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抱一

2月22日,体育总局、发改委:到2025年社会足球场地全面开放,这似乎意味着中国的足球产业带来希望。

毫无疑问,足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无论从参与的人数还是国家来衡量,都是其他运动所无法比拟的。足球运动在中国也最具群众基础,虽然中国不是足球强国,中国国家队也已经缺席了四届世界杯,但仍然影响不了球迷对于足球的热爱。

到 2025 年,产值要达到5万亿,作为体育产业中占比最重的足球产业,未来也有着空前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6 年我国又推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将中国发展成世界超级足球大国为目标,助力于为中国足球产业的飞速发展。

然而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我国足球产业的整体发展缺乏系统性、协同性,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够明显。

中国足球产业始于自1994年3月份,那一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正式到来。经过了刚开始的火爆发展,到后来的“赌球”乱相,再到中超联赛的到来,我国足球产业在跌跌撞撞中逐步成长。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竞赛表演业为核心,以及围绕竞赛表演业产生的足球媒体、足球经纪、足球培训、足球博彩等相关市场。

逐渐完善的四级职业联赛和各项杯赛,俱乐部、教练员、球员自由流动,不断创新的赛事转播方式,以及仍然需要拓展的衍生品开发,存在大量人才需求的足球经纪市场、足球竞猜类彩票的需求增大,这些发展水平不一的各类市场构成了我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足球产业。

现阶段,国内所有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造血功能尚且不足,俱乐部想要盈利的目的在短期内尚不能实现,持续亏损的结果也只能是靠投资方的持续投入。

中超联赛的整体收支结构都与欧洲顶级联赛存在巨大差异。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统计,在2016赛季,中超 16 家俱乐部实现了 70.82 亿元的总收入,然而,总成本却高达 110.14 亿元,也就是说,16 家俱乐部总亏损接近 40 亿元。

欧洲顶级俱乐部的经营理念中有这样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球员的薪资等人力资本不能超过俱乐部总收入的50%,而我国中超联赛的各俱乐部在球员薪资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支出占到了俱乐部总收入的 75%。

这样不合理的支出状况,这也导致了整个足球竞赛产品市场的不和谐。

在足球产业中,围绕足球竞赛产品的商业开发,衍生出了足球转播市场。

2016-2019 赛季,英超联赛的版权收入为 51.36 亿英镑,丰厚的电视转播收入,让各支俱乐部都能盈利。英超联赛的转播收入是总收入的 35%-50%。

我国的赛事版权收入近年来也在大幅上涨。随着赛事版权费用的明显增长,我国的体育

产业也迎来了曙光。

体奥动力公司斥巨资获得中超、亚冠赛事版权后,直接成为中国足球赛事版权上的领头羊。

5 年 80 个亿的赛事版权费用,大大提升了各俱乐部的收入,也标志着中国足球产业的收入结构的改善。

中国足球的现实是,职业联赛在商业开发方面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足协层面,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财政监管机制,为俱乐部设计合理的薪资结构体系,限制球员的过高转换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