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要多在“新”字上做文章

随着国家对新基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版新基建相关政策路线图日趋清晰。近半月来,包括江苏、上海、天津以及广州、昆明等多地连出新政,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投资规划一批千亿、万亿级新基建项目,并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成都等地正在酝酿新基建专项规划和投资指导意见。

在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基建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疫情影响下,传统产业受到了严峻挑战,很多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相反,数字经济等新基建行业,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基建毫无疑问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领域,并成为地方政府竞相发力的重点。

在经济发展与转型需要新基建发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新基建,没有任何可以质疑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不妥。前提是,对新基建的重视,不能把重点放在”基建”上,而应当放在“新”字上,突出新基建的“新”,从而真正发挥新基建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新基础不同于老基建,新基建的重点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规模,而在效益,不在速度,而在效率。传统基建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大、数量多、速度快,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能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特别对政绩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各级都非常重视基建投资,且大多希望项目越大越好。为什么地方喜欢建标志性建筑,喜欢修路造桥,除了发展需要之外,与地方政府对政绩的渴求也是分不开的。对新基建来说,显然不能走这样的老路。新基建一定要突出“新”字。可以规模不大,但质量一定要好,产生的效率要高。切不能为新基建而新基建,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投资新基建。如此一来,不仅达不到发展新基建的目的,反而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譬如人工智能,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去推广,而不是是否符合条件都用人工智能。有的用了人工智能,可能反而不如不用。所以,新基建决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发展需要,是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

新基建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工业互联网、5G等,而是要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头羊。虽然新基建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都是新基建范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与新基建关联的领域,都能称得上真正的新基建。有些名义上是新基建范畴,可由于科技含量太低,根本不具备新基建的内涵。就像前些年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一样,都叫光伏、新能源汽车,实际相差十分悬殊。结果,补贴一退坡,也就尸体遍野了。因此,对新基建来说,一定要吸取教训,切不要被名义上的“新”所迷惑,而要真正意义上的“新”,要能够在行业内具有领头羊的作用。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在发展新基建方面,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基建的“新”的重要,没有真正把重心放在“新”上,而是放在“量”上了。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很难真正对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所以,有关方面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注重对“新”字的理解,能够真正突出“新”字。能够与先进、领先等紧密相连,引导地方注重“新”,而不是量。

新基建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要避免老基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地方对新基建的重视,可以从他们提出的发展新基建的思路与规划中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发展新基建的政策、制度、方案、规划等都很齐全,目标更是十分宏大,根据赛迪智库近期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这样的投资计划,如果全部落实到位,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些投资中,有多少是能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有多高的科技含量,有多少是重复投资和建设的,可能并没有认真评估与思考。因为,新基建不同于老基建,新基建能够共享的内容很多、覆盖的范围也很广。如果规划好了,可以节省很多投资,减少很多损失,从而有效提升新基建的投资效率与效益。

总之,新基建需要大力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把新基建的“新”体现出来,如何才能实现新基建的效益最大化,这方面,需要各级认真思考,切不能为了一时之需,造成新的浪费与损失,且效率不高、先进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