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四次周期

1、第一轮周期(2006-2010年,约4年):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3.6%,生猪 存栏量同比下降2.6%,传导至供应端并引起价格反弹,猪价开始上行,而蓝耳病开始爆发, 大幅延缓了补栏速度,令价格加速上涨,叠加春节消费需求因素,由此带来生猪供应短缺, 猪价上涨到17.4元/公斤,较2006年7月6.76元/公斤的低点上涨幅度达157%。

2、第二轮周期(2010-2014年,约4年)第二轮猪周期属于相对经典的猪周期,全国多地 发生猪O型口蹄疫,但是影响较小,本轮周期的特点是下行期较长而上行期较短,价格主要 受周期供需内因素推动。

3、 第三轮周期(2014-2018年,约4年)本轮周期也是产能去化较为充分的一次加速散养 户的退出。我国从2014年开始实施环保禁养政策,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价格在2014年5月见底以后一路上行到2016年6月,价格站上21.2元/公斤的高点,从最低点上涨的幅度达到了103%。

4、第四轮周期(2018年-至今)本轮猪肉价格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猪周期内生上涨动能、规模化养殖、新冠疫情、粮食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涨跌的速度快,波幅大,波动剧烈。周期最高点的40.98元/公斤,超过以往周期,此后在2020年价格重心虽有所回落,仍以远高于往年的价位高位宽幅震荡,振幅达到280%以上。自2021年5月份开始,生猪价格持续回落,生猪价格进入了下行周期。

然后我们再从产能、盈利、政策和风险因素来看一下。

供大于求局面仍在持续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末生猪存栏量接近4.23亿头,环比降幅5.94%,同比涨幅1.58%;能繁母猪存栏量4185万头,环比降3.33%,同比降3.08%,且已达到正常保有量的102%。样本企业一季度末生猪存栏量3091.54万头,环比降0.70%,同比涨66.61%;能繁母猪存栏量498.37万头,环比降2.03%,同比涨5.84%。整体来看,依旧处于小幅过剩状态。

随着时间来到五月份,天气逐渐转热,进入猪肉需求淡季,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并不会得到较好的解决,此时言新一轮周期可能还尚早。

亏损还在加剧

一季度五家猪企新希望营收最高,达295.06亿元,同比增长0.91%;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的营收在100亿-200亿的区间,牧原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2.78亿元,同比减少9.30%;温氏股份营收为145.86亿元,同比减少13.26%;正邦科技和天邦股份营收小于百亿,其中天邦股份最少为16.4亿元,上年同期为34.08亿元,同比下降51.89%。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92%。

截至5月10日,生猪(外三元)报价15.31元/公斤,却依旧低于成本线,而且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因为豆粕、玉米、饲料价格都在上升,在二季度,价格未回到盈利区间之前,各大猪企业亏损或将持续加剧,对于各大企业的经营是有一定压力的,就看生猪价格的走势是否能一直向上。

政策暖风吹,刺激猪价

5月10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2年第七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称,5月13日将收储挂牌竞价交易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

再看各地方的举措,宁波出台举措助力生猪养殖场(户)纾困增效,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发挥政策性保险兜底作用,于3月中旬推出全国首个周赔付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补助65%,养殖主体承担35%。四川地区加大了猪肉的消费政策,给消费者发猪肉的指标,或者是福利来刺激猪肉的市场消费。

在政策导向下,猪价逐渐企稳,很有可能回到合理区间。

这里需要提下的疫情的风险因素,疫情反复,随时会出现超预期的事情,局部疫情加剧物流紧张,加之囤货需求增加,猪价因此上涨,一旦政府托价、疫情得到控制,价格回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整体来看,虽然政策出面托底,但基本面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新一轮周期是否很快出现尚未可知,就像温氏股份在投资者交流纪要中说的“乐观估计,2022年三季度猪价有可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悲观估计,可能需要到四季度或2023年才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