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继续来给大家分享我国庆假期间看到想到的投资逻辑,投资源于生活,日常多观察多思考,对我们投资会大有裨益

1号我陪朋友看完车,2号便陪家里的老人们回了一趟小城市。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祖辈并不是,我父母辈的童年回忆都是属于农村的。我对农村小城市并没有归属感,但老人家落叶归根的情怀满满,这也为她们亏35W埋下伏笔

几年前,老人家们退休了,孩子虽然还没成家但也已经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除了催婚之外,她们已经没有太多的牵挂。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也就有了更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她们被以前的老同学说服,决定回老家买套房子,以后周末得闲也可以回来小住,更方便她们搓麻将。

哦对了,她们的麻将瘾超级大。一把年纪了连搓8小时麻将都不喊累,但上班工作2小时就开始喊腰疼

我当时听到后是极力反对的,我立马就给老人家们分析,咱们小城市人口是净流出的,除了你们这些老家伙回来,你看看邻居有多少是年轻人?你们再看看周边的配套,除了15分钟车程外有一条高铁,这里啥都没有。不要以为你现在看上去身体还算健康,再过五年你就会发现你身体状况急速下滑,要是你们哪天在老家感觉心绞痛,头晕眼花,这里的医院你都不敢去,我还得连夜把你运回广州....

结局你们也猜到,我一顿分析猛如虎,老人家决心硬如铁。她们还是选择回老家买套房子,虽然我很理性地分析,但我也明白对于老人家而言,在老家买房子其实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可以大大地提高老人家在她们圈子的社交价值

不过社交价值的溢价我觉得还是太贵了点,当初老家的房价是7500元/平,120平的房子是90W。这个国庆我回去问了下,普遍已经跌到5000+元,最便宜的还有4600元,文章标题说亏35W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也正如我当年分析所言,去年老人家突然晚上觉得心脏不舒服,我们连夜送她回广州看病。虽然最后虚惊一场,但也是够折腾人的。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看到最近房价下跌都蠢蠢欲动,但又怕买了会继续跌,于是过来找我拿点意见。首先我必须强调,我不是研究房子的,我只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对于未来房子而言,稀缺性是唯一的升值条件

无论是投资品还是商品,都离不开供给需求。不少朋友可能会以为,有刚性需求的东西就值得投资,那肯定不是的,比如水,价格是非常便宜的,为什么?因为水的供给是近似无穷大的。

对于房子而言,需求端就是看人口净流入/人口净增长,供给端就是看土地供应建筑面积。需求端就不用我说了,很多朋友都知道中国人口已经看到拐点,很多城市的人口是净流出的,具体哪些城市可能你们比我还要清楚。

👇面两张图我给大家看的是土地供应数据,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是偏紧的,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是持平略增加

总量的角度看,房地产行业的总需求随着中国总人口数量见顶而见顶,但是土地的总供给还是持续增加的,出售土地依然是各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需求下降,供给增加,整体房价是看到大顶了。

但是从结构的角度看,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的人口依然是净流入的,且土地供应没有大幅增长。而部分弱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是净流出的,且土地供给持续增长。

下面我给大家列出四个场景:

A: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不断升值需求稳定但供给持续收缩

B: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飞速涨价需求增长且供给持续收缩

C:什么样的东西会不断贬值需求稳定但供给持续增长

D:什么样的东西会飞速跌价需求减少且供给持续增长

请大家动动脑筋,一线城市以及部分强二线城市是()?部分弱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是()?

最后我给大家总结两点:

1、做投资思考一定不可以只看当下,要多用前瞻思维,用我们专业术语就是不要看静态PE,要看forword PE(前瞻估值)。静态PE是用当下净利润算的估值,而前瞻PE就是用预测未来的净利润算的估值。

我家里的老人就是犯了一个典型错误,她用当时的身体状况来做线性外推,以为她的身体五年后依然很强。但是老人的身体是每五年就下一个台阶,所以当老人的身体状况加速下滑,房子背后的医疗资源价值就加速上升,而老家的房子是没有多少医疗资源的。

佐罗在国庆假期间也写了一篇关于在老家盖房子的见闻,留言区里高赞的第一条评论就是驳斥佐罗以后回家养老的想法

但我觉得还是见仁见智吧,比如我家老人至今其实也没有后悔当初在老家买房,因为除了医疗资源以外,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有价值的,比如老人的社交价值,只不过我不是当事人,所以我觉得她们是大冤种。实际上我在她们眼里当大冤种的时候也不少。

我把这件事分享给大家,只是希望做购买决定之前,想清楚。

2、无论是投资品还是商品,如果想保值或者升值,那么一定要找稀缺性。否则就像电子产品一样,过几年就基本不值钱了,原因就是供给不断增加且技术不断迭代,老产品基本没人要,用完就扔,挂闲鱼也很难找到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