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这是儒勒·凡尔纳在给自己的所有科幻作品起一个总的名称时,所想到的一句话。今天,用这句话来概括任何一家巨头级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毫无违和感,即将于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京东亦如此。

在产业互联网问世以前,世界正如一片巨大的花岗岩,如今,致力于“技术”的京东希望凿出“美丽新世界”,用智能供应链重构产业互联网价值,发热的发热,发电的发电,万事万物共生共荣。

逐浪资本市场

6月5日,京东在港交所披露了聆讯后资料集,意味着其已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正式开启在港“二次上市”之旅。

也正是在6月5日当晚,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发文论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时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迅速扩大,香港的‘血液’功能也从开始简单的‘输血’引进外资,慢慢演进到今后对资本‘血液’的改造升级,最终会实现与全球‘血液体系’的互联互通与功能互换。”

以血液为喻,李小加的观点印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而这又何尝不是以港交所为代表的香港资本市场之于中概股回归的重要意义。

回顾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30余年历史,中概股有过辉煌,也经历过低潮,作为中国最先接触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司,中概股显然能更敏锐地把握浪潮的涌动时刻表。作为其间的佼佼者,京东始终百舸争流逐浪高。

时针拨回到6年前,当京东向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时,它还只是一个互联网新贵。

上市前一年的2013年,京东全年净收入693亿元,Non GAAP净利润2.24亿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4740万。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以19美元的发行价计算,彼时京东的市值仅为260亿美元。

而今,截至6月4日收盘,京东报56.52美元,年初以来涨超60%,最新总市值为830亿美元。

市值飙升的背后是京东业务体系的完善。

事实上,2014年京东赴美上市的招股书中清晰地载明了这一点,当时京东募集的资金投向在多个业务方向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包括吸引新客户和培养客户忠诚度,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建设等。

短短6年间,京东完成了强劲的增长:净收入增长8.3倍,Non GAAP净利润增长48倍,用户数增长7.6倍。

资本市场的“血液”长成了京东的“筋骨与肌肉”。

正是这段纳斯达克的经历让京东逐步从一家电商平台发展为零售、物流、技术为核心以及众多创新业务为支撑的技术服务企业。

资本市场浪潮涌起,无论是2014年那一拨赴美上市的浪潮,还是2020年中概股回归的浪潮,京东两次奔腾,两次都站在浪潮潮头,借助海外资本市场成功实现体量增长、业态丰盛与价值创造。

时空交错,在中概股集体回归的时间窗口,京东又一次站在了资本市场新的十字路口。

二次上市招股书披露,京东此次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

如果说纳斯达克上市令京东接驳了海外资本市场,实现彼此成就。那么,本轮二次上市则让资本市场有机会重新认识中国最大零售平台的弹性空间与更多可能性。

“血液”永远在流动,京东将在离“心脏”更近的地方融入资本市场的大循环之中。

从孙悟空到超级赛亚人

“技术、技术、技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2017年,刘强东真的在京东内部喊了三遍“技术”,再也没有人不明白技术之于京东的重要性,更何况这还是与其各自的业务推进高度关联,甚至驱动力正是自下而上。

当时,京东的图书品类已经有超过百万商品,而从进货、补货到管理库存的人员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面对海量的商品,人手已经不能用紧张来形容。

“你每天看那个商品缺哪些东西、什么时候开始下单,你已经管不过来了。它实际是一个业务需求,你的管理复杂度非常高了,这个时候需要系统的辅助。”回想起智能供应链Y 业务部成立的缘起,Y业务部高级总监胡浩至今仍然是一脸感慨。

这还仅仅是库存一个环节,同时在定价、履约、配送等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效率与体验的双重痛点。

如何解决痛点?

京东给出的答案是智能供应链管理,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供应链,通过洞察、品类、价格、库存、履约五重维度管理,形成“SKU-消费者-京东”聚合,成为颇具京东风格的“人、货、场”新零售。

效果显而易见。2016年至2019年,京东的履约费用率分别为8.03%、7.14%、6.93%、6.41%,下降趋势明显;而另一方面,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率却在不断提升,分别为0.9%、1.4%、1.6%、2.5%。

同时,技术变革也在促进用户体验的改善,并不断吸引着新用户的加入。

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达3.874亿,环比2019年第四季度末大幅增长超2500万,较去年同期的3.105亿增长24.8%,创行业淡季(Q1和Q3)单季用户绝对值增长新高。2020年3月,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6%。

事实上,这只是京东“技术三连call”的一隅。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人民币,成为对技术投入最多的中国企业之一。过去六年里,京东的研发投入更是远超收入增速。

在这些投入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围绕供应链京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与AI业务等领域的布局与收益。2019年,京东基于技术带来的服务收入已经占到公司净收入的11.5%。

京东再造京东。

而京东的“野望”不止于此。

京东智能供应链将开放给整个泛零售业、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伙伴推动零售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铺设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架构,通过物流和供应链充盈互联网电商乃至零售业的骨头与血肉。可以想见,这正是京东“原力”之所在。

正如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所言,“未来10年,技术的进步会比过去100年的都来得更猛烈。”而京东也会坚定不移地转型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如果说物流和零售时期的京东是孙悟空,那么供应链时期的京东已经成长进化为超级赛亚人。

做多中国是不变的底色

查理·芒格说,“更好的制度是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京东智能供应链就是芒格口中的“信任之网”,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商,乃至供应链上下游。

利用先进的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保障了95%的现货率,同时将海量的数据、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京东为用户提供了超预期的履约体验,并帮助供应链上下游共同“骑在新世界的背上”。

对此,刘强东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业务场景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只有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去优化用户体验、提高行业效率、降低社会供应链的成本、提升全人类的生活质量,才会发挥最大的价值。

以正在进行中京东“618”为例,作为疫情后助力经济复苏的最大购物季,“618”已成为线下实体店期盼已久的“甘霖”。

从山东烟台的OPPO京东之家品牌联合店,到湖北十堰的京东家电专卖店,从甘肃天水的京东便利店,到广东东莞的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从北京的京东联盟药房,到河北廊坊的七鲜超市……预计参与京东618购物节的线下实体门店超300万家,遍布全国各线城市与县镇乡村。

仅仅是使用京东掌柜宝订货的超百万中小零售门店,5月18日以来其单日整体下单量已达到平日的10倍。

在急速变革的中国互联网界,特别是产业互联网界,观察京东的独特地位可见,这种地位就建立在“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支持服务”上,就像科幻大师凡尔纳所言,世界是一片巨大的花岗岩,而我们在这花岗岩上雕像。从混沌中生出秩序,从无中生出有来,京东的地位与价值正是体现在这一点。

17年来,做多中国是京东不变的底色。正如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作为基础设施的京东物流和供应链能力,在“抗疫情、保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疫情期间,京东物流有能力保证最后50米、10米的配送场景,甚至在武汉,以供应链科技为依托,京东物流还完成了配送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同时,京东物流全国范围内无人机、无人仓保持常态运营,大大降低病毒传播可能性。尤其是,京东物流还承建了湖北当地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运用供应链科技直接参与到政府部门疫情防控工作中。

17年来,京东始终是京东自己的基石投资者。

从“京东是谁”内部信中提出的战略与使命更新可以看出京东自我革新的历程,体现了京东的定力和韧性。同时更重要的是京东始终与国家经济基本面同频共振,与国运同气相连,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供给侧改革,京东从来都是以一个更好的“我”来无缝连接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