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国际商会副会长、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就新冠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公共医疗领域带来的影响,以及疫情结束后,中国和世界医疗的未来有何预测等问题发表了以下意见:

建立更好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在回答如何能够更好的预防流行性疾病发生的问题时,张黎刚提到:“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疫情管控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人开始问为什么在疫情爆发伊始没能管的更好?让我们对比一下地震,在地震发生的几秒种内就能知道灾难有多严重。”

“而对于流行病的爆发,很不幸的是,病毒必须要感染一部分人才能让我们知道病毒有多凶悍、传染力有多强、传染有多快,这就会有时间上的滞后,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通过病原检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搭建的公共卫生预测体系,通过检测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快、更早、更准确地评估病毒的传染性,建立更好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建立公共卫生预警体系

当提及如何应对疫情常态化时,张黎刚认为:“其实在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传染病的防控和监督申报系统,但这个系统需要人工操作和申报,如果没有及时申报,这个系统就无法发挥价值。”

“在中国几乎所有公立医院都在使用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而全中国主流HIS系统提供商不超过10家,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如果可以开放HIS接口,将医院中的疾病汇总数据自动上报,如某医院突然出现集中性的不明原因肺部异常病人等,再结合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将能够建立起针对流行病的实时监控系统。这里我们所提及的医院数据上报,并不是指针对个人的病历或者疾病状况等,而是指对于疾病临床数据的汇总,并将统计数据自动分析并汇总进入全国流行病监控系统。”

“我们在此次新冠病毒的防控中,已经将大数据应用的非常好了,比如飞机和火车的同行者分析等,因此如果能够接入并分析全国各地医院相关疾病的汇总数据,那将为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常态化有极大的帮助。”张黎刚建议。

医改的下一步应转向扶持社会医疗机构

谈及新冠疫情将对中国医疗产生的深远影响时,张黎刚则说道:“中国的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医疗的可触达和可负担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公立医院一系列的改革将导致医生实质性的收入降低,国家现在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实际上医生在社会医疗机构是可以得到市场化的价值体现的,这些收入是可以来弥补在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的,同时提升医生的总体收入。”

“但是多点执业政策执行并不彻底,甚至停滞不前。实际情况是很多医生害怕院长知道自己在外兼职。我在哈佛医学院读博士研究生呆过三年,我看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很多医生一周在医院工作3-4天,然后在自己的诊所工作1-2天,但是在国内到底多少天在医院、多少天可以在外兼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

张黎刚表示:“我认为下一步医改是否成功不在公立医院,而是是社会办医,通过政策支持真正做到医生多点执业,提升医生收入和医疗质量,这样公立医院才能真正做到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