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彩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科创板“一周岁”了!

多项利好数据,成为最佳生日礼物。

数据显示,从2019年6月13日至2020年6月12日,科创板110家公司发行上市,累计筹资1274亿元,总市值1.71万亿元,日均交易额156亿元,上市股票涨跌幅中位数111.25%,两融日均余额86亿元。

强劲的投资热度及充沛流动性,让入局者水大鱼大,更挑动着围墙外的一众神经。

6月17日,国内汽车巨头吉利汽车发布公告,拟进军科创板。

6月24日晚间,吉利汽车再发公告,董事会进一步批准建议人民币股份发行、特别授权及相关事项。

这意味着,其有望成为首个科创板上市的整车概念股。

天时地利人和VS李书福失言

那么,为何是科创板呢?

仔细梳理,或来自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政策端。

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将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市值门槛放低至200亿元。同时,要求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为纠结于上市门槛、税务成本、资本跨境流动汇率等问题,而难以直接在境内上市的吉利汽车,卸下沉重包袱。

如果将证监会的新规视作“天时”,那么科创板本身更高的估值溢价、更快的审核效率,更强的自由灵活性,则是“地利”。

当然,吉利自身的“人和”,也不容忽视。

从市值门槛看,截止2020年6月26日16时,吉利汽车市值高达1240亿港元。

技术方面,吉利汽车开启的“科技吉利4.0时代”,颇具看点。

以迎击新冠病毒为例,2月4日,面对新冠疫情,吉利汽车先期投入3.7亿元启动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研发。仅用短短16天就成功试制量产了车规级CN95高效复合空调滤芯。

同业竞争上,2020年前5个月,吉利汽车市场份额高达6.7%,位列自主品牌第一。

从此看,吉利汽车与科创板的价值取向契合。

尤其对现阶段的吉利汽车而言,登陆科创板,能形成“A+H+欧洲”的三平台布局,增强融资能力,带来更多资金腾挪空间。

吉利汽车副总裁杨学良也坦言,打通境内A股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利进一步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对急需用钱的吉利、李书福来说,可谓解渴。

尴尬的是,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吉利汽车回归A股的可能,不是暂时没有,以后也不可能,一个地方上市就够了。”

彼时,吉利汽车登陆港股市场不到两年。

吉利“缺钱”?

何以大回环?

或许相比面子,里子更现实、更重要。

尽管连续三年跻身国产品牌销冠,但从吉利近期动作看,不乏“缺钱”感。

2020年5月29日,吉利汽车公告称,吉利与配售代理签订协议,同意委任配售代理作为公司代理人促使承配人,以每股10.8元港币配售价认购6亿股配售股份,所得款项约64.47亿港元。

据公告,此次配售股份占吉利汽车已发行股本约6.51%,占经股份扩大后公司已发行股本约6.11%。配售完成后,李书福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将由43.88%稀释为41.2%。

这是啥意思?

简单说,配股就是吉利老股东花钱认购新增股票。而吉利能从中获取64.47亿港元的现金。

毕竟近65亿的现金,体量不算小。

要知道,吉利2019年全年净利,也不过82.61亿元。

当然,仅从这点,就判断吉利“缺钱”有些牵强。

问题在于股价,5月29日开盘,吉利汽车跌幅超10%。

一般来说,配股是中性事件。那么,资本市场反应为何如此强烈?

这要结合资本背景。

配售完成后,不止李书福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份被稀释。其他投资者的股份同样也会被稀释。

2019年,吉利汽车的基本每股收益仅0.9元,相比2018年下降36%。

简言之,已影响了投资者利益。

配资后,如吉利汽车能将资金利用好,谋取更好发展,实现更高业绩,固然是投资者、吉利的双赢之举。

如吉利汽车业绩没达预期,投资者利益恐进一步被压缩。

那么,股价大跌,是否意味着不少投资者对其成长性并不看好呢?尤其在车市寒冬结合疫情影响下,配股的利空性不缺乏逻辑。

问题来了,既然知道这种结果的危害性,吉利汽车选择贷款、债券等其他方式,用于补资金或谋发展,难道不香吗?

在高企的债务压力面前,难!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吉利汽车应付票据及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达到485亿元,其现金及应收账款余额仅450亿元。

按照同期吉利汽车82.61亿元的净利润,及吉利汽车193亿的现金计算,更显尴尬。

或受制于此,2019年底,吉利汽车发行了规模5亿美元的永续债。

从此看,吉利汽车应该不是一般的缺钱。

这还只是其一。

2020年2月10日,吉利汽车曾公布与沃尔沃汽车公司高层磋商,探寻两家公司业务合并及重组可能性,以此构建一家强大全球集团,实现成本结构和技术开发的协同增效。

此事目前进展不明,但并购沃尔沃所需资金,必然巨大。

花旗发布报告也显示,吉利汽车或争取在9月初完成科创板上市定价,预计公司上市成功后助力吉利实现并购沃尔沃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频繁的大规模并购,正是吉利汽车资金压力之源。

2017年,吉利汽车收购宝腾汽车49.9%的股权,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莲花51%的股权。

2018年,吉利汽车收购戴姆勒集团 9.69%股权,仅这一笔,金额便高达90亿美元。

而并购沃尔沃后,能否产生、能产生多大“集群效应”,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吉利汽车的财务压力,无疑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车也承认,2020年可能成为公司最艰难的一年。

如此看来,科创板的融资渠道、高效审核,对急需“补血”的吉利汽车来说,颇有“稻草”之感。李书福的上述失言,也有了注脚。

如何提振造血能力

“补血”逻辑固然没错,但资本市场也不是救济站。

如回A成功,吉利汽车在吃尽科创板流动性红利的同时,到底能为投资者带来怎样回报,才是投资者更应关注的焦点。

最核心考量,莫过于业绩。

2020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车总销量206027辆,同比减少44%。

疫情影响,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完全“背锅”。

毕竟2019年,吉利汽车便已出现颓势。

2019年报显示,2019年实现974.01亿元收入,同比下降9%;实现股东应占净利81.9亿元,同比下降35%;集团的净溢利总额同比减少35%至人民币8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吉利汽车净利润连续4年增长以来的首次下滑。

对注重成长性的资本市场来说,造血能力下滑是一个警惕信号。

细梳之下,与销量下滑脱不开关系。

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光环下,无法掩盖吉利汽车2019年销量136万辆,同比下降9.3%的尴尬。

进入2020年,复杂情况也不容乐观。

2020年5月,吉利汽车销量回暖,同比增长约20%至108822辆。但从总量看,就露出真容:仅完成141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30%,后续压力可想而知,不排除失言打脸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仅看增速,竞品长城汽车同期同比增长30.9%,也跑赢了吉利汽车。

无论2019年的销量下滑,还是2020年1-5月增速被超等迹象看,吉利汽车的“高速发展”时期似乎正在过去。盘整之中,是否错过了最佳投资机会?值得投资者考量。

产品三拷问 5年转型能打多少分?

尽管吉利汽车并不打算调低141万的销售目标,今年还将推出6款适应全方位细分市场的新车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但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

来看几个因素表现,或更加清晰。

销量下滑,产品是基础考量。

可归纳为三方面:大单品卡壳、质量待拷、新能源不力。

这三个问题也是限制吉利汽车成长性的最大掣肘,且单凭资本助力无法解决。

先来看第一个。

具体来说,单品就是指SUV。

众所周知,SUV在过去几年不仅是吉利汽车的业绩助推器,也是整个中国车市的新增点。2010-2011年左右,SUV开始在我国车市崭露头角。

多年来,中国汽车市场SUV销量以同比两位数增长,甚至一度几乎与轿车销量平分秋色。

大哥吉利,显然也吃尽了这波红利。

2018年,处在巅峰期的吉利,共卖出150.1万辆汽车,其中轿车及SUV分别销售64.3及85.8万辆,增速分别为4.7%及35.5%。营收成功破千亿,净利润也高达145亿。

彼时,风头正盛的吉利,并没嗅到危险味道。

2018年,吉利全年汽车销量增速仅20%,较2017年63%的增速减少43%;

2019年,吉利全年汽车销量同比减少了9%。

吉利销量日趋下滑,与SUV红利期的结束,有直接关系。

曾经作为吉利汽车业绩增长点的SUV,2019年销量仅79.98万部,下滑6%。曾经吉利紧抱的“大腿”,竟成了“拖后腿”,吉利业绩走下坡路自然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如果行业红利结束,企业业绩便下滑,是否有“靠天吃饭”之感呢?

还是那句老话,行业波动严重不容忽视。不过,完全归咎于此,未免有失偏颇。

毕竟,在逆境中,也有表现良好的品牌。

例如2019年长城哈弗H6销量再次问鼎销冠,全年总计销量高达386405辆,连续7年蝉联SUV销冠。

长安CS75,2019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88736辆,同比增长35.8%。

奇骏在2019年销量达到212629辆,同比增长3.9%。

......

SUV大潮依然奔腾,吉利销量下滑就显得尤为突兀。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坚持轿车与SUV均衡发展的吉利,不仅SUV失守,轿车表现也不算佳,2019年销量仅53万部,同比减少18%。

以此观来,2019年,销冠盛世下的吉利汽车,不乏“多方位失守”之感。

何以有如此反差感?

SUV产品力较弱,成为吐槽焦点。

以油耗为例,与优质竞品相比,由于吉利汽车自重太大,导致产品油耗普遍较高,“拳头产品”博越,甚至被一些老司机戏称为“油耗子”。

品控方面,吉利亦做的不到位。

2020年初,中国汽车质量网公布一份汽车投诉排行,吉利汽车位列前三。

据中国汽车质量网统计,吉利帝豪、博越、博瑞、远景等车型投诉量较高,其中吉利远景的变速箱动力中断问题成投诉热点,而吉利博瑞的发动机动力不足等问题也不乏其例。

2020年6月22日,车质网【487213】号投诉显示:吉利帝豪GS变速箱异响多次维修无法解决,多次投诉4s店说修不了,希望厂家可安排工作人员尽快解决。

同期,车质网【487220】号投诉显示:(星越)主要问题一/行驶途中中控异响,水泥路面异响时有时无,二(1)亿伽通公告,搭载GKUI19系统的车机硬件,核心CPU是与联发科技最新合作研发定制正式批量生产,代号为E01的芯片!此芯片型号为MT6735,采用的是RAMCortex-A534核64位构架,1.5GHz的CPU。(2)目前为止,耀星版以上的车机系统均为GKUI1.2.!车机硬件的CPU芯片制造商是Neusoft(东软)!据查证,此芯片采用的是RAMCortex-A94核32位构架0.792GHz的CPU两颗芯片,完完全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3)2019年5月10日,吉利品牌销售总经理宋军先生,在星越上市发布会告知吉利星越率先搭载最新GKUI系统(综合查证,确定为GKUI19)!然而,同年7月上市的博越Pro车系,却最先搭载了GKUI19系统与E01芯片为核心的整套车机总成!(4)根据热心车友提供资料,低配车型探星版,出厂之日就是搭载GKUI19系统与E01芯片为核心的车机总成!实为区别对待!

再来看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这已是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共识。

客观而言,大哥吉利,也有先见之明。

2015年,吉利高调发布“蓝色吉利行动”。当时定下目标,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转型决心之坚定,溢于言表。

如今,2020年已至,1-4月。吉利汽车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只卖出1.4万辆,仅占总销量的4.6%。

这样的表现,如果没有奇迹出现,失言应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且不说特斯拉、比亚迪难媲美,单看纯电动汽车销量,今年前4月,吉利甚至也已被蔚来、小鹏、威马、理想等一众造车新势力超越。

对于“国产一哥”来说,上述成绩难掩尴尬。5年转型之路,能打多少分呢?

更关键的考量在于,在新技术新材料密集型的新能源业务不振的情况下,吉利冲击创新为先、科技为先、核心技术为先的科创板,是否有些名不副实呢?

2020年,3月27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划定科创板申报范围应来自七大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节能环保领域;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其他领域。

从目前看,与吉利最沾边的行业就是新能源。但从上述数据看,新能源只占吉利业务的很小一部分,是否有“擦边球”嫌疑?

此外,前文说到,2020年开始,吉利在技术研发方面做的不错。可如将其归类为新能源行业的话,其主营业务的技术水平则有待考量。电池是宁德时代的、电机是北京精进的、电控是联合电子的。

众所周知,得三电者得天下。

吉利几何系列与帝豪系列的三电系统,需向上述三大供应商外采,这样的技术实力是否符合“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定呢?

当然,上述质疑也不能以偏概全。贵为国产汽车销冠,吉利整体拥有不俗的自研创新能力,这不容否定。只是销量规模,代表不了国际领先、相对优势,即使符合,成色又如何呢?

上述种种,都是吉利冲击科创板,以及未来资本走势的X不确定因素。

全国工商联汽车商会秘书长曹鹤曾表示,吉利目前应该还算比较传统的汽车企业,相比其它科创板上市公司,估值或不会太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20年4月24日,铑财此前曾发布了一篇名为《除了钱,吉利、李书福还剩下什么?》的文章,其中指出,吉利目前的问题,并不是仅靠钱就能解决。

由于激进扩张,绷紧了吉利现金流,导致企业在疫情结合车市寒冬的变脸行情下,出现种种困境。如不改变这种作风,夯实协同基础、提升创新力、深耕产品力,即便穿上一身新能源“马甲”,成功登录科创板融资,是否也会重蹈上述问题覆辙?

要知道2017年11月,吉利汽车市值曾超2600亿港元。如今,市值已然缩水超千亿。

这是否也映射出港股投资者,对吉利成长性的不看好?在此背景下,冲击科创板的吉利汽车能否提振信心,带给投资者理想回报,则考验李书福的大智慧。

事实上,A+H并不是吉利专利,与吉利并称“自主三强”的长城汽车,已实现了两地上市。

对比看,同样依赖SUV,且新能源不愠不火的长城,2019年股价持续在7.5-10元徘徊。截止6月24日收盘,长城汽车上证股价8.15元。

那么,负债率更高,2020年5月增速不如长城的吉利,又会表现如何?

综合看,无论吉利“带伤”冲击科创板,还是长城的股价低迷,都证明了资本只是助推剂。企业若想借力价值升腾,必须不断完善升级硬核实力,与投资者相互成就,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吉利科创板之旅如何表现,还要看能否有效利用这笔募资,真正高效实现科技转型。

从目前看,拥有销冠金身、民营汽车领头羊、沃尔沃合并畅想、回归利好政策的吉利汽车,资本牌面算得光鲜,从此看,吉利汽车亦或李书福,借到科创“东风”,推动企业转型的可能性不小,值得肯定和鼓励,亦是市场看好的原因所在。

但如穿新鞋,还是走上问题老路,无论李书福的失言还是吉利汽车的销售目标困境,恐难以突破。

问题在于,市场又会有多少耐心?

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聚光灯下,确定与不确定性编织中,吉利汽车的真实价值成色做不得假。李书福能否借到科创东风,能否持续借到东风,来推动转型完成或度过难关,不乏看点。

各中取舍,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