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阑珊

来源:首条财经——首财研究院

余承东一句“华为没有芯片了”,牵动亿万民心。

看来,芯片强则国家强,从来不是一句戏言。

放眼数字大潮,IoT芯片、AI芯片等正开启诸多产业的智能化大门。

ABI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将达122亿美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为119亿美元。

而随着5G时代,华为、英伟达、高通等企业的市场角力,芯片产业的战略价值更为凸显。

一批独角兽企业,站上价值前台。比如寒武纪。

“芯”事重重 业绩寒冬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正式科创板上市。

作为A股首家主营业务为AI芯片设计的公司,寒武纪被誉AI芯片拓荒者,妥妥的“芯二代”(第二代芯片公司)独角兽。

截止8月17日收盘,其股价219.08元/股,市值876.54亿元,相比64.39元的发行价涨超3倍。

热度也体现在品牌上。7月寒武纪品牌CGI指数进入前十名,其中媒体指数位列榜单第三。

约6亿年前,大量无脊椎动物在短时内出现“生命大爆发”,地质学上被称“寒武纪”时代。寒武纪公司一样具有开创实力。2019年6月,寒武纪入选“2019 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

早在2015年,陈天石主导的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首次成功流片。随后,陈天石带着原型芯片,拿下中科院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之后4年,寒武纪接连经历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在45亿元。投资方阵容堪称耀眼,包括元禾原点、国投创业、阿里创投等。

宠儿节奏,也延续到了冲“科”阶段。2016年才创立的寒武纪,从2020年3月26日IPO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两轮问询即成功过会,用时68天,刷新科创板的审核速度。

不过,成为香饽饽的寒武纪,也有难言心事。

暴涨现象,是科创板的一个“习惯”。加之AI芯片作为国家战略级产品,本来市场预期就高。然“习惯性”走高后,多数是回落节奏。

寒武纪同样没有脱俗。7月23日,股价达到281.5元,成功跻身科创板6大千亿企业。之后,便开始持续震荡。截止8月17日收盘,219.08元的股价已跌幅两成。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毫不讳言:“实事求是地说,寒武纪很有价值,但并不值千亿市值,股民需谨慎。”

上述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从近三年财务数据看,其盈利能力难言乐观。

2017年,寒武纪营收仅0.08亿元,2018年升至1.17亿元,2019年同比大增279.49%,达到4.44亿元。

但同期归母净利润为-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三年共计亏损超16亿元。

何以营收大增、亏损大增呢?

对于这种冰火两重,寒武纪表示,主要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且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

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寒武纪研发费用分别为0.29亿元、2.40亿元、5.43亿元,成立四年来合计支出研发费用超8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80.73%,205.18%、122.32%。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细分研发费用看,占比最高的是职工薪酬。2019年占到研发费用的52%,2017年甚至超过70%。

高研发投入也有逻辑所在。成立初期,寒武纪便推出旗下首款AI处理器寒武纪1A,一战成名。

据悉,该款芯片被用于华为的麒麟970芯片中,麒麟970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AI硬件处理单元NPU来处理海量AI数据。

自此,其抱紧华为大腿。

2018年8月,华为发布麒麟980,也搭载了第二代名为寒武纪1H人工智能NPU。

2017年-2018年,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收入分别为771.27 万元、1.17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 98.95%、99.69%,华为就分别贡献了其中的98%、97%。

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10月,华为公布了“达芬奇计划”开始自研AI芯片,并在2019年的新款手机上搭载。徐直军表示,“寒武纪也很好,但无法支持我们的全场景。”

合作戛然而止,直接导致寒武纪业绩波动。

2019年,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仅6877.12万元,大幅下滑41.23%,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也降至15.49%。

进入2020年,同样不容乐观。

寒武纪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寒武纪1A和寒武纪1H产品合计IP授权收入为316.18万元,全年授权收入只有600-800万元。2020年,寒武纪计划主推第3代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M,在目前5家潜在客户中有3家预计会签约,但寒武纪1M在2020年能带来IP授权收入预计也只有1000万元。

连串冰冷数据,透露出寒武纪的业绩寒冬。

阵痛还是常态 多少腾挪时间

问题在于,这是短期阵痛,还是持续常态呢?

细思,华为流失也在情理中。作为创业公司的寒武纪,其产品线与芯片巨头华为海思、英伟达多有重合。

现在看,寒武纪与华为海思的合作,更像特殊时段的暂时需求。如何寻找新的规模化市场空间呢?

好在,寒武纪有强大的迭代、优化、创新能力。

2018年后,其将主战场转移到了云端,以及边缘端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相继发布了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三款云端芯片,和思元220边缘端智能芯片。由此,其2019年营收出现暴涨。

不过,依然是一个血拼市场。

云端 AI 芯片市场,早已巨头环伺。高通、阿里巴巴、华为和 Google 均已发布产品,英伟达 GPU更占据绝对优势。

招股书中,寒武纪也列出了同类产品的参数比较。可以看到,和寒武纪最新的思元 290 一样,英伟达 A100 和华为海思 Ascend 910,都已用上 7nm 工艺。且英伟达 A100 的峰值性能高于寒武纪和华为海思最新产品。

那么,寒武纪获客力能有多强呢?

寒武纪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华为海思未来与本公司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均存在直接竞争。由于华为海思及其母公司为全国知名科技集团公司,其选择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使得公司IP授权业务收入下滑较大,且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问题在于,寒武纪还有多少腾挪空间。

受上半年疫情影响,寒武纪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收将同比下降12.24%至16.32%;因公司研发投入增加导致2020年一季度亏损及 2020 年上半年预计亏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将从0.3亿元扩大至2.1-2.3亿元。

换言之,寒武纪亏损仍在加剧,而一向可圈可点的营收也出现了调头向下,业绩压力不言而喻。

两高对两高 千亿市值泡沫几何

相比之下,同处芯片赛道,澜起科技日子就滋润了不少。

8月15日,澜起科技发布2020年半年报,营收10.9亿元,同比增长23.93%;净利润6亿元,增长33.43%。毛利率约73.7%,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净利率约55.21%,同比提升3.93个百分点。

高增速、高利润,盈利能力堪称彪悍。

资本热捧,也是必须的。截止8月17日收盘,澜起科技股价90元/股,市值1016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澜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深耕十多年,为全球可提供从DDR2到DDR4内存全缓冲/伴缓冲完整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津逮CPU闻名业内。

作为澜起科技创始人,杨崇和有“大陆芯片第一人”之称。2001年,其创建4年的新涛科技与IDT公司成功合并,被评当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之一。

2013年9月,澜起科技登陆纳斯达克,后遭做空机构阻击,陷入诉讼泥沼,不到两年便选择退市。

庆幸的是,美股归来后,澜起科技创新步伐并没有落下。全球范围看,现阶段从事研发并量产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的企业中,除澜起科技外,仅有IDT 和 Rambus。其客户覆盖思科、英特尔、联想等诸多知名企业。

2014年10月,澜起科技公布审计委员会调查结果,称做空机构指控不实。

这加快了澜起科技的私有化进程,2019年7月22日其登录科创板。

招股书显示,澜起科技各项财务数据均处较高水平。2016-2018年,营收分别为8.45亿元、12.28亿元和17.5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3.47亿元和7.37亿元,毛利率分别达51.2%、53.49%和70.54%。

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1.98亿元、1.88亿元和2.77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6.22%、20.03%和27.29%。

高利润、高研发,澜起科技算得科创板的优等生。

不过,问题也不容忽视。

2019年,其全年营收17.38亿元,同比下降1.13%;净利9.33亿元,同比上涨26.6%。可见,营收增速并不稳定。同时,不足10亿的净利及不足20亿的营收规模,支撑千亿元市值是否有满满的小马拉大车之感?是否泡沫够大呢?

何况从基本面看,其也并非无懈可击。

虽没寒武纪那么严重,但澜起科技也存客户集中风险。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0.18%、83.69%、90.1%。

澜起科技表示,“客户集中主要受行业性质影响。公司的主营产品为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接口芯片下游为DRAM市场,主要客户覆盖了该市场的国际龙头企业。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在DRAM市场,三星电子、海力士、美光科技位居行业前三名,市场占有率合计超90%,这导致公司客户集中度也相对较高。”

此外,产品结构单一风险也不容忽视。

2017年7月,其对消费电子芯片业务资产进行转让。之后公司产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和津逮服务器平台。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公司内存接口芯片占发行人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6.08%、76.14%和99.49%。2019年收入17.21亿元,营收占比更高达99.06%。

可见,产品结构单一化问题仍在加剧。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其产品专业度、市场垂直性,但另一方面,市场波动、政策风险、新品迭代、竞品入局、自身产品风险等都可以导致其业绩大幅震荡。

从客户、产品的高集中看,澜起科技不乏繁华隐忧。

一切刚刚开始

一定意义上说,寒武纪和澜起科技都有各自“传奇”。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3月陈天石、陈云霁兄弟创立寒武纪。目前,陈天石直接持有公司33.19%股份,为第一大股东。中科院持有16.41%股份,是第二大股东。

陈天石,出生于1985年,16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31岁成为中科院计算所正教授研究员,并在同年创办寒武纪,现任寒武纪董事长兼总经理。

再看寒武纪的组织构架,基本都是中科院80后嫡系部队。寒武纪现任首席运营官王在、副总经理刘少礼、刘道福也是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

“国字号”背景,帮助寒武纪拿下数个政府大单。

2019年4月,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寒武纪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这一项目迅速成为寒武纪“现金奶牛”。

随后,寒武纪又拿下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项目。2019年为其贡献了8108万元收入。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兴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计算机中心热潮,G端或许会成为寒武纪发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再看澜起科技,创始人杨崇和在国内芯片设计业被称“海归第一人”。1981年赴美,后获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硕士及博士。

硅谷工作5年后,杨崇和回国,其相信“中国大陆没有理由不能将IC产业发展起来”。

三年后新涛科技成立,1999年4月新涛便拿下松下订单。

2004年,杨崇和第二次创业——创办澜起科技,一直怀揣龙头梦想。今年3月份其直言“没在自己领域做到前两名,不要去耕别人家的田”。

而寒武纪陈天石也曾表示“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前辈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

可见,无论陈天石还是杨崇和,都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大格局、强市场敏感性,可谓我国典型的创新型企业人才。

结合近年的产业升级、智能化创新大潮,两者前景不容小视。

但细观企业,千亿上下的澜起科技、寒武纪,“芯”事挑战也刚刚开始。

对于寒武纪来说,面对巨头环伺,如何利用宝贵的资本弹药,虎口夺食,尽快完善新品、开拓新市场,是重中之重。

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20 年 Q1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

细梳上述厂商,三星、苹果和华为选择自研 AI 芯片,小米、OPPO 和 vivo 则直接采用高通、联发科或 Arm 的 AI 芯片。

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收入,面临极大挤压。

除了拓展新客户,模式发展上是否需要转型,亦是重要问题。

招股书中,寒武纪坦言其与“英伟达”“AMD”等大厂在公司规模、资金实力上、研发设备、销售渠道上的差距。

从经营模式看,英伟达从IDM模式转型为fabless模式,其市值超越英特尔也被誉为“AI的阶段性胜利”。

反观寒武纪,生产基础、原始积累等本不占优,一入场就采用fabless模式又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再看牌面高光的澜起科技,也有盛景隐忧。高净利、高增长,是否也有业绩的天花板效应?客户集中及产品结构单一,亦增加了业绩稳健性、抗风险力考量。而芯片行业的日新月异、高速迭代,也决定了企业没有躺赢可能。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785亿,且近几年同比增长率将保持在40%以上,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大市场、大前景、高迭代、强竞争。长跑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