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瑞信全球研究》11月15日文章
译者| 北京海证

中国半导体行业当下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瑞信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采用瑞信专有的行业模型,对中国晶圆代工厂、半导体设备以及半导体硅片相关厂商进行了分析,对行业前景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半导体行业位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最前沿,而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则是该行业的基础和驱动力,也是中国当前的相对短板。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在10月7日公布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出口管制新规,限制中国购买和制造特定高端芯片的能力。我们认为,针对16/14纳米及更先进工艺逻辑芯片、128层或以上NAND存储芯片、18纳米或更先进工艺DRAM存储芯片进行的限制措施可能延缓中国晶圆厂的先进制程产能的扩张脚步。除对晶圆厂及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带来影响外,我们认为新规定对高性能计算芯片、非美国境内制造的产品及28家清单强调的公司的限制也将会影响中国/海外芯片供应商及晶圆厂/后道企业。

在瑞信专有的中国晶圆厂模型中,我们将2023年中国主要逻辑芯片/ DRAM/NAND晶圆厂的新增产能预测下调25%,预计其扩张将专注于美国限制节点以下的成熟制程工艺。

因此,考虑到美国10月7日出台的限制措施可能拖累头部逻辑/存储晶圆厂的产能扩张步伐,以及未来需求持续疲软可能导致的二线晶圆厂的资本支出降低,我们目前预计2023年中国晶圆厂的新增产能将下降10%至67.3万片/月。此外,我们目前预计中国晶圆厂的新增产能尽管在2023年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受存储和非存储芯片驱动,2024年其新增产能规模增速有望恢复至11%。

​表面看来,2023年产能扩张的放缓可能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产能扩张放缓有望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增长环境,使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有更多时间来研发技术,从而缩小与海外的差距,并得到更充裕的客户产品认证时间。鉴于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产品研发和认证需要较长时间,我们认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可持续且更长的资本支出周期有望利好数量日益增长的中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

预计2022-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本土市场份额将会从14%扩大至25%,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速为31%。材料去除/清洗及快速热处理(RTP)/氧化/扩散将会是市场份额增长最多的两个领域,其次为沉积和涂胶显影;而在光刻和测量这两个领域,中国供应商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发展有竞争力的技术。

我们预计中国主要硅片供应商将扩大12寸硅片产能 ,2023-2024年扩产年均复合增速为59%。虽然该增速快于中国12寸晶圆厂扩产的24%年均复合增速,但由于中国国产硅片现有供应缺口较大,2022-2024年中国国产硅片总供应量可能依然无法满足中国晶圆厂的产能需求,国产硅片供应缺口可能仅从2022年的53%收窄至2024年的23% 。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多数中国国产硅片供应商有望从本土需求中获益良多。

国内参考资料:
《半导体的中场战事:巴菲特41亿美金“逆向投资” 国产化机会隐现》(智通财经 2022年11月16日)

尽管市场分歧严重,但“股神”巴菲特仍然在行业“逆风期”左侧抄底了台积电(TSM.US)。报告显示,三季度伯克希尔花费90亿美元买入股票。在前十大重仓股中,出现了台积电的身影——伯克希尔三季度建仓台积电,共买入6006万股,持仓市值达41亿美元,占总仓位比例为1.39%。

综合市场各方观点来看,目前投资者似乎对半导体产业链的后市看法分歧严重。但回溯资本市场历史,行情总是在犹豫中上涨。尤其是当前已时至年末,巴菲特此时逆势大举抄底台积电,或透露出下一年度的投资方向,其背后深意更是值得投资者重视。

被巴菲特“相中”背后:行业基本面或边际改善

伯克希尔大手笔买入台积电,或许是出乎了众多投资者意料的事。毕竟乍一眼望去,全球范围内半导体行业整体似乎仍处在景气下行的阶段。一个例证是,近期半导体大厂纷纷发布了最新财报,整体来看国外大厂普遍承压,而国内则是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举例而言,受个人电脑需求不足,英特尔的Q3业绩出现营收、利润双降;英伟达、AMD等主要显卡厂商的显卡库存压力骤增;高通、联发科的业绩则受累于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而德州仪器亦遭遇了终端需求疲软的冲击。

国内方面,半导体企业也出现了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但其间亦不乏企业逆势增长。譬如,Q3期间中芯国际的销售收入为19.07亿元,同比增加34.7%,环比增长0.2%;归母净利润4.71亿美元,同比增长46.5%,但环比减少了8.5%。同期,华虹半导体的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6.299亿美元,同比上升39.5%,环比上升1.5%;归母净利润1.039亿美元,同比上升104.5%。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业绩仍处在升势,但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厂商似乎仍对后市持谨慎的态度。日前,中芯国际曾公告称因受手机、消费领域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该公司预计Q4营收将环比下降13%-15%,毛利率在30%-32%之间。不过即便如此,中芯国际仍打算逆势扩张,其计划将全年资本支出由320.5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上调至456亿元。中芯国际作为国产芯片的扛鼎者,其上修资本开支的指标性意义浓厚,这无疑是向外界释放了重要的积极信号。

另外结合行业信息看,至暗时刻或许已经过去。众所周知,半导体行业固有“产能-库存”的属性,这会带来阶段性产业供需错配,导致产业具有典型周期属性,而每个完整周期持续约3-4年。据SIA数据,2022Q2,全球半导体库存天数约为108天左右,结合相关厂商三季报数据,行业库存水平预计在三季度仍会进一步上升。另据台积电、高通、联发科、英特尔等企业的最新表述,Q3或许会是本轮半导体周期的库存高点。

而结合股价表现来看,亦指向行业或即将迎来拐点。此前,SOX指数(费城半导体)自年初高点累计下跌幅度超40%,调整幅度和历史平均水平(45%)接近,而当下SOX指数、主要代表性企业动态估值已经接近2018/19年下行周期底部水平,市场底部特征明显。

逆全球化下如何把握国产半导体的投资机会?

行业或许接近拐点,那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现阶段又该如何把握半导体的潜在投资机会呢?除了亦步亦趋抄巴菲特作业外,另一个较好的投资思路或是精选有业绩支撑的国产半导体企业,并做好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

“练好内功”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参与者的必选项,未来外部环境趋紧预计将会进一步倒逼国产加速,与此同时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亦有望加码。不过,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国产替代的本质是中国企业通过研发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出和外国厂商相同品质的产品,且在价格上相较于外国厂商还能有一定的优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半导体芯片作为技术壁垒极高的产业,想要靠朝夕之功而弯道超车恐怕是几无可能。举例而言,晶圆厂测试光刻胶等晶圆制造材料的试错成本非常高,产品一旦测失败便可能毁掉一整台机器。窥斑知豹,可预期的是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国产替代势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真正到达星辰大海前国产厂商仍需要走相当长的路。

基于此,对于二级市场而言,在下游需求恢复尚未明朗叠加国产替代进程需要更多耐心的当下,逢低左侧布局有业绩支撑的优质标的或是更加稳妥的选项。

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为例,最新业绩均表露出了较强的韧性,此外较低的估值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安全边际。未来在行业基本面边际改善确认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快等事件的催化下,相关标的股价预计将反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