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生物的25亿定增能解一时之困,却难解长期困境。

花朵财经研究院原创

根据海王生物披露的业绩预告,2020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4亿—4.5亿。上年同期为5210万元。

海王生物对业绩变动的解释并不出奇,一是受新冠影响导致公立医疗机构控制除发热门诊外的接诊病人,尤其是公司重要子公司湖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所在区域的公立医疗机构,除疫情相关物资和药品外的其他药品和器械耗材采购量大幅下降,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和毛利率下滑。

二是——每到年报季大家都很眼熟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海王生物对前期收购子公司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预计本期计提的商誉减值额为51,000万元-58,000万元(实际计提金额需依据评估机构出具的商誉减值测试评估报告确定)。

另外,海王生物还披露了定增预案,拟定增25亿元,全部被控股股东海王集团用现金方式认购。

而海王集团目前已经质押了公司股份12.14亿股,占其合计持有海王生物股份数量的比例为99.83%,占海王生物总股本的44.14%。

控股股东几乎质押了所持上市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似乎说明海王集团手头并不宽裕,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输血进上市公司,是因为海王生物的资金链非常紧绷。

近日花朵财经研究院也写过多篇文章有类似的剧情了,今天也不例外——海王生物的资金链之所以紧绷,是由于激进的发展策略,往年收购的步子迈得太大,固然曾经推高了营业额乃至上市公司市值,但是也导致资金紧张,且埋下了商誉雷,而这些隐患在市场不复以往繁荣时就会爆发。

根据海王生物公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海王生物商誉账面价值为30.76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7.63%。公司商誉主要为2016年、2017年、2018年新增收购子公司所形成的商誉。2019年、2018年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金额分别为3.74亿元、2.60亿元。

加上年报预告中预计减值5亿左右,就按照5亿算吧,海王生物3年商誉减值超过10亿元,且呈现加速减值态势。

海王生物的大手笔收购始于2015年,2015年的年报中,公司的商誉还只有1.03亿元,到了2020年底就有了30.76亿元(这还是大手笔计提减值后的结果。)

海王生物的商誉由接近80个标的构成,其中最大的一笔收购是山东康诺盛世医药有限公司,金额为3.96亿元。这笔收购发生在2017年第二季度。

根据历年年报,山东康诺盛世在2017和2018年为上市公司带来了3023万元和4769万元利润,但是在2018年海王生物就开始计提减值,与此同时海王生物不再披露这家子公司的经营数据,一般来说,这是由于从2018年开始山东康诺盛世就没有达到收购时的业绩预期。

而海王生物的80桩标的商誉中,有约30个进行了减值,如前所述,2020年或将减值超过5亿,一旦如此,相当于是创了历史新高。

此外,海王生物的应收账款出奇地高,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为182.61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71天,远远高于行业均值。

“医疗器械和药物确实存在较长的账期,但半年也是有些夸张了,一般来说是2—3个月,接近半年的账期风险太大了,会累死人。”同在深圳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高管对此评价称。

过高的应收账款,往往不仅意味着公司市场竞争力相对弱,还意味着公司的风险偏好比较强,海王生物高达182.61亿元的应收款几乎接近公司总资产的一半,疫情当前,这种体量的应收账款意味着莫大的包袱,交易迟迟难以转化为营收和利润的代价企业往往难以承受。

巨额的收购+应收账款,造成了如今海王生物资金链困难,不得不由大股东消化定增的25亿元的情况,而海王集团很可能也要靠融资来完成这笔救命的定增。
根据公告,本次海王生物25亿元定增中有10亿元是用来偿还贷款。

花朵财经研究院注意到,海王生物的负债率近80%,其中(一年以内)短贷有115.89亿元,但目前海王生物账面现金为60多个亿,无法覆盖短债。且在这样的情况下,海王生物的财务费用也低不到哪里去,目前没有2020年的整年数据,但是上半年公司的财务费用就超过7亿元,也就是说全年下来很可能有10亿以上的财务费用,这是海王生物年报预亏的直接原因。

海王生物的各危机因素是彼此嵌套的,企业本着快速发展扩张的思路,在2015年之后展开了各类收购,继而背上了沉重的经营包袱,为了完成预期目标,不得不采用大量赊销的销售手段,这就导致资金链紧张不得不从银行大笔融资,融资的代价又导致财务包袱更重,所以不得不定增——

前面也说了,定增,大概率还是要靠贷款。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循环?海王生物的25亿定增能解一时之困,却难解长期困境。这应该也是海王尽管发布了看似利好的、由大股东埋单的25亿定增案,股价却依然走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