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几乎所有医药公司的招股书,描绘的国内医药市场,都是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纵使医药市场已经高达数万亿,但依然会持续高增长,且速度会越来越快。

核心逻辑大致相同,那就是国内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且正在加速。由于老年人口是医疗消费需求的主力,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自然会带来医疗消费需求的增加。

听上去,这样的逻辑无懈可击。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老龄化加速,但医药市场规模增速却不断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规模=量*价。日本医药市场规模增速下滑,在于受监管打压,医药市场价格下滑,从而抵消了增加的“量”。

显然,如果只考虑老龄化带来的“增量”,而忽略了价格变动因素,那么“不断增长的医药市场”,大概率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

/ 01 /

日本医药行业,

与老龄化趋势背道而驰

作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1990年-2010年,日本老龄化开始加速。短短二十年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占比从10%左右,上升至25%左右,老年人口增加了1300万人。

但日本医药市场的发展,却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背道而驰。根据日本厚生劳务省数据,从1991年开始,日本医药市场规模增速不断下滑:

1991年,日本医药市场增速逼近15%,1992年迅速跌至5%以下……到了1997年,老龄化愈演愈烈之际,日本医药市场却进入负增长时代,并持续到1999年。

2000年之后,日本医药市场重回正增长轨迹,但增速依然有限,到2008年期间,大多年份的增速在0%—5%之间徘徊。

日本整个医药市场规模发展近乎停滞,头部药企的日子也不好过。可以看到,日本最大的药企武田制药,1991年到2000年十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仅有3.25%。

这不是个例。包括安斯泰来、卫材、协和麒麟等,十年年复合增长率均在个位数徘徊。而像日医工、沢井制药等巨头,营收还是负增长。

对日本来说,虽然老年人数量急剧膨胀,但医药行业却迷失了……

/ 02 /

迷失的二十年背后,

药品降价幅度太大

为什么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会与市场的预期大相径庭?

原因在于,市场有更强大的“负面力量”,抵消了老龄化带来的增量。

那么,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什么?又来自何方呢?答案分别是:“降价”、“卫生部”。

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事业,都是民生工程。“全民医保”的日本更是典型,早在1960年,医保就实现了98%人群覆盖。

随着老龄化人口急剧膨胀,叠加日本“以药养医”机制带来的开贵药、收受药品回扣等现象泛滥,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70年代,日本药品支出占国民医疗费用的比重,高达40%左右。

在经济繁荣时期,日本对此或许不会太忧心。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持续向上。

8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迷失的二十年”,医疗保险和政府都面临财源告急的压力,因此日本开始对药品价格“痛下杀手”。

一方面,强力挤压流通环节的“泡沫”。1986年,日本医疗用药的平均进销差价率为23%,到2004年进销差价率已下降到6.3%。

另一方面,日本开始控制药品定价。1988年开始,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涉及13000多种药物,次平均降幅超过6%。

得益于强力的管控措施,日本药品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比重快速下滑。1992年,这一数字约为23%,而到了2000年初一度跌至20%以下。

2007年,日本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为8.02%,低于当时全球平均水平9.65%。作为一个老年人口占比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日本能够降到这个程度,显然非常难得。

但显然,日本卫生部控费力度之大,对医药行业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 03 /

创新+国际化,

头部药企重回增长的关键

在卫生部控费的情况下,日本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并不好。

大幅降价之下,日本医药行业大批企业倒闭。1995年,日本制药企业数量为1512家,200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062家。

这也在资本市场得到体现。1988年—1996年之间,日本医药板块指数大部分时间跑输大盘。这期间,仅1991年和1993年两年涨幅超过大盘。

只有极少数药企,在控费期间表现不错。例如武田制药在1995年—2000年期间上演了接近7倍涨幅的大“逆袭”。

那么,这些药企表现出色的背后,得益于什么呢?可以归结为“创新+国际化”。

创新方面,武田制药是典型。1992年、1997年、1999年,武田制药重磅炸弹药物兰索拉唑、砍地沙坦、吡格列酮轮番上阵,使得公司1995-2000期间营收增速虽不快,但营业利润复合增长率接近20%,最终股价大幅上涨。

复盘日本医药行业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控费期间,创新药企利润率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出现了提升。

不过,对于日本药企来说,仅靠创新并不能维持业绩持续增长。毕竟在控费环境下,医药市场规模增长相对有限。

2005年至2018年,安斯泰来自日本国内收入复合增速仅2.3%,武田制药则是负增长(-1.25%)。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头部药企纷纷走出国门。海外业务成为日本创新药企业的主要增长点。

同样是2005年至2018年期间,安斯泰来、大日本住友制药、盐野义、田边三菱等药企海外业务增速分别为15.03%、27.49%、19.51%、18.62%,均远高于日本境内业务增速。

当前,包括安斯泰来、武田制药等头部药企,海外收入占比均已超过50%,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性药企。

可以说,在控费大趋势下,日本头部药企通过研发创新及加大出口,才实现了内外夹击之下的稳定增长,最终反应在股价层面,避免了随着医药行业一起“迷失”。

从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当下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日本控费初期颇为相似。那么,哪些创新药企,可以通过创新以及国际化,走出不一样的增长曲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