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仲兵

我在首篇同主题文章“聚焦山东高考事件,崩塌的何止孔孟之乡?”,罗列了“恢复高考后之冒名顶替简史”,读者无不吃惊:教育腐败,践踏了国人倾心依托、念兹在兹的最后一块相对公平的处女地。

这是第二篇,关注教育腐败背后的顶层逻辑。

一、二元户籍的有形之手

本次事发的山东省,还有网友披露的江苏省,包括较早事发的河南省,都是全国闻名前三难的高考大省。各地域分数线不同,倒逼人们发挥所谓“传统大智慧”,催生冒名顶替、有偿代考、艺人仝卓修改档案将往届生改应届生,以及 “异地高考移民”现象——有钱人选择用脚投票,到低门槛地区投资以获取考生资格。

注意:高考分数线按区域划分,其边界和标准依赖的就是户籍制度!!据一项10年前左右的数据显示,附着于户籍之上这只“有形之手”的各项权利(福利)差高达80项左右,也即,教育权不平等,很大程度上与户籍区隔有关。

我老家在河北环京周边,早些年有很多人在天津武清买房入户,就是为了避开河北竞争,同时得到天津高考的分数线优惠政策。没想到,这一招还得到了投资房产的巨额回报。这些,当然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的首选方案,对于多数土著民众,只能在原户籍地认命。

多年来,著名学者胡星斗教授一直倡导废除户籍制度,他的建议显然不是当下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下的“降低户籍门槛”,而是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彻底废除户籍制度被各种政策绑架的违宪违法现象,让户籍管理回归其“统计、查询、管理”本位。

正如某位户改专家所称,“谁的孩子谁抱走”,只有消除户籍捆绑,才能实现公民在各地方、各阶层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自由流动,达到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与优化整合。这就是“无形的手”。

也即,户籍制约的不仅仅只是高考,而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我一同参加过户籍改革研讨会的一位名为zzz的网友认为:如果不废除户籍制度,二元附加制度大多很难发生良性变革;户籍制度是造成二元制度的因,二元的教育、医疗、养老及收入差距等是果,不消除因,期待果改变,由二元变为一元,是不可能的。

教育、医疗、养老等二元制度的形成,虽然也有权力结构、特权制度、工业化、历史因素等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是户籍制度造成和扩大了二元差距。

现实中,名牌大学毕业的城市户籍生,不少人在日后工作中另转它行,在我遇到此类朋友时,内心实在为他们惋惜。这种所学非所用的情况,虽然是个人选择和权利,但让广大外地生忿忿不平:优良的教育资源未能公平惠及全民,反过来阻碍了特别是农村有志青年的奋发向上之路。

多年来,北大、清华等重点校的外地生源越来越少,除本轮关注的关系户原因之外,就是户籍区隔所致。试想,如果面向全国放开,学生地域结构比例是否发生根本性改变?

以60后为例,在处于成长期的80年代,几乎人人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可是如果连农村都走不出来,生存、娶老婆都成问题,所以,在生存压力面前,有些人的理想之火也就慢慢熄灭了。其中可能潜在的钱学森、陈景润、爱因斯坦和比尔盖兹们,也就生于尘土,归于尘土了。这当然是个人的悲剧,但能说不是社会的悲剧吗?

二、教育平权,任重道远

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95年),其第十四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第十六条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也即,彼时农民只有工人和市民的“1/4选举权”。

这已经是进化迭代的结果。此前的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前者的数字是5倍,后者的数字是8倍。

2009年10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选举法》修正案和《侵权责任法》草案,包含三个不同领域的三同议案(即选举—同票同权、赔偿—同命同价、劳动—同工同酬),即“同权法案”,准备“一步到位”取消城乡差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法律事实。其实就算享有完整权利的市、工群体,也几乎无人像刚刚仙逝的骨灰级代表申大妈那样,有机会行使哪怕只是举手同意的权利。但是,这个基础法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一系列下位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包括教育不平权。

直到2020年全国两会,河北代表团提出“京津冀统一高考”,但教育部回应:目前还不宜实行。这一结果让人心生绝望。——不经人大程序,教育部直接回应,是否合法?

将焦点拉回本次高考事件,我发现一个所有人忽略并吃惊的事实:在所有曝光的顶替事件中,被顶替的几乎全是女生,而顶替者竟然也多是女生——这是一个我仍然无法解答的问题,是女性惯于互害,还是男性过于豁达?在族群、地域同权之外,是否还有关于男女同权的问题待解?

非常希望这几天关注王振华案中受害女孩的《中国妇女报》,从女权、女性行为心理、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给中国女性一个科学的阐释和可见光明的方案。

第三篇,将关注教育产业化及其后果:“聚焦山东高考事件,教育畸形产业化的毒树之果”。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八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