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保险股可谓一扫上半年阴霾,成为最亮眼的仔:8月至今,上证指数涨幅4.26%,而保险指数大涨了9.60%。上证指数大涨,保险股功不可没。

保险股大涨也可以理解,毕竟疫情带来的两大不利因素都已经消失。

第一个不利因素,是疫情可能影响保费收入。虽然2月份行业保费收入下滑明显,但随着疫情影响淡去,已经连续四个月增速回暖。根据保监会数据,2020年上半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

第二个不利因素,是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影响投资收益。国债,是险企最重要的投资标的。经济承压、水龙头大开利率下行,必然导致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最终影响险企投资收益。但如今国内经济反弹强劲,水龙头也在收紧,国债利率已经回升。

显然,随着疫情影响淡去,保险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保险股的反转时刻到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固然,保险行业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但不容忽视的是,险企还处于转型阵痛期,寿险新业务保费增速不会太乐观。

对于险企来说,只有转型成功,才能真正反转。所以,现在谈保险股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还太乐观了点。

/ 01 /

疫情影响淡去,

保费恢复增长


保费下滑,是上半年保险投资者老生常谈的话题,毕竟这直接关系着险企的业绩。

由于各大险企展业主要依靠线下,疫情让大家闭门不出,直接对保险行业造成重大“打击”。2月份,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4.4%。

2月数据不佳,导致1月至2月行业累计保费收入增速只有1.11%。这意味着,未来险企的潜在收入和利润将会承压。如果疫情进一步“发酵”,对保险行业势必造成更大打击。

出于对未来的担忧,3月份保险股表现可谓惨淡:保险指数在3月份暴跌10.80%。但幸运是,国内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保险行业也已经重回正轨。

可以看到,自三月份开始,保险行业累计原保费收入逐月递增。在6月份,更是实现单月原保费同比增长11.93%,环比增长29.74%的“壮举”。显然,保险销售需求有加速回补的迹象。

随着后续月份表现强势,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也开始步入快车道。截至6月底,整个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6.46%。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险企保费收入增长已经没有压力,这背后离不开国内有效的疫情控制手段在支持。

随着疫苗逐渐上市,今后国内几乎不大可能再次实行大面积物理隔离。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大概率也不会再遇“黑天鹅”了。

/ 02 /

国债利率止跌回升,

“利差损”的不利预期消失了


疫情影响淡去,不仅保费收入回暖,就连“利差损”的不利预期,也逐渐消失了。

险企的收入不仅来自保费,还来自巨量冗余资金带来的投资收益。险企的资金,主要投向国债等风险极低的产品。

这也导致,影响险企业绩的一大外因,就是宏观环境。十年期国债作为险企最主要的投资标的,其收益率和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呈正相关。

货币宽松、利率下滑,国债收益率则会走低,进而导致险企的利差收缩,甚至可能带来“利差损”的风险。

因为险企资产错配,长债短投。如果利率持续下滑,覆盖不了前期保单的成本,出现“利差损”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情形,保险业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上半年,保险行业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保费收入下滑的同时,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国家在货币政策保持宽松,降息、降准成为了市场一致预期。

货币政策宽松,基准利率有下调预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明显。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就由1月初的约3.2%,持续下滑至3月初的约2.5%。

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难免担忧保险股未来的业绩。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回暖超预期,这种担忧也随之消失了。

经济回暖、货币政策开始收紧,降息、降准预期自然消退,十年期国债利率重新回升。

截至7月3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0%,相较于疫情之前1月3日高点3.20%的收益率基本持平。

国债收益率回升至年初高点,意味险企未来出现“利差损”的概率在下降,投资者的担心也逐渐消退。

如果经济持续回暖,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利率进入上行周期也不是不可能,而参考利率定价的国债,收益率必然逐步提高。

国债利率回升、保费收入回暖,影响保险行业的两大不利因素都不复存在,可以说保险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了。

遗憾的是,虽然行业艰难时刻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保险企业“冬去春来”。

/ 03 /

行业过了最难的阶段,

但险企是否反转还有待观察


险企是否已经度过最艰难时刻,核心要看新业务保费表现。

保费收入包括续期保费和新业务保费。新业务保费,是指新收的保费。新业务保费给险企所带来的价值,会随着新业务的开发进而转化为内涵价值,是险企增量业务的重要来源。

这是反映保险企业未来业绩的核心指标。但新业务保费作为原保费收入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险企都披露新业务保费的月度数据。所以,关于上半年保险行业的新业务保费增长如何,我们无所得知。但从大环境来看,大概率表现不佳。

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保险行业还处于转型阵痛期。

以往,险企产品主要是偏理财性质,赚的是利差。大家都是拼利差,难免有点野蛮生长的意思:个别公司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高于5.5%,而险企能否长期取得年化5.5%的收益率,显然具有不确定性。

这势必会导致险企存在“利差损”风险,长此以往,企业会受到破产威胁。因此,国家政策在持续推动险企产品要回归保障性质。

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都需要转型,从人员结构到产品都要发生彻底改变。但对于险企来说,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大的难点是,险企转型产品主要赚费差、死差,没有了“高收益”这一宣传手段,加之销售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产品销售会有压力。

转型有压力的同时,利差产品又被监管“盯死”。近期,因万能险账户存在利差损风险,共有12家人身险公司隐患被监管约谈。显然,浑水摸鱼不大容易。

这12家险企,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2019年,整个保险行业的收入来源,依然是赚取利差为主的险种。

所以,在利差产品受到严格监管、转型又有压力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的新业务保费增速,或许没那么乐观。

现在谈险企彻底反转,是不是为时尚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