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财经

7月23日,每日优鲜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金额高达4.95亿美元,背后的资方包括工银国际、腾讯、阿布扎比资本集团、苏州常熟政府产业基金、Tiger Global、高盛资产管理旗下基金及其他数家机构。

这是生鲜电商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据每日优鲜合伙人兼 CFO 王珺透露,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智慧连锁技术和产地供应链能力的打造。

尽管今年以来,生鲜电商赛道在疫情助推下再次得到资本青睐,但这是否意味着其运作模式中的弊病和难题已经得到解决?哪怕是如今已经跻身头部玩家行列的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仍存在商品质量、仓储管理、配送服务等方面的待解难题。

其中,每日优鲜的前置仓近年已屡次被曝光出现卫生管理问题。

据IT时报报道,每日优鲜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个微仓卫生情况堪忧——仓储环境简陋昏暗,空间狭小货物杂乱,气味难闻并且疑似没有制冷设施,飞虫苍蝇横飞……

前置仓是生鲜电商大战的“要塞”,直接影响市场覆盖、运营成本以及服务质量。一般来说,为了压低成本,前置仓的门店选址更为基础化,这也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每日优鲜是大力布局前置仓的先行者,主要采用自营和合伙两种模式。花朵财经在每日优鲜官网看到,目前每日优鲜仍在招募微仓合伙人。

尽管每日优鲜屡次强调,公司对合伙和自营前置仓的管理都是一视同仁的,但从诸多关于仓储条件恶劣、商品质量的爆料中可以看出,每日优鲜在前置仓的品控方面仍不理想。

据报道,每日优鲜去年甚至一度针对个别地区的运营情况关闭了加盟通道,将200多个合伙仓改造成自营仓。即便在每日优鲜声称已经在大仓进行过品控操作,但前置仓的运营管理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事实。

随着订单量增多,配送和售后服务也开始暴露出各种问题,用户的投诉声层出不穷。

花朵财经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平台上看针对每日优鲜的投诉接近2000条。用户不满的要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配送超时,菜品不新鲜、售后不负责等方面。

有用户反馈称,每日优鲜的一小时达为虚假宣传,并且还有配送员自主签收订单并恶意延迟两个小时送达的情况。

“虚假宣传”“售后纠纷”也是投诉重灾区。有用户表示,自己被优惠打动注册并“拉人头”,但是完成任务以后平台却没有兑现营销广告中的优惠。

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资本加持,每日优鲜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前置仓的布局,但规模化复制之后,对仓位的精细化运营才是生鲜电商下半场的重点。

如今从目前用户的诸多投诉来看,每日优鲜似乎仍未摸索出深耕前置仓、并平衡好用户体验的模式。

不过,每日优鲜在前置仓模式确实有着先发优势,早在2018年3月,每日优鲜就在北京完成了整套模式的验证。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复制扩张,当年也正因为高密度重仓布局以及冷链打造的策略,让每日优鲜陷入了“烧钱”的争议中。

如果2020年没有爆发疫情,包括每日优鲜在内的很多生鲜电商很可能会“倒”在2019年。

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热了线上买菜生意,一众几乎奄奄一息的生鲜电商玩家“起死回生”。据每日生鲜透露,在疫情期间其业务量增长300%,客单价提高至120元。此外,盒马鲜生、美团买菜、京东到家、叮咚等生鲜电商都迎来了用户数和订单量的双重增长。

此次每日优鲜获得大额融资表明,资本对生鲜电商的热情已经重新被点燃。

然而资本回流不意味昔日被市场“证伪”的模式可以原封不动卷土重来,生鲜电商行业大规模烧钱补贴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今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理性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这种在特殊时期爆发的增长,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即便订单量和用户数在增长,生鲜电商的行业痛点也依然存在——冷链成本高、品类毛利率低。生鲜电商依然不是一门容易做的生意。

与传统消费相比,生鲜电商承担着更高的品控成本。用户在线上购买的产品,等于将挑选的权限交给了平台。在交付端,平台很容易因为“宣传不符”“质量不好”“商品有磕碰损坏”等不可控的原因致使消费者不满。

就算在上游产品质量上做足把关,生鲜食品的运输难度也远远高于一般的产品。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的物流损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过10%。为了避免食品变坏或受到磕碰,生鲜电商行业的运作十分依赖冷链物流,而冷链物流的打造成本远在一般物流之上。

与此同时,生鲜品类普遍有着毛利率低的问题,客单价也基本上没有太高的提升空间。

这意味着,即使资本重新涌入这样赛道,生鲜电商仍然没有绕开“跑通盈利模式”的难题。哪怕是头部玩家每日生鲜也只敢保守地透露称“实现健康的盈利性增长”。

由此看来,目前要说生鲜电商行业“起死回生”或许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