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办的第四期“普惠大视界”活动如期举行。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CEO张韶峰,与中国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部副总经理贾凤军、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高级顾问翟南宾围绕“新形势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机遇与挑战”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首先,对2020年来说,最大的“新形势”就是疫情在全球肆虐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包括贸易壁垒再次高筑,实体经济全面下行。疫情给小微企业和众多切实关系民生的实体门店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于是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成为被普遍利用的帮扶实体的途径,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都要让利帮扶实体经济,希望籍此能实现共渡难关的目标。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整,让“量升价降”成为行业流行语,中小银行、农信社和小贷公司等基层和较小规模的金融机构都面临不良资产上升,盈利空间收窄的压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保存自己的实力是硬道理。面对困境与挑战的金融机构如何转型?如何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互补?

对此,张韶峰表示,今年,不管是金融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包括百融云创这样连接金融供给双方的科技公司,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难”。疫情的冲击,加之利率下行给一些实力相对薄弱的金融供给方,如小贷公司等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有些从业者干脆转行。但是,我们要往前看,我们要看到困难之中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也就是科技推动金融转型。疫情的发生,迫使金融机构线上转型加速,率先完成数字化、线上化转型的机构,将是下一波浪潮中的弄潮儿,会在下一个十年迎来更大的机遇。这也是百融云创目前正在深耕的方向,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完成这样的转型。

对于小微贷款难,由于长期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张韶峰感受颇深。他表示,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如何量化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是小微贷款难的根本。由于小微企业真实经营情况难以评估和计量,且本身生命周期不长,大多都只有一两年时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可以做到云端采集,但是小微企业的信息采集很难,经营情况大部分在企业主“脑子里”,或者是记在小本子上,导致无法获取准确的经营信息。那么,在贷款规模、不良和价格之间,形成了不可能三角形。未来,随着信息发展,企业行为信息将能够被金融机构采集计量,但目前确实难。

谈到人工智能在整个小微领域的运用,张韶峰表示,第一个,其实我们说到人工智能,它其实是一系列技术的集合。我们在跟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经常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这些算法来做风险计量模型,也就是风险的评分,这些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只不过它在后台。

第二个,能够让客户感知到的应用,最普遍的比如语音对话机器人,不管是电话核实客户信息,或是发生交易后,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还款提醒,很多时候是机器人在和人对话。

还有一些趋势,除了客服还款提醒这些人机对话,金融机构客服与客户视频沟通业务办理,其实是虚拟机器人,与真人非常相似,未来还会有智能投顾等人工智能产品运用到金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