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风波”发酵时,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不但股价涨停,直播间还卖断货,海天的公关,可以说是浪费了这次危机。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发布

作者:郭俊宇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实习生:龙玉

一场突如其来的“双标”风波,给了海天味业(603288.SH)的股价当头一棒。

国庆假期期间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的海天味业,终究是逃不过股民们的“制裁”。

10月9日晚,海天味业第三次发公告澄清,强调海天在国内外市场均销售含添加剂和零添加的产品,再次否认存在“双标”问题。

在此之前,海天味业已经连发两份态度强硬的声明,甚至有中国调味品协会的声援,可非但没能压制住事态,事情反而越闹越大。

第三份声明虽然态度比前两份都好了很多,但股民没接受海天的澄清说明,选择了用脚投票。

10月10日开盘后,海天味业的股价直接大跳水,跌幅达9.35%,一天之内市值便蒸发约350亿元。10月11日,海天味业的股价继续跳空低开,截至收盘报73.45元/股,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1.31%,市值为3404亿,两天蒸发433亿元。

海天股价大跌背后,投资者除了考虑“双标”风波的影响外,或许也有着对海天味业本身情况的担忧。

这次危机,对这家调味品龙头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笔四百多亿的“公关学费”

作为行业龙头的海天味业,为它的傲慢付出了约433亿市值的代价。

“添加剂”风波从9月30日持续至今,海天味业发布了三次声明,前两次因为态度傲慢和语气强硬,非但没能平息事态,解决误会,反而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海天味业10月4日发布的声明,引发消费者质疑。

前两份声明均是洋洋洒洒上千字,海天味业并没有直接回应网友关注的焦点,即国内外产品标准为何不同,而是摆出大企业的傲慢姿态,大部分篇幅都在谈其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并表示要对部分短视频账号作者追究法律责任。

直到10月10日股市开盘的前一晚,海天味业才放低姿态,用简短的几百字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外是双重标准”。

可这时已经晚了,澄清误会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海天只能被动挨打。不少网友认为,海天是迫于节后股市开盘的压力,才发布了第三份声明。

如果一开始便以温和的语气回答网友的质疑,不摆大企业姿态,或许海天味业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海天之败,是公关之败。从这次舆论危机,也能看出海天味业管理层存在的短板。有不少人怀疑,海天内部是不是没有专业的公关团队。即便海天内部有公关团队,那这支团队此次的表现显然也是不及格的。

在海天这种传统企业的常规认知里,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够了,对公众以及消费者的了解不够。面对“民愤”,堵不如疏,海天的管理层显然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两天蒸发掉的433亿市值,可以说是海天味业管理层为其傲慢的态度以及对消费者认知不足所交的学费。

致命的不是“双标”风波

海天味业此次股价大跌,除了受到舆论事件的冲击外,也有外部因素和其本身的原因。

一方面,在国庆假期前,A股已经跌至3000点这个敏感关口,市场看空情绪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海天味业本身的估值也偏高。

虽然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海天味业的市值已经缩水超过3000亿,但依然处于较高的位置。截至10月10日收盘,海天味业的市盈率为51.84倍,而贵州茅台才38.95倍。从2014年上市至今,海天味业的市值已经翻了十多倍。

相比之下,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长远远跟不上估值,2014年-2021年,海天味业的营收增长仅1.5倍,净利润增长仅2.2倍。

这次舆论危机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看空情绪。对于海天而言,“添加剂”风波只是暂时的,业绩下滑以及行业天花板隐现导致的增长难题,才是海天面临的最大问题。

过去十多年,海天味业一直都在以两位数的增速稳步增长。从2011年-2020年,海天味业的营收从60.91亿元增长至227.92亿元,复合增长率14%;归母净利润从9.56亿元增长至64.0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1%。

海天味业维持了十一年的稳定增长状态,在2021年被打破了。财报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的营收增速下滑至9.7%,归母净利润增速这下滑至4.18%。

▲海天味业业绩增速出现下滑。

海天味业希望2022年能够重回原来的增长轨道。在2021年的年报中,海天味业已经定好了今年的KPI,提出2022年计划实现营收280亿元,利润74.7亿元,营收、利润双12%增长的目标,计划重回两位数增长。

但受疫情扰动对餐饮等行业的冲击,要实现这个年度KPI并不容易。

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母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酱油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同比增长6.81%、蚝油营收同比仅增3.69%,调味酱营收同比下滑了3.6%。

下半年本该是海天味业冲刺业绩的时候,如今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严重的舆论危机。虽然长期来看,对海天的影响并不大,但短期内,海天可能会流失一部分C端的消费者。这给海天实现年度KPI增添了一些难度。

业绩下滑并非海天不够努力,而是行业天花板隐现。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595亿元增至3950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7.25%。国内人均酱油需求量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

随着酱油渗透率提高乃至饱和,行业的增量已经很难有快的增长。业绩增速下滑的不仅仅只有海天,中炬高新控股子公司美味鲜2021年实现收入46.18亿元,同比减幅为7.24%。

在强势产品业务已经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海天味业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危机中酝酿转机

虽然此次的舆论危机让海天味业有些狼狈,但长期来看,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契机。

经过这次舆论事件,消费者对酱油产品的认知得到强化,或许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关注“零添加”产品以及更高端的有机产品。

这就跟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购买产品时,不再单纯认牌子,而是会更多地关注奶源产地、营养成分、配料表等。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一位资深的调味品研究员表示,“双标”事件反映出消费者对调味品安全健康属性和优质品质的重视和追求。从长期来看,这会使整个行业增强食品安全质量意识,后期在产品设计和宣传上,“零添加”预计会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主打“零添加”酱油产品的千禾味业,已经在这次添加剂风波中“躺赢”,10月10日,千禾味业的股价开盘后便直接封死涨停板。千禾官方直播间的料酒、酱油等多款产品也卖断货,主播称要15天发货,正在加班加点生产。

这次海天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同时其产品线也包含不少零添加产品,在淘宝的海天官方旗舰店,目前在售的零添加产品便有十余种,不仅有零添加的酱油,还有零添加的蚝油,米醋、花生油、料酒等产品。

此外,消费者对酱油产品的认知得到提升后,可能会推动该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一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零添加产品,行业内的企业也将面临一次产品升级,甚至技术升级,小企业或是头部企业的低端产品需求预计将下滑并逐渐出清。

对于中尾部的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跟不上脚步的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对于海天、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行业龙头来说,却是利好。

调味品属于刚需中的刚需,且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别其实不是很大,企业的护城河深不深,主要看产能以及渠道。只要龙头企业不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尾部的企业很难撼动它们的地位。

所以,长期来看,等到这次的舆论平息后,海天味业的零添加产品以及更高端的有机产品都可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