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舆情影响,近期苏宁易购股价承压,但实际上,此类风波不过是市场杂音,经不住推敲。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苏宁易购手上的货币资金为365亿,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19亿,光是这两项就近500亿,“短期资产”充裕。

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发展,这头零售大象的背上积累了IT、流量、供应链、物流等强大的零售基础设施,在外界看来,苏宁或许是负重前行,但苏宁却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无论何时,这些丰厚“长期资产”这都是其无惧风雨的根本保障。



1.“短期资产”充裕,资产布局合理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苏宁易购手上的货币资金为365亿。其中,银行存款高达190亿。而其短期借款仅为305亿,也就是说,苏宁易购的“净货币资金”,也有60亿。

苏宁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也达到了119亿。其中,近70亿为理财产品,其余为股权类投资。这部分资产,绝大部分可以快速变现,而且存在较大的潜在增值空间。

比如,苏宁2018年参与了商汤科技的C轮融资,后者与旷视、云从、依图被并称为“Al四小龙”,是国内资本市场稀缺的前沿科技股。未来随着商汤上市,这部分投资也将迎来大幅增值。

此外,苏宁的应收票据及账款有94亿,预付出去的各类款项高达272亿。这类资产,一般情况下,用来满足正常经营的周转,但同时也是“蓄水池”,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迅速调动的。

散则满天星,聚则“金满盆”。可以说,苏宁的“短期资产”还是非常充裕的。

近期,为应对舆情风波,苏宁易购以自有资金实施了30亿的债券购回,给予负面舆情最有力地回击。

事实上,程度合理的举债经营,在必要的时刻扩大杠杆,实际上是很常见的企业扩大经营的方式,也是提升ROE(净资产收益率),为股东创造更多回报的必要途径。


2. “长期资产”丰厚,夯实效益经营 “压舱石”

相比充裕的“短期资产”,更重要的是丰厚的“长期资产”。

对于零售业来说,内在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外在业务扩张的关键,也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创立30年来,苏宁通过持续投入、不断沉淀,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具体来看,我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供应链。苏宁本身在家电3C领域优势显著,与上游品牌商关系紧密。近日,海尔集团执行总裁梁海山便亲访苏宁,与张近东探讨了进一步的深化合作。而通过收购家乐福中国、万达百货等,其快百类供应链也实现了飞跃。

其次是IT。经过近十年的创新布局,苏宁易购成为少数真正实现互联网转型的企业,稳居国内B2C电商前三甲,线上年交易规模超2000亿,这其中,IT建设功不可没。苏宁聚焦应用型科技的研发,开发出推客、苏小团、云货架等工具,总结出一套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个性化营销方案。今年以来,苏宁以IT工具赋能线下门店,实现了效率的大幅提升。

再次是流量。截至6月末,苏宁拥有各类自营门店2756家,零售云加盟店已超过7000家。基于双线融合的渠道优势,苏宁实现了两位数的低成本获客。刚刚过去的11月,其MAU环比增长42%,平均DAU翻倍增长,付费会员数及粘性也逐月提升。

最后是物流。截至2020年9月苏宁易购在46个城市投入运营62个物流基地,县级服务中心累计筹建1504家,是国内领先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苏宁的物流体系,还与家乐福的中心仓、门店仓形成了合力,推出生鲜到家的即时配送服务。

而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已成“摩天大厦”的零售基础设施,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光发热”,至少已经在苏宁三方面的业务上有了明显的体现。

一是零售云店。经过IT、供应链、物流等方面赋能后,传统县镇家电门店重获新生,资金周转效率普遍能提高5-6倍。推出3年来,零售云店模式得到普遍认可,仅今年前三季度,便新开了2400多家。

二是开放平台。通过零售基础设施的全面开放共享,苏宁易购开放平台迅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规模已达820.66亿,过去6年,实现了超9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三是家乐福中国。经过苏宁的数字化改造,业态全面升级,并推出到家服务,交割后首个季度就恢复了盈利。

这些案例的背后,正显示着苏宁零售基础设施的强大。可以说,零售基础设施的不断积累,既是苏宁保持竞争力的护城河,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当然,更是其无惧市场异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