2050年中国储氢瓶市场规模合计有望达到32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