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谁来种田? 1982年,深圳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展销会,从元旦前一直持续到了正月初五,热热闹闹了53天。 从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全国各地越来越热衷于在春节前办一场“削价”展销会。 平时卖两三元一包的味精,展销会上一包能便宜两毛钱。 削价,这两个字就特别能刺激到斯基亲的神经。这种好事,错过可要等上一年。 那时候,亲一到过年就拉上咱去展销会,斯基最迷恋的是2元一刮的刮刮乐摊位。 一开始,这些展销会还会找一个像样的展览馆,后来索性就在乡下找一片空地。 拉起几个红色的棚子,稀稀拉拉地在凹凸不平的地上铺上几条油毡布,场子就热起来了。 现场人挤人、脚踩脚,大家不一定要买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过节嘛,就图个热闹。 一般展销会也就开个五六天,有些热情的市民却能逛上十来次。 那年代,展销会给老百姓带来了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价格带来的,也是销售员的热情带来的。 那里的销售员会站上凳子、扯着嗓子吆喝,卖力地挥着自家镇店之宝。 这阵势,老百姓哪里在供销社见过。在当年的供销社,咱毕恭毕敬地喊上几遍“同志”,同志才会不情愿地转过头来。 那时候的供销社有一条深刻又接地气的服务宗旨:

严禁打骂顾客。

有人说,80年代最赚钱的一门生意,就是办展销会。

在还没有流量的那个时代,展销会已经是流量之王了。碰上展销会,老百姓抢货,商家抢摊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在人民广场搞的展销,一场可以带来超过16万的人流。商家呢,今年的展销会刚结束,就盯上下一年的摊位了。 在一本正经的供销社面前,展销会给了老百姓前所未有的体验。 但不断流动的性质,注定了它只是一个阶段的产物,等到商超出现以后,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热闹归热闹,展销会很难改变背后的产业逻辑。 而商超让产品上游,尤其是农产品上游逐渐规模化,让整个流通体系更有效率。 现在过年,年货倒是不用抢了,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斯基前两天跟大头说,现在的年夜饭丰盛是很丰盛,但跟小时候还是没法比啊。 小时候的档次能高到哪里去,无非是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在年夜饭上能解馋。 现在要给年夜饭上点刺激的,难度就大了。商超采购的逻辑,基本上是满足商圈内的大众化需求,而不是个性化需求。 它所辐射的5万人里面,要是只有1%喜欢一个产品,那它的目标客户只有500人。 对它来说,不值得。 这事在电商环境下,又不一样了。当一个线上平台的活跃用户达到了9亿甚至更多的时候,哪怕只有1%喜欢,也能带来几百万的目标客户。这种状态下,很多个性化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斯基就拿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农产品来举例子。 咱们14亿人,一年大概要吃掉1200万吨生姜。云南有个地方叫“蒙自”,是一个靠近越南的边陲小城,那里特产之一的就是小黄姜。 但它一年的产量也就是80万吨,在整个生姜大盘里,只占了6.7%不到,品质再好,也很难被商超注意到。 加上当地交通较为闭塞,物流成本高,这些小黄姜就更难被运出去了。 一边是小黄姜肉质紧实、姜汁浓郁、辛辣十足,但不好卖;一边是斯基在家门口只能买到颜值普通、口感一般的大众生姜。 小黄姜的命运是在遇到拼多多之后改变的,当时蒙自推出“2018云南现挖生态小黄姜”。 卖的价格每斤不到1.8元,相当于蒙自当地超市的6折。要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超市,一斤下来怎么也要6块钱。 打了“骨折”的价格,加上平台流量的倾斜,小黄姜不到24小时就卖出了近2.5万单,总重量超过15万斤。 不过商家老李说,为了那次活动,他们每公斤溢价5毛钱收购,算下来每单还要亏点钱。 说到亏钱,有些人可能就要乐了,这不是赔本赚吆喝么。 斯基觉得这账要这么算,格局就小了。通过这次活动,小黄姜只要征服一部分消费者,就能在线上杀出一条血路。 口碑有了、流量有了,上游就能扩大种植规模。现在一年产80万吨,下一年就让它产160万吨。 这样一来,越来越多不思进取的普通生姜就会被小黄姜干掉。 在咱们民间,其实流落着很多这样的极品。像荔浦芋头在清朝那会儿,那是广西的首选贡品。 没有拼多多的时候,没多少外地人知道荔浦芋头,即使知道,想在菜市场买到也很不容易。 荔浦芋头销量起不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主要还是背后的产业和流通逻辑没有被改变。 没什么人买,也就没什么人愿意种。 有一年,全国各地大片的卷心菜被直接用拖拉机给碾压了。主要是上一年卷心菜太好卖了,农民一窝蜂种起了卷心菜。 搞得第二年,卷心菜的收购价抵不过成本,直接把它碾在地里还更省事。 现在好了,农民不只有卷心菜这一类选择了,他们可以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搞自己擅长的农产品 一个地方搞一个,还要搞成闭环,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带就出现了。 在甘肃环县,放羊历史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不过靠放羊致富还只有几年的功夫。 其实环县在“羊”这门生意上吃过亏,以前价格一波动,损失就一下传导到养殖户这里。 中间没有可调控的环节。 当地看到了这个短板以后,又增加了加工环节和育肥场等,下游又跟线上平台合作,让整个产业链实现闭环。 一旦价格有波动,产业链可以腾挪与调控的环节有很多。 环县毛井镇养殖户刘国宁,家中一直在养羊,过去只能卖给羊贩子;他大学毕业回家创业,就通过拼多多把羊卖给了全国各地的人。 环县羊产业现在还能带动当地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真正成了一头“领头羊”。 不过拼多多等平台最牛逼的地方,还是集结了一帮新农人。 如果说年轻人曾经对农业爱搭不理,那可能过几年,它就让大伙高攀不起了。 前两年,咱们还在讨论“21世纪谁来种田?”这道感觉无解的难题,可能马上就要被攻克了。 现在新农人里有大学生,有空姐,有网红,啥洋气的人都往里钻。 这些人给农产品带来了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技术。 甘肃环县最狠的一招就是招聘大学生“羊倌”,让“羊倌”这个职业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 现在在环县放羊这件事上唱主角的,不是大爷大娘,是大学生。 荔浦市也一样,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做电商,四五十岁的中青年人搞种植和加工贸易。大爷大妈就发挥个余热,把几十年的种植经验教给大家。 以前,农产品不光种植的人是大爷大妈,在商超购买的还是大爷大妈。 整个链条上,年轻人参与得并不多。 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过程中,反倒是上游吸引年轻人的速度更快。 为了让年轻人参与得更多,拼多多还搞了一个年货节。 这年货节乍一听,无非又是一个电商节日,但仔细想想,这玩意儿真不是双11能比的。 咱一开始说的展销会为什么那么火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选择在年底开。 办年货就是一个天然的流量池啊,双11能做到4.9亿个家庭一起参与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办年货这件事,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得干的啊。 以前搞年货是父母辈的主场,现在年轻人也参与进来了。如果办年货这件事还是老一辈在玩,已经很难玩出新花样了。 年轻人办年货,肯定专门买一些平时吃不到的玩意儿。 到时,除夕夜的餐桌上有广西的荔浦芋头、安徽的会龙辣椒、甘肃的环县羊肉、福建的佛跳墙。 不出家门,吃的全是各地美食。 所以对农民来说,这个节日可比双11重要多了。 (ID:laosijicj) 作者:船长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钱包又被专家惦记了 真少爷都怕上热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