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动商业评论NO.094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不知从何时开始,买鞋就像买房摇号,光有钱还不行,你还得有购买资格,中了签了才能买。

由于“支持国货”风气的兴起,李宁、安踏、361°等国产运动品牌成为市场宠儿。无利不起早的“鞋贩子们”自然立刻将目光投向国产球鞋市场,据媒体报道,在得物APP中,一双原价1499元的李宁运动鞋被炒至48889元,价格暴涨30多倍,另一边原价499元一双的安踏价格也飙升至4599元。曾经价格亲民的国产品牌一夜之间成为了平常百姓“高攀不起的奢侈品”。

然而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炒鞋”的兴起,还要源于“球鞋文化”的风靡。

1986年,中国球迷通过一卷1985年NBA总决赛湖人对凯尔特人队第六场比赛的录像带,第一次在电视机上观看到了NBA的比赛,拉开了NBA进军中国的序幕。后来,随着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的陆续加入,NBA迅速积累大批中国球迷,偶像球星脚上的战靴,成为无数男孩梦寐以求的礼物。“球鞋文化”的兴起也衍生出了一类人群“Sneaker”。

“Sneaker”以95后、00后居多,他们热爱球鞋、热爱球鞋文化,对于他们而言,球鞋不仅仅是穿戴物品,更是一件收藏品,因此自然愿意花高价购买一双限量款球鞋。这些年轻人从小就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环境中长大,其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主要则表现在展现个性、价值等方面,这种心理让他们更易成为“潮鞋”的追捧者,自然也就更易成为炒鞋市场中的“买单者”。

 


炒鞋,鞋圈郁金香泡沫

球鞋交易也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球鞋一级市场指从官方渠道手中正常购买,例如实体门店、品牌官网、各大品台的官方店铺等。而球鞋二级市场则指黄牛、散户、庄家之间的相互买卖。有专人组织坐庄,大批量从散户手中囤积球鞋,控制市场交易,造成“一鞋难求”的市场现状,随后再高价买卖不断哄抬市场价格,将球鞋转卖给真心想穿却买不到的消费者,逐渐形成一种趋势。

因此,每当各大品牌推出新款球鞋尤其是限量版球鞋时,炒鞋者都会第一时间想尽各种办法囤货,由于市面上球鞋稀缺,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随着“炒鞋”的风越刮越大,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年的“郁金香泡沫”。

17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由于当时郁金香属于稀有花卉,美艳的外表受到了当时贵族的追捧。不少投机商目睹这一商机后开始了针对郁金香的投机行为:高价收购郁金香球茎后加价转卖给贵族们,买卖郁金香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投资行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有传言说,在荷兰的西弗里斯兰省,当年郁金香价格达到顶峰之时,三株郁金香便能够换一栋房子。

1635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全民运动,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出于内心的喜爱或者为了其观赏价值,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从中获利。这与目前炒鞋者的心态大同小异。炒鞋的人,多半不是为了穿鞋,也并非真正热爱球鞋文化,他们更在乎的是背后不断上涨的价格。

然而炒郁金香与炒鞋都有一个致命的bug,那就是“寿命有限”,再美丽的郁金香,在开花之时就注定了它凋谢的结局。球鞋也是一样的,款式会过时、技术会落后、明星会过气,想要获利的持有者必须尽快找到下一个买家,否则就会面临货品“砸”在手里的风险。

1637年2月4日,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六个星期内,价格平均下跌了90%。“郁金香泡沫”事件也因此成为人类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经济。



炒鞋的高级玩法——证券化

炒鞋的路子千奇百怪,随着各种高级玩法不断出现,炒鞋也越来越朝着证券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方便散户直观地看到近期鞋价的变化,不少球鞋交易平台仿照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编制出了AJ指数、耐克指数、阿迪达斯指数三大“炒鞋”指数,将鞋价变化可视化,并实时更新。通过平台,散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分时图、K线图、大盘指数等数据,而实时波动的数据更容易刺激散户交易的冲动。

 

前两年爆火的比特币,也为这些炒鞋玩家提供了新思路。为了让更多的人尝到球鞋等潮牌溢价的红利,有球鞋交易所推出了“潮牌通证”降低入局门槛,方便散户之间进行买卖。

简单来讲就是将潮牌单品碎片化,分成很多份,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购买该潮牌的一定份额,例如10%、20%不等,你可以拥有0.1个耐克,或者0.2个AJ,最终这些潮牌通证既可以兑换实物也可以转手卖掉。

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我们不妨以一个极端的例子来理解这一玩法:

假设在某交易平台上,只有唯一一双“Yeezy 350 v1全黑”球鞋,平台将其作为标的,公开发行售卖“潮牌通证”,并表示该通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集齐100张该券可以兑换一双“Yeezy 350 v1全黑”球鞋。注意,不同球鞋的通证不同,不能交叉使用。

发行当天,这双鞋的价格为10000元人民币,小张以100元/张的价格购买了一张该球鞋的通证,而小王以同样的单价买入了50张该球鞋的通证。在随后的一周中,鞋价不断上涨,小王陆陆续续再次购买了49张通证,此时他手上一共有99张“Yeezy 350 v1全黑”的通证。

此时,该球鞋的市场价格已经从最初的10000元人民币涨至了20000元人民币。按理说,小王只需要在当天以200元/张的价格从小张手中买走最后一张通证就可以兑换一双实体球鞋。但是亲眼目睹价格飞涨这一过程的小张认为鞋价还有增长的空间,因此并不打算卖掉这张通证。

显然,99张通证无法兑换一双球鞋,1张通证也不可能获得高额利润。于是这双鞋就静静地躺在平台的仓库里吃灰,谁都拿不走。

不过例子总是极端的,作为一个单边做多市场,炒鞋最终有没有实物交割并不影响散户之间的交易,因为大部分交易者并不是为了最终得到这双鞋,而是为了参与交易从中谋利。


饥饿营销为炒鞋提供生存空间

物以稀为贵,市场价格从来都是跟随供需关系而变化的。“限量发行”这种营销手段是球鞋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

目前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有意控制高端球鞋的出货量,并且不断增加购买难度。比如将发售模式从准点抢购模式改变为APP抽签模式、高等级的会员中签率会更高、多次退款的用户可能会被拉入黑名单等等。

正是这样的“饥饿营销”,为炒鞋提供了生存空间。上游品牌商通过“限量版”、“联名款”等噱头吸引消费者,限制供货量,而黄牛与庄家层层加码,造成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通过产品稀缺性引导价格不断上涨。

发售联名、限量等高端球鞋,有助于品牌方们提高IP价值,进而拉动中低端产品的销量,毕竟这一部分的客户才是真正的消费主力。同时,中低端产品消费者更有机会被转化成为高端产品的消费者,为品牌方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但如果扩大高端鞋的发售量,IP价值会降低,品牌溢价则会大幅减少,对中低端市场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Yeezy创始人侃爷曾亲身验证了“发售更多的球鞋并不会带来更多利润”这一现实。

2015年,侃爷与Adidas推出其首款合作系列Yeezy Boost,“明星联名”、“亲自设计”、“严格把控”的众多标签一度让这些球鞋被炒至几万元一双。希望鞋子更加亲民的侃爷在推特上承诺:要人人穿上Yeezy。随后开始大量发售,直接导致了鞋价一落千丈,更是令球鞋的销售周期瞬间拉长,很多款式变得无人问津。

 

在球鞋市场,一旦品牌方们开始加大发售力度,那么因为产品稀缺性带来的价格暴涨将不复存在。


炒鞋考验了品牌方的战略定力

纵观整个炒鞋行业链,最终的收益其实大部分都给了二级市场。一双原价一千多的鞋子能被炒至上万元,为何品牌商们不直接推出上万元的鞋子呢?反正总会有消费者买单。

但现实中几乎少有品牌方会这么做,这与他们的经营战略与把控能力相关,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炒鞋拉高自己IP的价值,并非获得收益。

要知道,将鞋价拉高的并非品牌方本身,而是一个又一个“炒鞋者”。

一双鞋之所以能够从几千元被炒至上万元,看起来涨了许多,但一定是经过多次交易层层加码后才得以上涨至此。而当一双鞋在发售时价格就已经高至万元,一方面会“吓退”真心喜爱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其上涨的空间会被大幅度压缩,只有利润足够丰厚才能保证每一个投机者都能赚到钱,当投机者无利可图时,“炒鞋的风险过大,自然就不会有人炒作了。

除此之外,高昂的鞋价必然会带来假货横行的风险,目前这种势头已经逐渐显现。当耐克、阿迪代工厂由中国搬至越南后,福建莆田等地的代工厂在没有自己品牌的情况下只能靠造假为生,技术之高明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买不起真鞋的人或许就会将目光投向高仿、A货。假货横行之时,第一个损害的自然是品牌方的利益。


全都是泡沫

“别问,问就是热爱。热爱就是冲,冲就完事了。”如今这句鞋圈行话在无数筹码的加持下变得讽刺了起来。

当球鞋变成了“只炒不穿”,在一波又一波的炒作中,市场行情早已远远超出了球鞋本身的价值。而炒鞋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随时面临着破灭的风险。

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会有结束的时候,谁会是最后一个被割韭菜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