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洒

来源: 首条财经-首财研究院

刚刚过去的9月,海天味业过得有些惊心动魄。

消费端陷蛆虫、蝙蝠事件,被舆论长枪短炮频批;资本端市值缩水千亿、股价回调,泡沫质疑声起伏。

喧嚣中,投资者、消费者的情绪被撕来扯去。不禁发问:安心打个酱油很难吗?酱油一哥这是什么了?6500亿的神话能否再现?

01

蛆虫到蝙蝠 黑化论?

先回到事件原点。

据广州日报9月16日报道,湖南李先生向媒体反映其购买的海天酱油开瓶不到一周,瓶内出现活动蛆虫。从提供视频看,蛆虫清晰蠕动。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

然这早已不是新鲜事。有媒体统计,仅2017年,海天酱油就发生6起生蛆事件;2018年、2019年也爆出类似新闻。而此次“生蛆”事件前,微博上就一直有消费者发图文或视频反映海天酱油生蛆。仅今年8月份,就有数篇相关发文。

一哥段位,频陷最基本的食安风波,市场怎能淡定?

还有更猛的瓜。

一济南消费者抖音吐槽,6公斤海天蚝油吃了近3个月,桶底发现完整蝙蝠。

都说树大招风,海天这简直是台风节奏。影响也快速在资本端绵延,截止10月9日收盘,海天味业股价163.09元,市值约5284.8亿元,相比9月3日缩水约1200亿。

拉长时间线,也多日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9月21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670.11万,净占比-4.98%;9月22日净流出3,283.12万;9月23日净流入4,105.71万元;9月24日,再次外流1,117.56万。

巨量震荡,也在消逝市场信心。大白马不白,究竟价值几何呢?

细思:资本退出,并非完全的情绪使然。

众所周知,成长性与稳健力,是投资者衡量目标是否优质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食品板块,食安问题向来是市场的主敏感区。作为行业一哥,频陷红线质疑自然有损白马形象,用脚投票在情理中。

所幸,海天官方回应也很快:自身食品安全管控做得很好,是个别消费者使用保存不当才发生的情况,并在双微平台详细展示10个品控细节。小到厂区的绿植配置,虫害消杀,大到高温灭菌、全自动生产线、留样追溯等等。对上述事件,其结论是“恶意黑化企业,无中生有恶搞企业”。

内容详实、语言也不乏强势,只是从结果看,并未“定风波”。

一个疑问是,同样做调料,“一哥”为何屡现生虫质疑。

客观而言,酱油生蛆是一个行业痛点。据不完全统计,厨邦酱油因生虫在2019年、2012年分别被媒体两次曝光,千禾2018年也被爆过生虫新闻。

相比之下,海天味业中招更多。黑猫投诉上搜索“海天”,20条投诉中,17条是关于酱油生蛆或苍蝇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出现蛆虫事件,一方面和海天味业在生产酱油过程中的杀菌环节有关。另一方面,消费者是否合理使用及存放环境也会影响产品质量。出现一次蛆虫事件可能是偶然现象,但多次出现,这不禁让人质疑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结合用户投诉、市值缩水及专家言论,白马有多白?黑化恶搞论,是否也有些牵强甚至武断呢?

02

一哥成长焦虑 可贵警钟

老话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一家标杆级上市企业,开放、透明、诚信担当、精益求精是基本要义,也是支撑投资者信心、价值常青的根基。

细观海天味业,消费刚需,财报靓丽,机构重仓,光鲜标签加持下,股价高歌猛进。三年来走出一波长牛,股价涨幅近400%,超过贵州茅台260%,恒瑞医药228%,堪称白马王者。

尤其是今年,搭乘疫情“宅经济”红利,海天味业半年营收同比增14.12%至115.95亿元,其中酱油产品贡献66.25%;净利同比增18.27%至32.53亿元。股价也飙升报喜,总市值从去年底的2903亿元,涨到了9月3日最高峰的6500亿元。以大象之躯,涨幅超一倍,难度、可贵度不用絮言。

想来,这份光鲜离不开市场热持。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有一句老话:盛极而衰。

伴随食安质疑,各种解读声音发酵,泡沫论也甚嚣尘上。

潘多拉打开,也面临一个灵魂问题:这是短期波动,还是下跌开始?白马王者泡沫几何?

这的确是一个棘手问题。客观而言,任何妄下结论的说辞,都是不负责任的。

不妨,从客观数据中探寻一些价值端倪。

细观:透过华丽的业绩增长曲线,原料成本上涨、毛利率下降、经销商承压、营收增速放缓、竞品强势发力等问题日渐突出,海天的成长性不乏焦虑。

股价走势与基本面脱离,想来,这才是此次股价调整的更深入原因。突发的食安事件,只是诱因罢了。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至今,海天味业已有五次提价是因黄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

2019年报显示,直接材料占公司成本比例最高,期内金额87.90亿元,占总成本的88.78%,较上年同期增加18.72%。具体到产品,酱油产品、调味酱产品、蚝油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分别同比上年增长15.58%、10.99%、29.46%。

与之相应,2019年其整体毛利率下降0.83%至47.23%,酱油、调味酱、蚝油毛利率分别下降0.17、0.19和2.96个百分点。

再在渠道端。

由于饮食习惯和口感偏好等差异,我国调味品业区域化特征明显,中小厂商较难打通全国市场。而海天之所以成为行业老大,与其强悍渠道力关联密切。数据显示,目前海天味业网络已100%覆盖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内陆省份中,约90%省份销售过亿元。

同一区域设置多个经销商,内部“赛马”;且采用先打款、后提货的结算方式。凭借广布局、强控制力,海天的渠道优势领先行业。

折射到财报:应收账款很少,预收账款充盈,现金流强悍。

然光鲜的另一边,经销商们压力不小。据媒体报道,很多地方经销商已渗透到县镇级。经销商太多、红海竞争,存在窜货现象。“海天品牌是好,但作为经销商,压力大,不赚钱”,一位海天经销商如是评价。

上述言论,有些情绪化,但并非妄言。

2014年刚上市时,海天味业经销商约2100个。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天味业一级经销商数量6433家。经销商增长206%,营收仅增长一倍多。甚至疫情也没阻止扩容步伐,半年净增627家,每天超3家的增速,可见强悍。

另一方面,从稳健性看,坐拥如此体量,预收账款太充盈也不全是好事。专家表示,海天酱油长期占用下游经销商资金,会影响经销商的资金周转。一旦下游出现问题,连锁反应可能出现集体挤兑现象,进而影响公司现金流、波及稳定性。

也许,海天味业也有几多无奈与急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酱油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呈放量式高增。2015年后总产量开始回落。酱油消费总量见顶,凸显渠道深耕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海天近年主要增长逻辑之一。

问题在于,当渠道空间见顶后,其又拿什么打开新增量呢?

扩容经销商提振收入的方法,已显疲态。竞品云集、行业格局固化,提升行业集中性的难度也在加大。

另一边,资本仍疯狂看好追加。被裹挟的海天味业需不断迎合这些看好情绪,展示更多成长性,压力之大、焦虑之强不用累言。

想来,快节奏前进中出现一些细节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此看,背负五六千亿市值、一路高歌的王者海天也该慢下脚步、查漏补缺。眼下这场波折亦或危机,也是一记可贵警钟。反思得当,也可坏事变好事,进而夯实白马底色。

03

马太强者VS强势追兵

回望历程,每个成功,都不平凡。

海天作为酱油第一股,自然甘苦自知。

历史可追溯到1955年,佛山25家古酱园合并而成;1994年国企改制,成为中外合资企业;2007年,收购全部外资股权;2014年,上交所主板上市。一路成长,离不开当家人庞康的运筹帷幄。

庞康1982年进入海天,凭借出色能力及钻研精神,成为行家里手,晋升总经理。1994年,海天改制,以庞康为首的管理控股架构成形。

转民营后进入快车道,形成了独有的海天模式:注重创新、善于利用现代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同时实现产品规模化、品质化、标准化。

早在90年代初,国内调料业仍处作坊时代,庞康就豪掷3千万从国外引入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05年,10亿元建设100万吨生产基地。2014年,又投资一座150万吨的生产基地。

渠道端,手腕更加强硬。得益于上述赛马及广布局策略,“有人烟处必有海天”的愿景已渐成现实。

玩味的是,海天味业成为马太强者,庞康处却越发低调。媒体层面,少有其声音动向。

放眼调料江湖,38年时间,专心“做好一瓶酱油”,硬生生靠十几块、几十块的调料做到五千多亿的行业巨擎,这份坚守实业,踏实生长的企业家精神值得肯定。

只是,身处快消红海,想必庞康也很清楚,即使高光笼罩,海天也无躺赢可能。

从营收看,酱油仍是其支柱型产品。2019年营收占比为58.74%,其次为蚝油(17.63%)和酱类(11.57%)。

放眼酱油业,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竞品发展迅速、迭代彪悍。三者业绩和成长性也常被对比,演绎“三国演义”。

2020年上半年三者的营收分别为115.95亿元、25.6亿元和7.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53亿元、4.56亿元、1.57亿元。

客观而言,海天的龙头效应仍显著,但后者增势亦不可小视。欧睿数据显示,龙头海天味业市占率约7.5%,远低于贵州茅台、康师傅、伊利股份等其他快消细分龙头的市占率。

换言之,调味品行业格局仍然分散。乾坤未定,追击者不乏价值遐想。

实操看,也确有此逻辑。

产品方面,中炬高新以厨邦+美味鲜双品牌跻身调味品市场。美味鲜系列不断聚焦餐饮渠道,主打高鲜,与海天实现错位竞争。

千禾味业发迹于西南,立足高端,主打零添加和有机概念,差异化优势同样明显。且伴随消费升级与健康理念强化,千禾味业的资本热度高涨。

这从2020年股价涨幅对比中可见端倪。截至10月9日收盘,千禾味业的股价37.83元/股,相比于开年的15.13元,增幅140%。远超海天的60%。

渠道方面,中炬高新引入宝能系投资者、渠道扩张强悍,增势迅猛。千禾味业在高端市场,也已树立强势话语权。

两者夹击,对海天业务影响不言而喻。虽贵为酱油一哥,但细看产品结构,目前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产品较单一、且营收增速出现下滑。2017年-2019年,海天酱油收入分别为88.36亿元、102.36亿元、116.29亿元,同比增长16.59%、15.85%和13.76%,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0.58%、60.09%和 58.74%。

行业升级趋势延续,上有业绩天花板,下有竞品追兵,海天是否也有烈火烹油之感?看似繁华高光,实则焦虑忐忑。

有分析师曾测算: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约6克(老人、小孩、病人还少一些),其中约1/3(2克)来自于酱油(包括蚝油、豉油)。酱油含盐量约18%左右,按照13亿人来计算,全国每日摄入酱油是13x2/0.18=144亿克,每年摄入酱油 144x365=52亿千克(公斤)。如按照酱油10元/斤计算,市场容量约1040亿元,净利润近20%,整个市场总利润208亿元/年。按行业平均25倍市盈率计算,市场价值5200亿元,与海天目前在5000亿上下浮动的市值相差无几。

从此看,海天味业迫切需要打开另一个成长边际.

04

多元化野望 5000亿市值靠什么?

跌跌撞撞中,下一个岔路口若隐若现。

和所有巨头一样,当自身体量触及天花板,多元化开拓就迫在眉睫。

海天味业董秘曾对媒体表示,海天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是立足调味品行业,在不同的子品类里,做大做强,比如醋、火锅底料和拌饭菜。

早在2017年,海天味业就收购了丹和食醋,进军食用醋市场;2020年1月,豪掷1.6亿取得燕庄食用油公司67%股权,进军芝麻油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海天产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料酒、调味汁、鸡精、鸡粉、腐乳、火锅底料等几大系列百余品种300多规格, 以“传扬美味事业,酿造美满生活”为己任,已构建起“中国味”产品体系。

问题在于,多元化能消逝市场疑虑,撑起数千亿市值吗?

客观而言,数据显示,海天在酱油、耗油、酱料、食醋四领域已获第一品牌,不乏遐想空间。但从营收看,传统酱油仍占据半壁江山,新业务短时仍难挑大梁。且细观每个布局领域,都并非坦途。

以火锅底料为例,2020年8月,海天首款产品亮相,有韩式辣牛肉、新疆番茄等四种口味。包装设计偏向“年轻化”、“卡通化”风格。

看看颐海国际的千亿市值,足见海天的格局之心。

只是,这依然是一个强竞争市场。领域内成熟企业很多,且不乏封神者。能否杀出一条血路,有待时间考量。

《2020胡润中国10强食品饮料企业》榜单中海天味业力压群雄,排名第一,成为中国最值钱食品企业。无论从市场地位,还是营收规模,海天味业都实至名归。然从成长及稳健角度看,海天还需给市场更多信心。而这两要素恰恰是白马股的重要考量。

毕竟即使经历接连跌落,海天市值还在5000亿元以上。背负众多期许,自然要慎之又慎、甚至如履薄冰。

在铑财看来,产品、渠道、品牌是企业保持活力韧性的三驾马车。渠道端,海天过于强势留有隐患;食安拷问又让产品与品牌双蒙阴影。光鲜背后,不乏隐患。

这并非片面夸大。

不管海天味业的“中国味”矩阵如何扩容,基础根基仍在产品品质。食安无小事。不管上述事件真相如何,衍生的负面影响海天不能小视。频频出现食安风波短期或导致销量、股价波动,长期则易让品牌形象蒙尘。身处口碑为王的调料业,品牌打造需要资金、时间、技术、营销策略等众多因素的长期积累,失去远比得到容易的多。

况且,海天味业百余种品类共用一个品牌IP,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衍生连锁风险,实然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基于此,海天味业的高市值神话能否持续,有待时间检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可以肯定的是,安全、合规是王者的第一要务,如何苛求、如何精益求精都不为过。

虽然生虫事件还没定论,海天的黑化、恶搞论也言之凿凿,但一些往期确定问题值得一哥警醒。

2015年5月6日,吉林市工商局昌邑分局根据群众举报,对涉案的“儿童酱油”涉嫌虚假宣传的行为立案调查。经调查取证,工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将含有“铁”强化营养成分的“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标示为“儿童酱油”的行为,欺骗、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属性知情权和正确选择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海天两次上诉依然维持原判。

2018年10月,海天、李锦记等被江苏省消保委公布在标签标识、营养成分标注和品质等方面不符合国标。

从此看,龙头海天味业也非无懈可击。

金秋十月,是硕果收获季,也是价值检验季。能否让多事之秋,转换为试金良机?海天亦或庞康不乏看点。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