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或许可以读懂这句古语。

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少数大公司正在成为力挽狂澜的基石。苹果公司的现金储备超过很多国家财政刺激计划的规模,强生公司的债务违约保险费比加拿大国债的还低,联合利华正向它的供应商注入资金。

而在中国,大公司们架起的是另一幅场景:他们像是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在一片天地里再造乾坤,而其中悉心培育的一景一木,则和谐共生。

新林初承暴风雪

焦虑总是伴随着创业者,而今年这种情绪更加凝重——如果你身处2020年的湖北,不用开口,收到的一定是同情。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宣布封城。80后的创业者孙雷蒙和近千万武汉人一样感到措手不及。

孙雷蒙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海归创业者。

三年前,在几个老同学的支持下,孙雷蒙回到武汉,并成立了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他的公司成长为武汉明星企业。去年11月,华引芯更发布了全球可量产的最小尺寸Mini LED产品——这是中国高端LED芯片第一次在全球舞台上亮相。

放眼全球市场,高端LED芯片95%的市场被美德日韩占据,国产LED光源很难进入高端领域。

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成就,却意味着全球高端LED芯片领域,将响起“中国声音”。紧跟新产品的发布,2020年,他将会启动新一轮融资。

孙蒙雷原本信心满满,直到疫情突然出现,让这一切的希望变得渺茫。项目开工难、融资中断……他的创业,还能继续吗?

所幸的是,得益于中国卓有成效的抗疫行动,进入3月,除武汉外,全国大部分省市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家逐步引导复工复产。3月初,孙雷蒙在深圳的工厂也顺利拿到了开工审批。

他还没来得及舒一口气,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开工必备防护用品告急。

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创业的前路在何方……

这个2020,孙雷蒙的遭遇是大量创业者的缩影:如果说,孙雷蒙故事的前半段,侧写了武汉从“钢之城”向“芯之城”奔跑的姿态。那么,他在3月的遭遇,则透视了从全国到武汉上万家中小企业猛然摔倒、却又无力起身的无奈。

何止湖北、全国皆然。

也许,原本他们应当破土而出、弯道超车、横刀立马。而今,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个字:缺。眼下,缺物资、缺人力;中期,缺资金,缺资源。而放眼未来,他们错过的,可能是活下去的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季度性的萎缩。这其中搭上的,除了救人的代价,更多投射出的则是作为经济涌动命脉的中国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困境。

某种意义上,让关系着80%以上民生就业的中小企业活下去,就是守卫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上千万的创业者,亟需让他们能够看到“活下去”的曙光,坚定“活下去”的信念,找到“活下去”的路径。

谁托起了“落水的青年”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一场面向中小企业的破冰之旅,早已拉开序幕。

先开始动起来的是大企业,阿里巴巴、腾讯、海尔、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企业,纷纷开始逆行之路。除了物资驰援,还宣布了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合作计划。

这次扶了孙雷蒙和他的华引芯一把的,是海尔集团旗下的创业平台——海创汇。在齐心润泽下,孙雷蒙和他的朋友们,保住了理想。

3月初,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一个消息:海尔海创汇来到武汉,帮助一批武汉企业复工复产。在沟通后的第二天,海创汇就从山东向他深圳的工厂发出了一批防护服和口罩,让华引芯得以顺利复工。

海创汇“武汉加速”首期投资云签约仪式现场

更令孙雷蒙意想不到的,海创汇解决的不仅仅是燃眉之急。针对创业者们订单、融资、现金流等所陷入的阴霾,3月12日起,海创汇发起了“武汉加速”线上云路演活动,助力武汉创客足不出户线上融资。

3月27日,华引芯作为海创汇第三期云路演项目,与众多投资者和行业大咖实现了深度对接。

4月8日,也就是武汉解封当日,华引芯成为获批复工的第一批科技企业。

4月10日,在经历了3周云路演,2周云尽调后,孙雷蒙和他的华引芯获得战略投资。

对华引芯而言,海创汇就是一场及时雨。

回忆起整个3月份,孙雷蒙都觉得人生像小说般不可思议。依托海创汇强大、开放的生态资源,华引芯从平台上获得物流、市场、运营、管理、培训、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赋能。

当然,被“拯救”的不只是孙雷蒙。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海尔海创汇发起的“武汉加速”线上云路演,已经带动全国数百家投资机构及大企业线上走入武汉。在一个多月内,武汉有200多个创业项目报名,28个项目参加线上路演,超过50%的项目获得了资源深度对接,连接了上百个投资人。包括华引芯、众向科技在内的近10个项目,已经达成投资意向。

另一面,海创汇也不仅仅看到了武汉。据PitchBook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在我国大陆地区和香港地区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已经比全年同期下降了65%以上,无数创企翘首以盼投资公司的青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创汇在合肥、沈阳等地,以连接资金资源、实施全产业链赋能的形式,托起一批又一批“落水的青年”。

塑造属于创业者的“热带雨林”

3月12日,青岛市首家瞪羚独角兽加速器,正式落户于海创汇。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入驻万千潜力企业,高成长企业的生态呼之欲出。

这将是属于创业者的“热带雨林”。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年前,鲜有人能想到的是,以白电起家的海尔集团会选择自我颠覆,开放产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的生态平台——海创汇。

海创汇的定位是全球创业者的加速器,通过大企业的资源开放以及平台共享,帮助创业者加速成长,减少失败,形成一个共生、互生、再生的热带雨林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创业者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成长,不断孵化出新物种。

如今,这一平台聚集了超过4000家初创公司,加速的企业超过340家,总估值超过1200亿大关。

而关于海创汇,更亮眼的大概是这两个数字:其一,在海创汇的创业平台上,从天使轮到A轮的创业孵化成功率超过50%。其二,在疫情之下,海创汇平台50%创企,依然能实现正增长。

从“逆行武汉”,到再落重子,成绩吸睛的海创汇,为什么这么能“创”?这与平台所秉承的三种差异化优势息息相关:有根创业、三生体系、诚信平台

有根创业,指的是创业者跟海创汇合作,不仅获得资金的支持,还能获得资源的赋能。据统计,海创汇平台目前能够提供3大类9小项29种创业服务,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渠道、创投等从全产业链的资源全覆盖。这种模式,让海创汇跳出了传统孵化器“资本+空间”的固有模式。

而“三生体系”,是共生、互生、再生,指向了平台的延续性。这一点在今年显得尤为明显:疫情爆发后,平台上的创业企业,既捐款捐物,又针对性地为深受疫情影响的用户提供援助,共克时艰。

比如,平台创业企业里奥机器人团队,发挥其科技优势,针对用户需求在疫情期间推出了集安防巡检、体温监测、消毒喷雾、疫情甄别于一身的“防疫版定制机器人”,一举解决了大流量公共空间的防疫和体温检测等难题。

第三是“诚信平台”,这是海创汇社会信用背书的价值。以海尔为依托,平台上的创企更容易获得资本方、资源方的支持。悟空医疗自2017年加入海创汇平台后迅猛发展,目前已为全国1/3的马拉松赛事中提供急救设备和服务。2019年,它获得了浦发银行批复的500万信用贷款,并且获得了A轮融资,估值超1.5亿。

对海创汇来说,其价值不仅仅是让企业拿到投资,更是保持一种“冷静”:既要分享资源、延续升级、信用赋能,又要鼓励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成长,不断孵化出新物种,让平台、创客、投资人形成长久共荣的关系。

也许,这就是海创汇被称为“热带雨林”的原因。

为什么是海尔?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企业应当如何抉择、如何自持?

透过海创汇,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力的解答:与更多创业者,携手向前、珍惜国运。

在海尔擘画的未来战略版图中,海创汇是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平台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海创汇会诞生于海尔这样的企业?

也就是说,我们探究的是在当下的中国经济生态中,像海尔这样的超级大企业,赋予了海创汇什么样的基因,它又是如何问世的?

也许,正如庄子所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力量迸发背后的答案,落在了海尔的“生态”二字。

2019年11月,第十一届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聚焦“生态系统的力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唯一一位被邀请的中国企业家。他在论坛上说:

未来企业必须向生态系统转型,否则无法继续生存。

回溯2015年,张瑞敏砍掉万名中间管理层,将传统企业裂变为扁平化的小微组织平台。而在去年,为给用户提供全流程的最佳体验,海尔又首次创造性地打造了支持用户体验迭代的生态链小微群——链群。

同样在2019年,在海尔创业35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尔正式开启了第六个战略阶段,也就是生态品牌战略。

加快步伐的海尔,踏着时代的节拍,向世界发出了生态的呐喊。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海创汇是让他们“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对海尔集团来说,海创汇也是诞生于海尔热带雨林“大生态”中的新物种。“生态”与“生态”的互相成就中,海尔的“产业生态圈”,突破了传统行业壁垒,塑造了跨行业的生态品牌。

海尔,“像热带雨林一样,自成长、自净化、自适应的生态系统”。

生态之下,尚有涓涓暖流:那就是企业文化的中渗透着的人文关怀。如果说,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一个“赢”字,而中国文明的核心是“和”。生于山东的孔子道:“君子和而不同”,这构成了生态共赢的底色。

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飞过,重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要素。

2020年,极有可能成为商业世界的新分水岭。关乎未来的开关,或许并不遥远:海尔和它的生态品牌,正行驶在通往下一个商业时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