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8月国内创新药领域共发生至少15起融资事件,已披露的融资金额超60亿元。

从发展阶段来看,获得融资的成长期(天使轮到B轮)企业数量略高于中后期企业(B轮之后)。

具体到细分领域,肿瘤创新药的融资数量位居第一。其中,乐普生物更以B轮融资12.91亿元成为8月创新药领域最“吸金”企业。乐普生物是一家肿瘤免疫医疗研发商,公司围绕肿瘤免疫治疗,开发研制聚焦PD-1、PD-L1和核心联合用药(溶瘤病毒、ADC)的创新型肿瘤治疗产品平台。

图|8月国内创新药领域投融资事件,来源:公开资料、《科创板日报》

生物医药在近年来成为中国市场风投投资的主线,资本在选择标的时,又更为青睐创新药。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在9月1日的港交所生物科技峰会上表示,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已到寒武纪阶段,生命大爆发阶段。

张磊认为,这个爆发的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国内市场有很大的优势。创新发生地、创新的人才、创新的客户、创新的环境改革在这里,社会大众也在这,这些是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优势。”

2014年以来,一系列支持创新药的政策出台,包括优先审评创新药和临床短缺药,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等。政策的空前支持创造了天时。

所谓地利,经过数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长三角地区的张江药谷和苏州BioBAY,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和广州国际生物岛都成为各具特色的地方头部园区,吸引初创企业入驻。

至于人和,近年来不少生物医药领域的海外专家纷纷选择回国。如今一批创新药企的创始人都是原来在外资制药巨头担任高层职位,而后回国创业。

政策支持、产业集群、人才归国,三股力量共同掀起创新药的热浪。

不过,众所周知,创新药是一个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领域。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一篇文章统计,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约为26亿美元,大约耗费10年时间。

即便研发成功,又是否一定能转换成收益?关于这一点,英富曼医药顾问、咨询部首席顾问萧凤鸣在9月9日晚间的一场直播中提到:“这需要关注同类型的产品市场有多大,实际销售金额如何。”

就以时下最热的PD-1单抗来看,国内市场目前有26种PD-1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中14种分子已经处于Ⅱ/Ⅲ期或Ⅲ期研究,康方生物的Penpulimab已提交上市申请。

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PD-1有4款,分别是信达生物(1801. HK)的达伯舒、君实生物(1877.HK)的拓益、百济神州的(6160.HK)的百泽安以及恒瑞医药(600276.SH)的艾瑞卡。

根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信达生物达伯舒实现销售收入9.21亿元,占比营收93.6%;君实生物的拓益、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分别卖出4.26 亿元、3.43亿元。

已上市的同类药物在实际销售上取得了成功,这是处于开发阶段的创新药未来转换成收益的先例。然而市场上还剩下多少空间又是另一个问题,这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就PD-1而言,虽然这条赛道现已非常拥挤,但医药咨询公司GBI的分析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国内依然有大量从未接受过此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群,药企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与此同时,产品商业化成功,也不意味着企业就会盈利。

8月医药上市企业集中公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尽管部分在港上市的创新药企已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但依旧维持未盈利状态。

以上述3家已成功推出PD-1的创新药企为例,信达生物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增长184.9%,但由于研发支出净利润仍亏损6.08亿元。君实生物上半年营业额为5.75亿元,同比上涨85.87%,净利润却亏损5.98亿元。百济神州上半年营收1.18亿美元,亏损6.99亿美元。

但这并不影响资本对创新药企的看好,如高瓴资本连续投资了8轮百济神州,公司不仅现在仍未赚钱,在前三四轮的时候都还没有什么收入。“但我们从第一轮投资时它的估值可能还不到1亿美元,现在已经是200多亿美元估值的公司。这就是说明你没有长期主义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好生命科学的投资的。”张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