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躺枪“桃色事件”的绿地控股,无疑是最火企业。一位中层负责人的个人丑闻,竟引发业主“海啸式”的投诉维权。诠释了“蝴蝶效应”之可怕。

管理中层尚且如此,何况董事长乎?

例如中信证券张佑君,年薪495万元竟因14万元标的未执行,而背负法院“限高令”,成为业界笑谈。那么,这起“乌龙”事件,是否也会延续“绿地梗”,长尾出中信证券风光背后的多维隐忧呢?

作者:卡西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谁能想到,五一假期还在高谈阔论“全球资金再配置加速....预计北向配置型资金流入将提速”的张佑君,会因一位普通老百姓的诉状,陷入“限高”漩涡。

令人错愕的是,这起纠纷涉及的金额,仅为13.98万元。难道“券商一哥”的董事长,连这点钱都执行不起了?

限高风波

5月12日,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向中信证券发布编号为(2020)粤0391执1550号的执行通知,对中信证券及法定代表人张佑君限制消费。

先来看看什么是限高令,即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命令。由于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生效判决确定义务,防止其用本来可还债的钱去高消费。

广东经天律师事务所郑名伟律师表示,一般来说,法院判决生效后,企业如没履行付款义务,法院才会对企业法定负责人釆取限高措施。

被“限高”的被执行人,不仅不能买飞机票,火车也只能坐绿皮车或者买站票,对房产、租赁办公地,旅游、保险等都有影响,甚至子女都不能就读高收费的私立学校。

以张佑君的身份地位,上述影响着实不小。即使被移出名单,作为“券商一哥”的掌门人,也难掩尴尬。

为何落得此般境地?

从资产看,张佑君显然拥有执行能力,其2019年年薪495万元。而所执掌的中信证券同年营收431亿,净利润122亿,目前总市值超3000亿,总资产9223.27亿元。

14万的执行标的,自然不在话下。

既然有钱,法院也给予了充分的执行时间,张佑君还是上了限高,大概率是态度问题。

分析事件后发现,其是背了中信证券的“锅”。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起诉中信证券及其董事长张佑君的人,名叫余国菁,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县。

余国菁指出,2002年自己以余崞清名义,用第一代身份证在中信证券办理了证券基金账户。该身份证无法升级为第二代身份证,且在2010年遗失,但自己在办理时,填写了相应申请书资料,并知晓账户密码。

因此,余国菁认为:虽然以他人名义办理账户的行为不妥,账户及账户内资金还是应归其本人所有,并由中信证券承担本案诉讼费。

这便是张佑君背负“限高令”的原因。

目前“限高令”已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被撤销。

中信证券也公开回应称,系个人客户与公司营业部就公司落实反洗钱相关工作中产生纠纷,涉及金额13.98万元......中信证券将会依法妥善处理此事,不会对公司经营活动及张佑君本人正常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看似事件已平息,但由此反映出来的问题隐忧,还是值得中信证券及张佑君深入反思。

效率为何低?

值得注意的是,与余国菁发生类似法律纠纷的企业,不止中信证券一家。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8年4月份起,余国菁作为原告,陆续与招商银行深圳深纺大厦支行、国泰君安证券深圳华强北路证券营业部、中信银行深圳深南支行、建设银行深圳八卦岭支行因存在储蓄合同纠纷开庭。

纠纷原因,也都与中信证券如出一辙。

为何只有中信证券及董事长张佑君背负了“限高令”呢?

这说明中信证券的处理效率问题,面对突发事件没能及时解决,才导致这场闹剧,以至对企业和当家人均造成声誉损失。

广东世纪华人律师事务所黄汉龙律师认为:如果中信证券履行了相关义务,可以申请解除限制消费令。但中信证券因未知原因没有及时与执行法院沟通处理此事,导致被执行限制消费令,这会对公司信誉造成恶劣影响。

此外,董事长被“限高”,作为上市公司的中信证券竟没及时信披,是否合规也值得商榷。

再次翻车?偶然与必然

相比效率问题,更严重的隐忧在于风控。

事情虽已过去多年,但余国菁堂而皇之的用他人身份证开设账户,还是令人匪夷所思。

如何做的审核,内控风控究竟去哪了?

更遗憾的是,18年后,中信证券的风控依旧糟糕。

2020年3-4月,监管部门向多家券商的分支机构合计下发监管函。

唯一一家拿到两张“罚单”的券商,正是中信证券。

4月10日,北京证监局对中信证券北京紫竹院路营业部下发监管函。函中指出,该营业部存在三项违规行为。

第一,多名客户开户资料重要信息填写缺失、未对高龄客户职业信息填写异常进行核实、同一客户同日填写的两份信息登记材料内容不一致、测评打分加总错误导致评级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

第二,未按规定向北京局报告营业部负责人孙丽丽任职情况。

第三,无法提供营业场所计算机设备及对应媒介访问控制地址(MAC地址)的登记记录变更及历史登记数据。

北京证监局表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反映出营业部内部控制不完善。

为此,该营业部被责令限期改正: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开户审核、人员任免备案、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异常交易监控,防止营销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从事违法违规或者超越代理权限、损害客户合法利益的行为。

从违规内容看,这与18年前的余国菁事件类似,均翻车在信息核对漏洞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信证券在内控问题上频频犯错。

2019年11月份,广东证监局通报,广州番禺路万达广场营业部在2019年7月29日至10月24日期间,由王某宏代为履行营业部负责人职责,但未按规定及时向广东证监局报告,反映出营业部内控不完善,工作人员合规意识淡薄。

2020年3月23日,上海证监局在对杨慧媚的处罚决定中指出,当事人作为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员工,向客户推荐非中信证券发行或代销的金融产品,且参与了部分产品的销售过程。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证监会公告[2009]2号)第十一条第五项、第十三条第九项以及《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证监会公告[2012]34号)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

罚单频现,暴露出证券一哥的管控漏洞。董事长张佑君被“限高”,看似偶然事件,实则隐含必然因素。

换言之,张佑君陷入乌龙事件,中信证券受牵连,不冤。

踩雷:二次尴尬

实际上,这已不是其首次遭受个人争议。

2017年4月,张佑君等人考察康美药业,并与康美药业时任董事长马兴田进行探讨。

《经济参考报》报道,当时张佑君指出:“看了康美药业的整个产业布局,真是耳目一新。”“康美药业通过参与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指数、智慧医疗等国家标准制定及中药材种植、专业市场管理、医院投资等全产业链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思维,在引领和带动医药健康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同时,也把我国的医药健康产业彻底做‘活’了。”

董事长如此站台,中信证券与康美药业的关系自然引发遐想。

事实亦是如此,Choice 金融终端数据统计显示,光2016年三季度报,中信证券旗下就有9只基金入股康美药业,持股数额逾130万股。

此外,2017年5月26日,康美药业发生5笔大宗交易,买卖双方分别为机构席位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非营业场所),本次大宗交易5笔累积成交1550万股,合计成交金额为3.24亿元,成交价格为20.93元。

2018年6月20日,康美药业发生1笔大宗交易。第1笔成交价格为23.30元,成交155.90万股,成交金额3,632.47万元,买方营业部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非营业场所),卖方营业部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凤起路证券营业部。

二者关系之紧密,可见一斑。

然好景不长,2019年4月30日,康美药业“爆雷”震惊业界,近300亿现金离奇消失,堪称A股史上最大造假案。

证监会调查后也对此通报,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报存在重大虚假。一是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二是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三是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

彼时,张佑君的“耳目一新”论,刚刚过去两年。

所谓“上行下效”,董事长都能对一家“天雷滚滚”的企业点赞,中信证券的频频踩雷亦“师出有名”。

中信证券2019年报显示,公司同年涉案金额超千万的仲裁事项共26起,其中因股权质押业务产生的纠纷事项共7起,涉金总额13.51亿元。

例如踩雷帅佳投资的股权质押业务,共涉金额6.49亿元;股票质押业务踩雷萍乡英顺,涉金1.29亿元。

除股权质押业务频频踩雷外,债券交易纠纷、融资融券纠纷也不少。

2019年11月2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裁定书,其中显示:2019年7月16日,因债券交易纠纷申请人中信证券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冻结被申请人中民投银行存款共计4.95亿元。

融资融券纠纷方面,因鲁林芳融资融券交易违约,中信证券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其偿还融资本金1405.12万元及相应利息、违约金及债权实现费用等。

同时,还曾因腾邦集团及钟百胜融资融券交易违约,中信证券向北仲委提交申请,要求腾邦集团及钟百胜向公司偿还融资本金6262.98万元。

诸多纠纷,足以说明中信证券不止内控漏洞不少,外部风控也有多维不足。

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投资时报统计显示,从风险控制指标看,中信证券资本杠杆率排名倒数第三,风险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均倒数第一。

结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的背景,中信证券风控能力如此薄弱,显示不是好兆头。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服务者、看门人,证券公司的风控能力必须要与与业务发展规模相匹配,若过于激进而忽视风控,亦与监管趋势背道而驰。

近期中证协向各券商下发了《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也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此次《指引》在从业人员诚信建设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证券公司应关注风险管理存在敞口的地方,加强细节管理,加强合规体系建设。特别是当前在注册制逐步推广的环境下,对于披露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新证券法还是《指引》,都意在引导行业向长远、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也必然加剧行业分化。良币驱逐劣币,对合规者来说可谓福音,对风控能力较弱的券商来说则是“巨浪”。

中信证券如今身为“券商一哥”,但行业洗牌期之下,谁又能保证王冠不会掉落?

种种迹象看,这并非不可能。

“一哥”的短板

从规模和盈利能力看,中信证券确实无愧“一哥”称号。2019年,中信证券营收总额431.40亿元、归母净利润122.29亿元,连续15年稳居榜首。2020年一季度,22家券商中,也仅有中信证券一家营收超100亿元。

要说其短期“退位”,显然不可能。

然千里之提,往往溃于蚁穴。自营、资管、投行、经纪等业务均为行业第一的巨大光环下,一些苗头亦不能忽视。

例如经纪业务。这项业务,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

2019年,证券行业佣金整体下滑,平均净佣金率为万分之3.49,较2018年万分之3.76进一步下降。作为头部的中信证券,受到的影响也大。

尤其是境外佣金,2019年中信证券境外佣金收入为21.8亿元,同比降幅约20%。这与境外市场活跃度下降紧密相关,2019年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44%,毛利率为-6.83%,同比减少27.18个百分点。

这也导致其2019年经纪业务净收入74.25亿元,同比微降0.05%,虽还是行业第一,却也是除山西证券外,23家上市券商中唯一负增长的个例。这也说明其从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的转型,难言成功。

此外,中信证券并表广州证券之后的表现,也难令人满意。

2020年第一季度,中信证券完成并表广州证券,资产规模明显增大。这也使得中信证券营收同比增加22.14%。

规模足够“大”,“质量”却不足。其同期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下滑4.28%。

客观而言,刚刚并表,中信证券的确需要“缓冲期”,但同期投行手续费净收入、利息净收入也出现下滑。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8.91亿元,同比下滑6.87%;利息净收入为3.13亿元,同比下滑39.81%,还是让其未来不乏不确定性。

后浪突围 巨浪来袭

种种不确定性,也引发冷思:行业雄踞15年之久的中信证券,如今之况究竟是颓势初现,还是“老虎打盹”?

留给时间做答。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对竞争对手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先看国内阵营。

2019年,37家上市券商营业收入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和申万宏源,后四者营收分别为344.29亿元、299.49亿元、248.63亿元和245.93亿元。

尤其对300亿规模左右的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来说,不乏赶超可能。

先看“二哥”海通证券,净利润亦接近百亿。从业务看,也有一定潜力。其自营业务收入为114.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8.70%;经纪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71亿元,同比增长18.81%。

“三哥”国泰君安也一改2016年颓势。归母净利润86.37亿元,同比增长28.76%。

此消彼长,中信证券压力不小,如何不被“后浪”拍下,还需张佑君考量。

除了后浪,还有国际巨浪。

2020年开年,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目前国内券商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我们130多家券商,比不过一个美国的摩根大通;我们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市场主体竞争力还要提高。

语言犀利,却语重心长。

强监管下,频频开启的罚单模式,监管层亦用心良苦。

一个重要前提,金融业改革已进深水区,开放大潮势不可挡。

自2018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以来,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明显加速。

2019年底,国务院发文定调,将全面取消在华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限制,2020年取消证券公司等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不超51%的限制。

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当日,资管巨头贝莱德与路博迈提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

搭乘开放列车,外资控股券商“跑步进场”。证监会先后核准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瑞信方正证券的控股股东,至此我国共有7家外资控股券商(包括一家港资控股券商)。此外,还有中金公司、中德证券、金圆统一、光大证券等8家合资券商,且有18家合资券商设立申请等待批复,其中不乏外资谋求控股。

简言之,国际券商巨头正磨刀霍霍,加快深耕国内市场,凭借人才、技术、经营策略、风控品控等方面的优势,或将对国内证券业产生巨大冲击。

多年自嗨、醉心小气候的国内券商们,如何应付洋巨头的近距离肉搏,尤其是头部企业,如何捍卫固有利益,值得深思。

敲醒梦中人

前后夹击,罚单、踩雷等一堆麻烦事,改变已迫在眉睫。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14万的执行标的,对于金融巨头实在只是毛毛雨,中信证券及张佑君的舆论风口,也只是一时昙花。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闹剧终将被人淡忘。但防微杜渐,背后一系列财报数据、踩雷事实、风控漏洞,则如隐隐警钟,不会消逝。

对中信证券来说,如果14万元能点醒梦中人,可谓绝对划算。如果仅流于形式,解决表面问题,亦可谓大遗憾。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133家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为1.67万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3.1%,达到券商净资本规模历年峰值。

资金量需求的加大,说明行业转型已进入加速期,过去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模式即将结束,这也代表着券商重质、提效的新生态已经开始。

大潮退却,才知谁在裸泳。警钟虽隐隐,不乏声惊四座之力。三言二拍,能否敲醒梦中人,即使敲醒,是否仍会装睡呢?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