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价是否能带来预期的规模效应?

文 | 南岂珵

编辑 | 曹諵

2月29日,阿里云在2024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史上“参与产品最多,用户群最广,首次新老用户全降”的最大规模降价。

具体来看,降价100多款、500多种规格的云产品官网直降20%,且多为云上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核心产品。其中,云服务器ECS最高降36%、对象存储OSS最高降55%、云数据库RDS最高降40%。

阿里云公有云业务总裁刘伟光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降价并非短期市场竞争行为,而是瞄准剩下的72%,是长期战略选择。”

根据刘伟光提到的一组数据,中国服务器存量规模为2000万台,美国服务器存量规模约为2100万台,但美国以公有云形式提供服务的算力占比为60%,中国仅为28%,公有云渗透率大幅低于欧美成熟市场。

话虽如此,但降价毫无疑问将引起实质性的连锁效应。

首要的就是云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再起。

阿里云宣布降价后京东云于当日连夜发布降价消息,加码全网比价活动,承诺全线公有云产品对标规格相似产品的最低成交价基础上再优惠10%,并喊话“随便降,比到底”,颇有对垒的意味。

降价做大市场基本盘

这不是阿里云首次大规模降价。

事实上,距离阿里云上一次“前所未有”降价不足一年。

2023年4月,阿里云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同时推出免费试用计划,提供50款云产品最多三个月的免费试用。

由此掀起2023年云市场价格战。

同年5月16日,腾讯云跟进“云价格战”,宣布对多款核心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5月23日,京东云宣布与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的产品比价,承诺“买贵就赔”、实际成交价将比这三家的最低价再低10%。

无论是2023年的“云价格战”还是此次降价,阿里云的目的指向规模。

2023年三季度财报会中,阿里管理层明确了阿里云的战略定位是“AI驱动、公有云优先”,且围绕这一战略,阿里云在当年11月23日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商业化层面形成3个并行的事业部:公有云事业部、混合云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

公有云(Public Cloud在中国市场一直有两种翻译方式:公有云、公共云。两种表达并无实质区别)即多个客户共享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基于此,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具有规模效应,使用客户越多,供应链采购成本、均摊研发成本和资源闲置成本就能不断降低。

意味着,“公有云优先”的逻辑在于,做大业务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摊薄采购成本、研发成本,建立正向循环。所以可以看到,作为阿里云上述战略定位主要承载之一的公有云事业部,就从强调高质量增长和盈利转变为以追求规模增长和扩大市占率为目标。

但是,就整体市场而言,公有云市场增速在当前宏观环境下明显放缓。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5.9%,为近三年来同比增速新低;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规模同比增速也仅为15.6%。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当前云厂商提供的服务又并无明显差别。

以国内云计算主要细分市场laaS为例,上游硬件资源的同质化决定了IaaS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对比阿里、腾讯、京东等云厂商的IaaS产品可以发现,IaaS服务提供的产品功能相似,主要在于计算、存储、网络等产品,且性能差异较小。

市场的“蛋糕”不再容易做大,服务有趋于同质化,通过低价“圈地”就成为主要策略。

那么,阿里云降价效果如何?或者说降价是否做大了市场规模?

根据上文提及的IDC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虽凭借26.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但市场份额却同比下跌5.8%,被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华为云、天翼云和移动云分食。

“(此前的)降价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刘伟光在回应为何发起此次大规模降价的原因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规模降价,让更多企业用上先进的公有云服务,加速云计算在中国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发展。”

国内市场挑战仍在

至少从2022年开始,在云计算市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从幕后走向前台,而阿里云等云厂商则普遍进入战略收缩调整期,管理层期望健康、可持续——放弃诸多利润微薄的集成业务,由要规模转向要利润。

体现在财务数据上,阿里云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后的十个季度,营收增速处于下降的趋势;到了2023年,一季度营收甚至负增长,而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也基本都是个位数增长。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的财报,2023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营收增长3%至280.66亿元,但若不计入阿里巴巴并表业务,阿里云收入同比下降。

对此财报中如此表述:主要是由于通过减少来自利润率较低的项目式合约类收入以持续提升收入质量所致,然而来自公有云产品服务的收入同比健康增长。

收入质量,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利润率,阿里云确在持续好转。

根据财报,阿里云近年营业利润率已经改善了约15个百分点,EBITA利润率(阿里云通常把EBITA利润作为盈利指标,该口径剔除了股权激励、无形资产摊销等非现金因素影响,被认为更能体现真实业绩)也改善了近7个百分点。2023年第四季度,阿里云净利润23.64亿元,同比增长86%,成为国内最挣钱的云厂商。

显然,战略定位的转变致使阿里云在“要规模,还是要利润?”这一问题答案的转变。

只是,市场早已不复从前,阿里云要“规模”并不易容。

正如上文分析,公有云在国内市场不断碰壁,最积极使用公有云的互联网行业企业对于预算的制定、支出和使用更加谨慎,降本增效需求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有云市场增速。而政企行业(科研、高校、政务、金融等领域)占据IT支出大头,却更加青睐混合云、专属云。

AI大模型或是可见的增量市场。

IDC在2022年预估中,把中国云计算行业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速下调到 20%,且强调,考虑到宏观经济状况,这个增长率已相当可观。不过ChatGPT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增长态势——大模型需要用云承载,也是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模式。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在2023年10月云栖大会上指出,中国80%的科技企业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云上面,阿里云希望成为AI时代一朵最开放的云,通过云让大家开发AI。

当然,阿里云在这上面也投入了更多力量支持,如2023年11 月开源了 720 亿参数的通义大模型。

作为国内最大的云厂商,就算力、算法和数据储备而言,阿里云有机会成为国内主要的大模型服务商,不过阿里云还需要证明它在生成式AI模型上的能力,以及适应中国云计算市场变化的能力。

参考资料:

1.《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上半年)跟踪》,IDC

1.《阿里云新攻势:大模型与大降价》,财经杂志

2.《阿里云转向:AI 改变中国云计算竞争规则》,晚点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