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海鲜登上舞台

你口中的澳洲小龙虾,可能籍贯是新疆的。

今年9月,新疆产海鲜冲上热搜,离海最远的地方不仅长出了南美白对虾、三文鱼、罗非鱼、大螃蟹……,还反手把这些卖给东南亚各国,包括往海里排污水的日本。

评论区网友们纷纷叫着要让新疆别给江浙沪包邮,“没想到新疆也有大仇得报的一天”。

这个双11,我看到淘宝也搞了个新疆开渔节,冰川雪蟹、东方欧鳊等十多种阿勒泰地区特色海鲜水产在淘宝开卖,只不过是包邮的。

据悉截止今年第二季度,淘天在新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囊括了骏枣、新疆奶、葡萄干、纸皮核桃、沙棘汁等近20个千万级的产业带。

从瓜果蔬菜到羊肉牛肉,从雪山草原到湖泊沙漠,新疆特色美食和美景,总是让人留恋忘返,没想到现在连海鲜都不放过。其实新疆水产出圈也不是最近的事了,2022年单新疆的三倍体虹鳟产量就有4554吨,占了国内产量的15%。新疆,不仅代表着高甜的水果,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端水产的另一张名片。

真的让人很想问一句,新疆,怎么又是你?

逆袭:科技与狠活的帮扶

 

作为一个内陆长大的孩子,其实我还没去过新疆。大学毕业那年,发小去新疆支教,才开始在印象中慢慢拼凑出对新疆更具象的认知。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诞生了太多传奇省市,它们浩浩荡荡地发展着,聚光灯都打在了它们身上。但新疆依旧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传奇,毕竟决定一个地区知名度的可以是历史、经济、名人、新闻、方言、网红,也可以是地理环境。

  • 没你想象中缺水

 

无论去没去过新疆,沙漠、干旱是大多数人提及新疆的第一画面。但《汉书》里曾记录这里“一些地区‘水多鱼’”,这并非虚构。虽然经过了地理环境的变迁,新疆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仍然有着充足的水资源。这里不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湖泊也很多,喀纳斯湖、博斯腾湖都在这里,淡咸水资源都很丰富,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

之前新华社相关报道也透露过,近些年天气变化的加持下,新疆的水域面积也在不断增长。相关媒体报道称,在过去30年间,位于新疆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雅克库木湖水域面积快速增加,已达1127.72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它已超过水域面积多年平均在1064平方公里的博斯腾湖,成为新疆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

  • 科技与狠活的加持

海鲜陆养,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第一种“海鲜淡养”:温水煮青蛙式劝服。在央视新闻的介绍中,我看到海鲜淡养只需要三个步骤,一先将池子调成接近海水的环境,把引进的虾苗第一时间放入池子里养殖,虾苗入池以后,每天定时定量地加入本地淡水,逐渐让它适应本地环境,基本上经过七天到十天每天加淡水,淡化池中的水环境和大塘里的水环境相似之后,就可以把虾苗放进本地大塘里养殖了。

如果你说这是假海鲜,那另外的一种方式就会让你无话可说。当地盐碱地不是特别多吗,那就利用盐碱地给海鲜们复刻一个新疆的海。

从地理变迁的角度看,新疆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新疆有 1462 万亩的盐碱地,而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十分接近。养殖专家就想出了一招,先测出盐碱地养殖池的各种盐度和碱度,通过调节盐碱含量,加上海水该有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把盐碱地变成人工海域,把海域搬进新疆,让大片的盐碱地变成大片的养殖池。

  • 产业链各端逐渐补齐

在各大物流企业的努力下,我看到乌鲁木齐已经实现了“同城半日达”服务,淘宝、京东、拼多多这几年也一直在扶持各产业带。加上国家也有一系列的鱼苗补贴、渔业互动保险保费补贴、发展水产养殖业补贴,政策端也驱动除了新疆之外的多个内地省份也在大力扶持渔业繁殖。其实青蟹首登陆地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新乡、开封、商丘、濮阳等4个沿黄盐碱地市都在大力发展盐碱地养殖海鲜,青蟹、南美白对虾、海鲈鱼等品种都在河南安家。此外,像青海、四川、西藏也在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伴随产业链的逐渐补齐,内陆养海鲜的条件日渐成熟,且容易复制,这必然给各地也注入新的动力。

消费升级与成本的必然

水产种类之丰富让我们心生向往,海底两万里更是藏着无数的秘密。各种美食纪录片,最不缺乏的就是出海捕捞的镜头。但其实,在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海水养殖超过海洋捕捞的国家。中国的水产中,60%是养殖。由此,中国人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到海鲜日益走进普通人的餐桌,甚至占据烧烤摊的一角。

虽然中国人肉类消费比重不断增加,但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向下,以前靠海吃海的海鲜市场,已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来自中国饭店协会的《海鲜餐饮行业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海鲜餐饮行业增长率在 10%-30%之间,行业处于成长期。中国海鲜水产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023-2029年)预计,2026年我国海鲜餐饮市场规模将达到一万亿元左右。得益于消费升级,海鲜市场也必将等来自己的春天。

链路,即绑定选择,也即损耗。与商业世界追求极致转化的短链路相悖,那么注定入局者都不得不应对这一难题:如何在漫长的链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切入点,构建真正的护城河,从而获利。

海鲜水产是农产品中的短保生鲜,对鲜活的要求度更高,每一层级的运输,都意味着加价与消耗。而消费者往往相信眼见为实,更乐意在线下渠道消费。

而当我们走出怀古的情绪,回归商业本身,当我们能意识到资源不过是放错位置,就能创新式移花接木。曹县因汉服翻红,淄博再次被偏爱,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宏伟而广阔的星球中,我们无法改变太阳与潮水的轨迹,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一座孤岛,但我们可以跳出已知的重复生活,看更广阔的风景。城市也一样,重要的是未来的方向和前进的勇气。

这也是新疆海鲜陆养能够成型的必然。一体两面的是,机遇的背后也必有挑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平均90%的冷链运输率,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水产流通损耗 15% 左右,美国的这一数据大约是7%,所以新疆也常年是包邮区以外的其他。

而再放眼望去,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各种机械化生产都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上涨,又反过来推高粮食成本。

这就意味着,不做改变,在新疆吃到波士顿龙虾,要付出更高的溢价和成本。

这让我想到前一段“知了400块一斤也供不应求”的新闻。抓知了是小时候夏夜的快乐项目,几乎每晚全村的大小孩子都会出动。在冰棒汽水也就一两毛的小时候,一只知了就能卖这个价,等稍稍长大,彷佛开窍知道了其中滋味,便再也不舍得卖,最后都进了自己的肚子里。这就是美食的溢价吧。

在《流浪地球》中,2075年蚯蚓干已然成了当时居民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而《雪国列车》中的人们为了活着吃了十几年的蟑螂。有一段时间,人造肉概念的风又刮起来,麦当劳等餐饮巨头也纷纷加入。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更多奇奇怪怪新鲜的食物颠覆我们的餐桌。

尾声

《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们的聚散。

中国人对“吃”是有特殊情结的。千百年来,无论华人移民到哪里,都会带去中国菜。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吃是天大的事。

“鲜”的含义,首先在于新鲜度,这是所有食物的本质。时代节奏再快,属于那口新鲜的回忆是无法替代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对预制菜的接受态度并不明朗的原因之一吧。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吃过的每一道菜、用过的每一口锅都勾连着记忆的门。门后是酸甜苦辣,是一个人身上的文化印记。一如对新鲜的那一口要求难以改变。

参考资料:

内陆没有“海”,如何养“海鲜”?,央视新闻

沙漠里养海鲜,新疆又干了件大事,正解局

内陆海鲜养殖、“大食物观”和创业机会,蔡钰商业参考3

高能预警,未来喂饱人类的,将是这些……,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