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晟国际宣布重组让出控制权。有声音认为,上市公司的“壳”是福晟国际最后的底线,但凡有其他可以变现的资产,不至如此。

福晟国际是这一轮调控中早期爆雷的房企代表,随后两年行业愈演愈烈。

2021年,调控进一步收紧,叠加市场下行,融资端口几近枯竭,资金链的紧张几乎前所未有,违约不断,爆雷名单不断加长。

不少房企试图以时间换空间,寄望于市场在2022年一季度后回暖,届时,政策趋于友好,市场交易回升,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时间没有换来空间,疫情反复之下,市场下行压力加剧,房企资金更为紧张。

5月16日,资本市场传来消息,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3家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将在本周陆续发行人民币债券。

消息称,碧桂园将发行不超过5亿元的公司债,发行期限为1+1+1年,利率区间为4.5%-5.0%;龙湖同样预备发行5亿元公司债,期限为3+3年,利率区间仅为3.0%-4.0%;此次融资额度最大美的置业将发行2+2年期公司债,规模不超过14.4亿元,询价区间在4.1%-4.9%。

随后这一情况基本被证实,晚间,三家更是相继披露了发债情况。

龙湖、碧桂园的发行规模、期限均与传闻一致,美的置业的发行规模则由此前的14.4亿元降至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投资者,创设机构将同时发行包括信用违约掉期(私募CDS)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在内的信用保护工具。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此次发债强调了信用保护工具的使用,这两种信用保护工具通俗理解就是为债务违约设立防火墙。换句话说,投资者后续认购此类债券的顾虑将减少,房企若是违约,其也可以获得相关赔偿或补偿。”

某央企资金部员工对记者表示,信用保护工具在国外市场较为常见,当前资本市场对民营房企的主体风险度高度警觉,这是一种增信方式。

优质企业发债壁垒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宽松,对于当前融资环境近乎冰封的民营房企而言无疑是好消息。

《国际金融报》记者获悉,此次发债是由交易所主动推进,且监管层接触的房企不止上述三家,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最终被选定为示范房企除了因自身较为优质外,还源于公司当前正好有发债额度。记者了解到,有房企因为发债额度问题错过了此次时间点。。

因此,这场发债,虽然额度不大,对房企应对债务作用有限,但它某种程度上是监管层信号的释放:尽快恢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功能,通过各种渠道注入流动性。

在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看来,这个积极的信号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希望,尤其是现在正常稳健经营的企业。同时,也表明企业自己如果足够安全,或者足够稳健优质,是有可能获得政策倾斜的。但于小雨也强调,如果企业自身问题较大,这个阶段依然很难能享受到政策面支持。

过去一年,伴随着出险房企增多,房企的信用体系逐步崩塌。

4月业绩会上,中南建设总经理陈昱含曾直言,本轮调控对民营房企信用杀伤是极大的,信用债会面临难发行和发不出的窘境。她预判,拿信用融资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短期内要想取得融资肯定要拿标的物的资产,这个也会形成净流出的压力必然持续。

这是大多数民营房企融资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不少房企已难获新增融资,一直处于净还贷状态,出售资产、甩卖项目股权成了房企回笼资金的普遍动作。

行业下行之下,房企们的资产处置进度远不及预期,加之销售腰斩,融资端未有明显回暖,使得多数房企的流动性压力持续。

根据克而瑞数据,当前房企融资恢复仍较为缓慢,3、4月融资量分别为858亿元和64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1%和45%。

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2022年1月-4月,房企境内、境外债券融资累计约2350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境外债券规模约442亿元,同比减少65%;境内融资规模约1908亿元,同比减少30%,其规模占比提升至81%。

大幅下降的融资规模里,能够发债的主体依然集中在保利、华润、招商、中海等国企、央企。

和融资收缩形成对比的是大量即将到期的债务。

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在近期的一场直播中表示,房企今年前4月的债券发行量仅是到期量的61%,企业偿债持续承压,接下来的6、7月是年内偿债高峰期,月均到期量达到700亿元,8月房企债务的到期量更是超过800亿元。

如何应对即将到期的偿债高峰是房企的难题,这座高峰下可能会有更多倒下的身影。

资金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此次恢复人民币公司债发行后,市场关心后续发债窗口是否会加大规模、扩大范围?

于小雨认为会扩大,但一定是针对稳健经营企业的。在她看来“政策不会直接去救出险企业,否则此前调控就前功尽弃了。因此出险房企难有机会获准发行。”

有优质民营房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授信额度只用了60%,因此对于公司债诉求较为理性,主要还是看利率。

也有房企已经在发债的路上,记者获悉,某总部位于上海的民营房企已经在走相关流程,预计随后几周便会落地。

但更多的房企仍未感受到融资端的明显松动。

4月底央行召集了多家银行和5大AMC,就12家问题房企纾困并购业务情况召开专题会议。有涉及其中的房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公司已提交多份材料,目前仍在等待业务方面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