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姐说

如今的地产圈,多元化业务一抓一大把,但要说最热的必然逃不开这最“与众不同”的三个:

万科养猪、恒大造车,以及碧桂园机器人。

大哥们做事向来都是快准狠,尽管外界的质疑声不小,但他们这些业务开花结果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快。

尤其是已经投入使用、可以真正感知体验的碧桂园机器人业务,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屡屡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就在上周,艳姐也终于飞去了广东顺德,实地探访了碧桂园机器人业务中的其中一宝:机器人餐厅。

百闻不如一见,实话说,这一趟旅程,惊喜远比想象中的多。

排队吃饭的人是真多。

而机器人炒的菜是真香

探店品尝的部分美食实拍,是不是色香味俱全?

无怪乎有网友调侃道:

做不了工程师,连机器人的厨艺也没有。

实地探访下来,艳姐也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一个惊人秘密,先卖个关子,来看下艳姐的探访实录。

01

机器人餐厅探访实录

普通的餐厅使用机器人可能还仅停留在简单的迎宾、配送层面,而在碧桂园的机器人餐厅,大部分出品的零食与菜品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

看看这迎宾机器人小姐姐,完全是美貌满分、礼仪满分:

因而也就有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店内可能有200个顾客,但“真人”服务人员只占少数,而这些服务员其中有一部分是工程师,主要工作还是“管理机器人”,对机器人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

整体来说感受非常新鲜,有不少在普通餐厅看不到的好玩点,让吃饭的过程也变得有趣。

门口就是一排的机器人甜品站、小吃站、冰激凌站、汉堡站……想吃哪里扫哪里,秒速出炉。

这个才9块9一个的机器人汉堡,升级后的二代机器人20秒就能做一个,比目前快餐行业巨头的出餐效率快了将近一倍,快捷实惠。

看看这手脚,麻溜的很。

这个出餐速度甚至还在持续进化中,猜猜未来我们几秒钟能吃到一个热乎的汉堡?

瞅一瞅一旁的调酒机器人,更是不得不夸一声专业。

先冰杯消个毒:

 

再妖娆地摇摆、旋转“炫技”一番,调酒师看了都少不得要赞叹一番。

再比如这个炸薯条的机器人,取材、煎炸好不利索,甚至还会抖一抖沥油。

炒菜的机器人则非常敦实,一眼望过去,上下两整排共有32口圆筒炒锅

酷炫的旋转式炒菜,3-5分钟就能出一道菜。一看就是大师级别的手法。

新鲜出炉的这些炒菜,将会用最酷炫的方式送到我们的餐桌上,不走“陆路”,而是走“空运”。

看到这些在空中轨道有序排着队的小机器人没?

它们一一在头顶穿行划过,很快,做好的美食就能从天而降。这不,我们点的油爆虾到了:

上有云轨天降美食,下有呆萌送餐机器人随点随到,好不惬意。

当然,光是快、酷炫还不行。再来说下舌尖上的切身感受:实在是有些超乎想象的好吃,一点没夸张。

艳姐还帮大家尝了下最网红的“机器人煲仔饭”,也是这一餐中最征服艳姐味蕾的美食!

在煲仔饭机器人忙活小几分钟后,热腾腾的煲仔饭终于出炉了。

开吃前期待满分的艳姐:

开吃后……什么都顾不上了,好吃到就差舔盘子了,当下就想再来一碗。大家可以看下开吃前后的对比:

实话说,也是在真正品尝过煲仔饭的美味之后,才对之前碧桂园在疫情期间为武汉捐赠煲仔饭机器人的意义所在:

不仅是给当时奋斗在一线的人带来了快速便捷与无接触的安全感,更是给到了他们忙碌之中短暂的味蕾满足感。

事实上,机器人做饭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碧桂园的朋友告诉艳姐,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餐饮机器人大部分都师承自顺德数一数二的名厨们。

不过尽管有名厨亲自调教,但最开始它们同样是让师傅嫌弃的笨徒弟。

一道看似简单的炒菜,炒菜时该用什么样的温度、该炒制多久、该翻转多少次,都需要经过数百上千次的调试。

但好在这些徒弟的记忆力比任何真人都强,一旦做出了合适的菜品,它们就能够精准记忆,所有的步骤精确到毫厘之间,稳定还原出最地道的顺德味道,实现全自动烹饪。

最终我们看到像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炒西蓝花:

甚至是连每一颗西蓝花的大小尺寸都保证尽量统一,为的就算保证炒菜时能够受热均匀,呈现出最佳的味道。

实地探访下来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业态相当丰富,不是常见的那种单业态式餐厅,而是包罗了万象,非常综合。

除了中餐、煲仔饭等,还有专门的粉面机,更便捷的快餐和更多样的火锅也都有,基本足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了。

并且单就艳姐这次所尝试的一些菜来说,味道真的不输很多网红餐厅,包括业内很多奔着碧桂园的名号前往尝鲜的,也几乎是一致好评。

可在此之前,估计谁也没能想到,大碧做餐饮居然还真颇有一手。

而实地探索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按理说,大家会觉得机器人的店虽然酷炫,但似乎会缺少些人情味,但事实上,实地探店下来就会发现:

最网红的煲仔饭机器人,手里空闲时居然还会给你比心,用餐的心情都愉悦了几分。

此动图截取自网友分享的探店视频

再来看这个负责煎炸的机器人,等待食物出炉的过程中也会非常人性化地“发呆”、摇头晃脑,自娱自乐。

原来,碧桂园的机器人不止下得厨房,也上得厅堂,卖萌撒娇炫技样样通。

这个秘密去探店的你发现了吗?

02

不到一年,孵化约80家门店?

天降美食的背后

主攻机器人餐饮业务的千玺机器人集团是碧桂园于2019年时成立的。

自去年在武汉大展身手后,去年6月,艳姐这次探访的这家门店作为碧桂园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开业。

在涵盖了中餐、快餐、火锅、煲仔饭、粉面及单机设备为组合的“5+1”综合业态模式下,在过去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截至目前整个千玺机器人集团已经孵化出了约80家在运营的门店,投放单机设备583台。

在很多人还在质疑碧桂园机器人之道到底行不行之时,碧桂园已经强势出击,在餐饮界前所未有地展现出了技术最先进、业态最完整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

尽管目前还是主要分布在大湾区九大城市,但走出大湾区显然只是时间问题。

背后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为何碧桂园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个新业务孵化得如此之快,甚至还呈现出了较高的质量?

艳姐认为主要在于两点:

1、首先,高度重视机器人研发下,实现了高质量的标准化。

其实在前两年包括现在,对于碧桂园真金白银做机器人这件事,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因为传统的地产开发科技含量不高,而玩机器人则是当今高科技前沿。完全不一样的逻辑下,如何才能做好?

从无到有的过程显然是不好走的,但是在过去,碧桂园从未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影响,选择在前端的研发上倾注了全力。

有一个数据是:千玺机器人的核心研发团队足有300余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的占比高达80%。

在大量高端专业人才的支持下,千玺机器人实现的数据是:

截至2021年2月20日,已经累计提交883项专利申请,获授权411项,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设备和软件系统多达80余种。

同时,2020年千玺机器人组装工厂9条产线、7个实验室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当年设备产量超1800台,设备产值超8000万元。

在千玺的计划里,今年要再新增5条生产线,预计各类餐饮机器人的年产能力将达到6万余台,具备年产餐饮机器人产值30亿元的生产能力。

要知道,千玺机器人集团成立迄今还不过两年的时间。

再回想一下第一家餐厅开业的时间,也就是说,碧桂园基本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探索出了可以用机器人一条龙服务的核心技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全面铺开,并在此期间不断完善升级技术。

观其一系列动作,可谓快准狠。

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技术支持下,碧桂园的机器人做到了人工所达不到的绝对标准化,并且是高质量的标准化

就像是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大师林潮带评价的那样:

通过标准化的电脑,机器人每个味道的控制都做到比人更好。

也因为标准化程度高,虽然前期的研发很难,但是后期能实现的是轻松的快速复制,这也是千玺机器人集团发展如此之快的核心原因。

2、其次,各个条线的拉通,农业资源整合支持。

很多不了解这项业务的人会对碧桂园机器人餐厅有一个误解,会认为这是一个孤立发展的板块。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也是这样,好像和其他业务的关联也并不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与之相反的是,千玺机器人和碧桂园其他业务的拉通其实很强,尤其是三驾马车之一的现代农业。

在供应链前段,就可以借助现代农业的优势推进产业直采模式,从源头就严格把控。

千玺机器人还衍生打造了智慧食品加工厂和农产品供应体系

比如,目前,千玺机器人集团已经围绕大米、禽肉、小龙虾等建立起多个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再比如,目前已经投产的东莞麻涌智慧食品加工厂,日产量能达到180吨,可以覆盖珠三角区域1000家门店的需求配送,随着未来机器人餐厅真正走向全国,也可以通过智慧食品加工厂的铺开满足各地的供应需求。

从前端就开始打通,一方面质量自己放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了中间商的差价赚取;与此同时还能与现代农业业务相互赋能。

而值得注意的是,千玺机器人集团做的不止是单纯的营业性餐厅,它所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为包括碧桂园社区、酒店、教育、商业项目在内的全社会提供智慧化餐饮服务。

换句话说,对地产业务的协同作用同样很大,还能起到联动的增效。

还有一个隐藏功能:员工福利。

目前,餐饮机器人在碧桂园总部已经投入使用,员工前去就餐每天还能有近30块钱的餐补,菜品丰富多样且健康好吃价优,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幸福感满分。

发现没有?千玺机器人完全就是集开发、生产、运营、供应链于一体,并实现了碧桂园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

这不仅是对餐饮行业的空白填补,也非常具备标杆和研究意义。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是一次行业空白的填补,无数先河的开创,让传统的餐饮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脱离出来。

在千玺机器人构筑的餐饮蓝图中,一切尴尬的人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再加上和其他业务的全面联动,标杆和研究意义太强了。

03

建筑机器人也投入使用!

“老虎插上了“翅膀

餐饮机器人业务发展得如火如荼,那么对于碧桂园来说,和地产业务连接更紧密的建筑机器人业务又如何呢?

可能很多人前段时间也有被刷屏过:一个个粉红的建筑机器人已经开始真正进入碧桂园的工地实操了。

可爱的楼层清洁机器人:

效率较人工提升近3倍的地坪研磨机器人:

最大喷涂效率可达300㎡每小时的外墙喷涂机器人:

部分危险、繁杂、重复的工作就这样通过数字化大屏远程监控、下发工单,由这些工地上最“靓”的仔们高效完成。

从碧桂园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2月,主攻建筑机器人的博智林集团已经有28款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在工地测试,并有18款机器人在超过15个项目中开展商业化试点应用,累计应用施工达80万㎡

甚至目前形成的建筑机器人产品线也已经有12条。

而相较于辅助作用更强的千玺机器人,碧桂园在与地产直接相关的博智林的投入要来得更高:

目前,博智林已有4000多名研发人员,汇聚了国内外各个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

在两年半内的时间内,博智林机器人和千玺机器人一样从无到有,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走在了智慧建筑领域的最前端。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碧桂园做机器人的最大质疑在于:机器人业务投入的成本巨大,何时才能真正看到收益?

在碧桂园2020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莫斌给出了回应:

有信心在2022年,博智林机器人和千玺机器人都实现盈利。新业务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给股东和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

一切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来得更快。

研发的成本是足以让其他企业望而却步,但是也正因为拥有充分的战略眼光、敢于投入,也才有了碧桂园机器人如今即将丰收的硕果。

其实,仔细研究碧桂园机器人业务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相当有启示意义的。

对于碧桂园来说,随着两个机器人业务逐渐驶入盈利赛道,千玺机器人主要拉通农业,赋能地产,建筑机器人拉通地产的同时还能向行业全面输出。

三架马车真正意义上互相助力。

而对于行业来说,碧桂园机器人业务的全面展开,也让我们看到了地产多元化的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建筑机器人的落地,地产传统的开发模式在被逐渐革新。

擅长做多元化的龙湖吴亚军曾说:

龙湖各航道之间更需要协同。

而莫斌同样说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碧桂园多元产业的布局思路:

新业务围绕主营业务而开展,如果主营业务是‘老虎’,新业务就像是为老虎插上的‘翅膀’。

如今的机器人业务则真正在为碧桂园插上翅膀。

这或许是给到行业最大的启示意义:做多元化我们需要的不是复制成功的模式,而是需要做真正适合自己的。不管业务的难易,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对其他业务起到赋能作用?是不是一个神队友?

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在solo,想要奢望它能真正起飞又谈何容易?

总结:

一时的成功可能会是偶然,但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这家企业的韧性一定很大。

碧桂园就是这样的企业。

因为对风险的把控娴熟而自信,纵使外界纷纷扰扰,它也终究会闯出一条道来。

主编:张艳

责编:Nanako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