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出席了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本科生线上毕业典礼。他在致辞中说:“今年的毕业看起来麻烦很多,麻烦也很大。一毕业就碰上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继续升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大家以前都没有想过,但没办法,这就是人生。”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毕业生面临的“毕业即失业”问题,比往年不知严重多少倍。马云表示,我们都很难改变昨天,甚至很难改变今天,但我们做的一点点事,就可以改变明天。

他告诫今年的毕业生,要勇于面向未来,要培养三种商——智商(IQ)、情商(EQ)和爱商(LQ)。

“智商”、“情商”我们都很熟悉,那“爱商”又代表什么呢?

1. “爱商”是对“心”的磨练

“爱商”指一个人了解爱本质的程度和正确地接受和表达爱的能力。具体来说人们参与灾害救援、救助贫困、参加志愿者、献爱心活动都是“爱商”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对社会的付出程度。

在疫情的影响下,这届毕业生本就“自身难保”。马云为何还要向毕业生强调“奉献”呢?如果仔细留意马云的演讲就不难发现,马云在很多场合都曾强调过“爱商”的重要性。

在清华大学EMBA的一次演讲中,马云同样告诉管理者需要“爱商”。他说:“这两个之外还有一个爱商,大爱之商。你如果没有对未来、对社会、对将来、对人之间有一种爱心的话,真正的人才不会跟着你的。这三个商合在一起,你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

2016年,马云在香港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也曾说:“所以我觉得情商和智商是保证一个企业成功的,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点是LQ,爱商,你没有爱商,你哪怕很有钱都不会得到尊重。”

由此可见,不论是就业问题,还是管理团队和企业发展问题,马云认为“爱商”都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马云如此重视“爱商”,离不开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2008年,阿里巴巴的业务达到了一个高峰,马云变得家喻户晓,但更多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一年,马云来到了重庆绍龙观。在绍龙观,马云做了两件事,一是打坐禁语,二是抄写经书。后来马云在回忆这个经历的时候,认为自己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不仅如此,马云对佛教也很有研究。他曾说,“生意做到一定程度,没佛家思想不行”、“阿里巴巴当年有几个最重要的决定,我是到寺庙去开的,在菩萨下面讲打打杀杀,讲赚钱,讲多少利润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帮助别人,超度世界,帮助更多人,做事情就会好很多。”

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讲究的都是“修心”。佛教《大乘四法经》中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讲的是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佛果的发心。老子《道德经》中也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讲的是不存私心,才能实现公利、大利。

这些不求私利、兼爱世人的追求,就是“爱商”高的表现。“爱商”虽然是一个心理学词汇,但它的本质其实是对“心”的磨练,磨练我们摒弃私欲,提高眼界,以公心、大义、利他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

2. 经营的本质不在赚钱

很多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都有类似马云参禅悟道的经验。他们都将经营的本质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并因此获得了成功。

松下幸之助就曾在宗教的启发下,提出了“自来水哲学”。他认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将寄托在我们肩上的大众的希望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完成我们对社会的义务。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在这一信念的影响下,他希望松下的经营策略也要体现“普世关怀”。

松下早期曾犹豫要不要大量生产电熨斗。当时电熨斗的市场还没有打开,一般企业绝对不会一开始就大量生产。松下幸之助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回到了客户的需求本身。他认为电熨斗本身可以为家庭带来便利,市场不大的原因是价格贵。于是,松下开始大量生产电熨斗,并且把价格定的很低。这一大胆决策的成功,是因为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老百姓对先进电器的需求。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有一句名言,消费者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企业的责任就是给予消费者最好的产品、最大的利益。虽然跟风生产利润高的商品能够短期获利,但几乎所有知名企业的发展,都是靠着为消费者创造福利而获得的。乔布斯毕生致力于技术的创新,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使用高科技产品的能力,所以苹果产品才会变得如此简单、易用。

日本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经过梳理自己的事业,创立了一套“稻盛哲学”。为了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传给更多的人,这位卓越的管理者一直对经营哲学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他通过《阿米巴经营》、《活法》、《稻盛和夫的哲学》、《人为什么活着》等一些列著作,用来总结和讲解他所掌握的经营之道。

不论是“爱商”、“自来水哲学”,还是“稻盛哲学”,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从人心出发,致力于提升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感、价值感和精神境界。

3.直面本“心”,一代大商的一生嘱托

“心”这个词往往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世间浮华,人们尝尝会被利益蒙蔽,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心”。2019年稻盛和夫的《心》在日本出版,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稻盛和夫的一声嘱托。通过这厚重的副标题,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年近90的,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企业家,经过一生的沉淀与思考,终于触及到了人生和事业的根源,那就是——心。

书中,稻盛和夫将直接将心的本质定义为“利他之心”,在面对决策时不要用个人私利,而是应该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判断。如此简单直接的定义,点破了我们“看山不是山”的迷茫,达到了“看山又是山”的透彻。

“心”的确有些形而上的意味,一味讲究“修心”,可能很多人也不理解。这位成功的老者就像家中长辈一般,谆谆教导,告诫我们只要在日常行事中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反思自己,就能达到“修心”的目的。因为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人生哲学,并因此获益良多。

2009年日航陷入经营危机,日本政府请求稻盛和夫出任日航会长。稻盛和夫有很多借口推掉这个请求:年龄太大(当时已经78岁)、没有接触过航空业、自己已经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没必要再去挑战……

但是稻盛和夫还是接下了这个苦差事。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社会、为世人”,为了保护日本经济发展、为了保护日航员工的职务和家庭稳定、为了日本人民出行的便利。一个年近80岁、早已功成名就的老人,一手挽起了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3个月后,日航开始扭亏为盈。2010年利润就达到了1884亿日元。

很多人认为这是经营神话,但稻盛和夫认为,这是员工们的“心”发生了改变,所以才带来了企业的巨变。为了让员工理解自己的理念,稻盛和夫经常和员工长谈。员工看到稻盛和夫如此年纪,却为了日航不辞辛劳,都深受感动。最后日航内部组织了“哲学学习会”、制定了“日航哲学手册”,“利他”的观念彻底深入了员工心里。

就像马云寄语应届生一样,稻盛和夫在《心》中这样写道:“既有幸运的光临,也有逆境的考验,这就是人生。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的心灵保持美好和纯粹的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