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局儿

来源:GPLP犀牛财经

导语:这篇文章也许不能改善你的脱发,但能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植发行业。

近期,《隐秘的角落》热播,这让年轻人现在最怕两件事儿:张东升约你去爬山、变成和张东升一样的“秃子”。

然而,事实上,植发市场到底有多大呢?

据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脱发人群约为2.5亿,男女比例2:1,在电商渠道的植发消费群体年龄分布中,90后成为植发消费的主力军,占据了57.4%,90后比上一代的脱发年龄足足提前了20年。

有人说,脱发正在成为一种“国民病”,这种病实际存在,而非故意贩卖焦虑。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今天GPLP君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当下大热的“植发”行业。

植发机构也疯狂:抢位和抢人大战

最近,有关植发的广告困扰了不少网友。

微博上某网友无情吐槽自己频繁收到植发广告:“各位软件请不要再给我推植发广告了,你说你如果配图是个人我还能忍,你配个头顶被P成白毛的哈士奇是想干嘛???。”

简单粗暴的吐槽带来满满的画面感,白毛哈士奇难道是这样的?

当然有这样烦恼的不止这一名网友,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头发茂密的很,根本不需要植发,不明白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广告。甚至有网友发言吐槽微博算法:“就微博这广告投放精准度,还有甲方信吗?”

地铁上、电梯里、微博页面,植发广告不知从何时开始无孔不入渗入到我们生活当中。

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广告背后折射出了植发企业的抢位和抢人大战。

2016年,中国植发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当年市场规模为57.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伴随着消费者接受度的增高,植发渐渐打开了市场,这让最接近市场的植发机构欢呼雀跃,开始争先恐后抢占第一市场,在消费者面前混个脸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医美行业的其他领域,植发很少有二次消费,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次性”顾客。因此,持续不间断的客源是植发机构活下来的关键。

此外,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很多消费者谈及植发都很低调,甚至避而不谈,因此,机构想依靠口碑活下来很难。

在这个双重压力下,从“提高企业辨识度”和“获取客源”两个角度来说,全渠道广告是营销的不二选择,这些公司不得不进行全网铺天盖地的营销。

对此,新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张通曾表示,前几年的获客渠道主要还是搜索引擎,可以带来80%的客流量,如今营销方式则更加碎片化,比如有15%来自搜索、10%来自客转客、还有5%来自电梯广告等。

如此看来,植发机构在广告投放上走的路线是:不管你是谁,直接圈一波了事,先让你认识我,以后总会有几个上钩的。

小心翼翼的资本市场:20年仅两次大型投资

中国脱发群体的庞大数量及植发需求带动了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全球植发市场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8亿美元。未来几年植发及相关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或达500-1000亿。

艾媒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2.5亿脱发人群,女性群体接近1亿人,并且脱发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有60%的人在25岁就出现脱发现象。也就是说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脱发。

在市场参与者当中,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市场上有名的连锁植发机构有四家:大麦、雍禾、碧莲盛和新生。

其中,碧莲盛已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了23家直营分院,且近期有新增门店的计划;雍禾植发目前已有30家旗舰店。

媒体数据显示,2019年,大麦整体营收接近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大麦创始人李兴东预计,未来5年内,大麦营收将至少保持30%的复合增长率。

然而,近三年植发行业发生大型融资不过两起:

面对中国植发市场的广阔前景,为啥资本会罕见的犹豫呢?

2019年9月大麦召开战略升级发布会,红杉资本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后有媒体传出大麦与红杉资本初步达成意向,然二者是否最终走到一起很难预测。对此,GPLP犀牛财经尝试和大麦进行过电话采访,但未和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

据GPLP犀牛财经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业内仅发生两起数额较大的投资案例,即2017年9月雍禾植发获得中信产业基金注资3亿元、2018年1月碧莲盛获得华盖资本5亿元战略融资。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持续高涨的行业热度,资本谨慎的态度十分值得我们思考。

火热的市场背后乱象丛生

资本谨慎进入的背后,这让植发行业的各种乱象也开始浮出水面。

植发行业的火热离不开市场的炒作,但炒作归炒作,业务归业务,冷观全局不难看到,植发行业的“繁荣”显然是虚假:

第一:与日俱增的企业和常年空缺的行规。

植发行业千亿的大蛋糕,谁都想来分一杯羹,于是就此催生出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植发技术自1997年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然而,我国目前针对“植发”行业尚没有明确且全面的监管政策。

天眼查大数据显示,中国我国植发相关企业共计411家。

2010年-2014年,国内植发产业发展平缓,年均相关企业注册量不超过14家。2015年之后,国内植发产业开始走入上升通道,近5年植发企业年均注册量已突破76家。

一方面是蜂拥而入的商家,另外方面市场缺乏行业规范,很难想象会乱成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行业收费乱象严重

植发行业一直因“收费”问题被诟病。

近日,有消费者以“欺骗消费者”为由把雍禾植发“告上”黑猫投诉平台。消费者称,医院未提前告知明确费用的情况下收取了5300的专家费,要求雍禾退款赔偿。

(图源:黑猫投诉)

有关消费者投诉的内容,GPLP犀牛财经向雍和植发发去求证函,截止发稿尚未得到恢复。

截至目前,黑猫投诉上有关“植发”的投诉共有27件,虽然少量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但也算是消费者经验之谈,可以用作参考。

2019年6月,三湘都市报就曾报道有关植发行业的收费乱象,“定价取决于顾客的经济情况,大顾客多收小顾客酌情少收,还将生理盐水说成培养液可以多收费。”

诸如此类信息让许多想尝试植发的人望而却步。

乱象何时休?这是个问题。

第三:医护人员资质、数量不达标

一边是“秃如其来”的脱发群体,一边是日趋增长机构数量,而真正具有医师资格证的人有多少呢?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9年头部植发机构的手术量加起来共计约10几万台。

与之相对的,是全国性的植发行业协会至今只有300多注册会员的现状。

上万台的手术,主刀的有多少是专业医生,有多少是影子医生?不禁让人细思极恐。

记得此前新京报曝光的植发机构“三天速成班”的新闻距今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如果说行业是一个江湖,那机构就是侠客,机构需要好医生就像侠客需要好刀是一个道理。希望植发机构可以在浮躁的环境中慢下来,好好地沉淀自己,解决好目前的问题。

GPLP犀牛财经期待看到未来正规、透明的植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