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年报季告一段落,几家欢喜几家愁。可在上市的房企中,无论是上百上千亿规模的,还是耕耘区域的,普遍在资本市场不吃香,估值低。

但其中有几家房企,从去年上半年到现在实现了翻倍,比如新城、龙湖等。资本都是趋利的,这几家有什么共通点?为什么它们涨了,别的地产股估值还在泥潭里挣扎?

地产逻辑的转变

过去十几年,受益于城市化进程,地产行业加杠杆一路高歌猛进。开发商过往最大的收益,来自于购买土地后,销售价格被市场拉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所产生的额外溢价。

但如今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是房住不炒,总体房价是平稳的。二是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以及针对银行贷款的两道红线控制了总体的杠杆率。供求两端的变化,使得房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只能依靠预期合理回报来实现利润,营业利润率会明显降低。

 

各大开发商早已预见市场形势,都在纷纷寻找新的机会,比如商业地产。在“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的繁荣会带来商业地产的繁荣。国信证券研报显示:目前,我国购物中心仍有增量发展空间,预期到2024年总建筑面积达7.5亿㎡,运营总收入达2789 亿元,市场巨大。

相比住宅地产的“一锤子买卖”,商业地产的本质就是运营,也就是持续稳定且增长的现金流,不仅商场租金能每年上涨,同时,得益于良好的运营能力,开发商自持的不动产也在升值,自然能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和资本市场更高的认可度。

“住宅+商业”成为内地房企寻求长远发展的主流操作。比如华润运营的万象汇、万象天地,屡屡被当作是城市地标的商业中心龙湖天街,以及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由新城运营的吾悦广场等,都是通过商业这一第二曲线,来反哺主业。

商业带来的“内生增长”

在以上三家房企中,龙湖在2020年租金收入58.2亿元,商场销售额305亿元,同比增长23%和14%。

作为最早布局“商住双轮”的房企之一,龙湖目前拥有天街、星悦荟和家悦荟三个商业地产品牌。截至2020年末,龙湖在全国范围内已开业商场数量达 49 座,加上未开业项目已超过100 座。年底出租率达97%。

 

而新城控股布局于三四线城市的吾悦广场,目前开业、在建及拟建广场总数量已达到163座,进驻全国122个城市。报告期内商业运营总收入56.7亿元,平均出租率高达99.54%,2016年至今出租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通过企业的年报我们可以看到,通常开业年限越长,随着运营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单个商业广场的毛利率和投资回报率越高,租金收入也会越高。中金研报预测:后续龙湖商业板块将保持15%-17%的内生增速,租金收入在2022-23年将破百亿。

龙湖的年报显示,在几大板块里,商业的毛利率最高。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场开业,龙湖旗下的百座天街,都将陆续变成穿越周期的压舱石,为公司贡献越来越多的营收和利润。

市场的反映也证实了商业地产的长久效益受到认可。

年内华润置地涨幅30%,新城控股涨幅接近40%。龙湖的股价也在发布年报后连续拉升,创造了53.6港元的历史高位,总市值一度超过3200亿港元。

业绩与模式双优

跟物业类似,有一部分房企会选择商业分拆上市,在资本市场上也很吃香。比如宝龙地产,目前PE仅为4.62倍,但宝龙商业的PE为45.98倍。

但同样也有选择不分拆的房企,龙湖和新城都没有明确表示过要分拆商业上市的想法。华润也表示若要分拆上市,也是基于战略引领,而不是一定要赶什么风口,蹭什么热度去做的工作。

现在判断一家地产公司未来市值能否持续增长,并不是要看它跑得多快,销售额、营收和净利这几个指标只是其次。在低负债率低杠杆的情况下,还能持续“内生增长”的地产公司才有未来。

其中龙湖算是在行业周期波动中,长期较为稳健的一家。这或许也是其有底气不通过分拆上市融资,也能保证充沛现金流的原因。

规模上,从2010年到2020年,龙湖始终稳居行业规模第10名左右。财务上,在监管部门设置的“三道红线”中,龙湖没有一条踩线,其中净负债率仅有46.5%,达到近五年低点。

2020年,龙湖的平均借贷成本仅4.39%,平均贷款年限6.59年,现金短债比为4.24,一系列指标均维持行业内的较高水准。融资优势也是目前龙湖的估值能够高于同类型房企的原因之一。

商业模式和业绩更优秀的公司,市值是普通地产公司的2倍甚至3倍都很正常,这就是行业马太效应的预期下,资金追逐确定性优质资产的必然结果。除非整个板块业绩都集体反弹,增速加快,资金大批流入,否则只能是分化行情。

目前,包括华润置地、龙湖和新城控股在内,走双轮驱动的房企股价与市值已经创历史新高了,商业缓解了永续这个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的焦虑。商业这个赛道,是地产下半场该追寻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