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穷其一生都买不起一套房子的时候,刚需就是一种伪命题。

2018年末,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一个重磅级的嘉宾做了一场关于房子到底盖没盖够的演讲。

情到深处,从他的眼中甚至都能看到对年轻人未来的担忧。

他语重心长说:“我搞了一辈子金融,现在买房也赚不了钱了,你现在买不就是高位接盘了吗?”

可能是怕大家不信,他把中美的房产进行了对比。

根据当时的数据,美国的房总值是30万亿美元,而我国住房资产是40万亿美元,户均1。1套下,他得出的结论是“房子已经盖够了”。

当他做完这场演讲后,深圳的写字楼进入了“冬天”,而地产老大哥也在当年喊出“活下去”的口号。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忠告并没有为他带来正面的效果,反而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阻人买房者,犹如断人财路。

何况他还是国有大行建行的掌舵者,也是未来租房市场的既得利益者。

已故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只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他的想法就会不一样。

作为中国最大的“房东”,建行手上的房源超过了市场上任何一家房产中介。

建行副行长庞秀生曾经说过:“现在全国的城市,有数千万套居住房实际上没有用于居住,有的是开发商的存货,有的是个人持有,还有的是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都有不少闲置性房子,我们主要着力点是把这些房子动员出来”。

站在风口上,猪都飞上了天。

租售并举的风口上,当年的万科把北京90平米的精装修三居室租出了10年180万的价格。

10年一次性180万的租金,贫穷限制了你我对于房子的想象,也低估了我们对于资本贪婪的认知。

很快,那些嘲笑万科的二房东,转眼就红了眼睛。

一年的时间里,租房的市场从蓝海变成了红海,万科的万村计划最终被摁下了暂停键,那些小一点的二房东也成了资本下的炮灰,大一点的蛋壳和自如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信誓旦旦要做“大房东” 的建行也没了下文。

资本裹挟下,自然生长成为了一种奢侈。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说:“巨大的财富已经被裹挟进了房地产,大量社会资金、资源被配置到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控和对冲机制。此外,房地产金融化在不断违背金融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则,最终会使得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依赖推高房价。”

语毕,深圳冒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天价房”,“秒光”是这几年出现最多的词汇。

某深圳楼盘的销售现场,长长的队伍中,一位携款1500万的年轻人,甚至就只能在角落里乖乖排着长队。

疫情还没结束,深圳蛇口太子湾清盘了百余套2000万+豪宅。购房现场,没有想象的土豪排场,他们冒着雨带着口罩排着队,忍受着诸多苛刻的条件,清盘了几十亿的“豪宅”。

田国立行长很显然低估人们对于房子的执着。

过去的很多年里为了买房,甚至很多人都玩起了离婚把戏。

前几天,深圳突现离婚潮登上了热搜。

有人说,他们离婚是为了买房。

为了证明这些人观点的错误,我认真的查了一下深圳的购房政策,按照政策有房贷的家庭再买房必须全款,但是离婚两年内的个人买房可以首付70%。

本以为打脸会是他们,没想到是我。

事实上,在去年11月深圳取消豪宅税之后,深圳在12月也曾迎来一波离婚潮。2019年12月深圳离婚量为3632+27(涉外)对,2018年12月深圳离婚量为2195+32(涉外)对,总量同期上涨约为64%。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变化显示。二手房价格同比方面,北上广深分别跌0.2%、涨2.3%、跌0.5%、涨10.3%。

如果按照一千万的房价来算,10%就等于涨价了100万。如果换算成工资,按照平均水平,一次离婚换一百万,该怎么选呢?

一面是高企的房价,一面是“刚需”的硬性需求,一线城市动辄大几百万上千上万的房价已经严重脱离了外来人口的基本盘,因为如果你按照你的工资,你可能一辈子也在这些城市买不起房子。

所以,田国立说房子盖够了,现在买就是接盘。

有人说,只要“刚需”在,房地产就可以一直上涨。对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下百科,百科的解释是:“刚需族”是指首次置业人群、青年置业人群、婚房主力人群、异地创业人群和保障性住房,当中80后所占比例最大。

到这里我就有一个疑问,当你穷其一生,努力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最终却还要掏空六个钱包来做首付的刚需又算什么刚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