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再升级!浙江,也急了!
作者:今纶 来源:功夫财经
浙江以去年排名第四的经济总量,坐拥5850万人口,其实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省,但犹未止步:4月28日,浙江省公安厅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直接告诉兄弟省份:浙江又要开始“抢人”了。
要知道,浙江与广东是去年“抢人”大赛的佼佼者——广东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浙江人口净流入登顶榜首。从2019年末各省份常住人口较上年末增加的人数看,增量排名前三的是广东(175万人)、浙江(113万人)、安徽(42.3万人)。
扣除自然增长的人口后,常住人口增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中,2019年浙江人口净流入84.1万人,广东人口净流入82.61万人,新疆人口净流入27.15万人,占人口净流入全国前三。
浙江“抢人”的成绩已经如此优秀,为什么还要“抢人”?这里面到底投射了中国经济版图怎样的变局?
“抢人”是为了抵御寒冬储备力量
与浙江人口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部分省份的部分城市开始出现收缩的迹象——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再次强调,要“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这不是发改委第一次提到“收缩型城市”。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这充分说明“收缩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层面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它包含丰富的信息:人口高峰已经过去,靠扩张产能来提升经济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其实只有两个方向:抢资源,这其中包括“抢人”;修护城河,强化区域在相关领域的产业壁垒,同时“深挖洞,广积粮”,区域竞争不仅仅是存量博弈之战,也是产业升级之战。
闯关成功,则省份、城市可以晋级,虹吸更多资源。闯关不成功,连分享红利的机会都没有,只需要维持稳定的局面即可,安心做“旁观者”。而且决定是否晋级的时间不会很长,这和打仗一样,制高点不多,所以要靠“抢”。
收缩意味着经济缺乏活力,意味着边缘化,意味着再难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度支持,而且一切不可逆转,收缩型城市的典型个案就是鹤岗。
但是东北远远不止一个鹤岗,很多城市已经成为鹤岗,更多城市正走在去鹤岗的路上——据媒体报道,2013~2018年,东北有54个城市出现城区常住人口减少,占统计城市的63%。
而且不仅仅是东北,即便第一经济强省广东也有8个县市(占比6.51%)出现人口负增长:广州地理研究所杜志威博士与其同事们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分析发现,2000~2016年,饶平县、南澳县、乐昌市、南雄市、阳山县、连山县、连州市、连南县出现持续性收缩。浙江居安思危,谋定而动,就是在走第一步。
仔细分析《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发现浙江几乎是“饥不择食”在进行“抢人大战”——甚至“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小镇等设立集体户,取消集体宿舍的条件限制,允许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设立集体户,推行设立社区(村)公共集体户”。
有人习惯于把这种举措归纳为浙江想卖房,这实在是格局太小,浙江的目的是把未来若干年的新增长的消费力、人才、资金尽可能合理合法吸引到浙江来,以抵抗未来的经济变数。何况官方已经辟谣:可设立集体户≠可购房落户。
经济复杂,有了消费力、人才、资金可以多一点抵御寒冬的力量;经济复苏,前述因素将助力浙江继续在排行榜上攀登。
"抢人“强化人口流动趋势
有危机感的不仅仅是浙江,还有老大广东:今年1月14日,广东省两会召开,省长马兴瑞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透露了一个关于户口的信息——广东将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也就是说,广东另外19个地级市都将降低落户门槛,甚至完全放开。
浙江、广东吸引人口的举措,一方面固然是顺应潮流,鼓励市场要素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中国人口从北往南流动的趋势,中国经济格局中珠三角、长三角的引领作用将愈加突出。
浙江“抢人”,杭州“抢人”,对于长三角的城市格局有莫大的影响。杭州人口已经破千万,而且经济增速不错,人口净流入全国第一,这样的生猛势头没有止步的迹象。上海因为要控制人口总量,主动设置了较高的入户门槛,但又饱受老龄化的困扰。
日前,杭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其中第十八条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杭州在整个长三角担任越来越多冲锋陷阵、勇于探索的任务,其影响力一直在上升:降低入户门槛破解老龄化之忧,2019年卖地收入达到2837亿,不但远远超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且超越值接近千亿规模。杭州的龙精虎猛,对于整个长三角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带动作用,其辐射力会逐步加强。
浙江与广东的“抢人”资本更多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或者基础设施上,而是更多体现在政府效能、工作发展机会、产业转型等诸多方面。北方以及中部诸多收缩型城市的衰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矿产资源枯竭,有的是因为所依赖的重工业跟不上市场发展,还有的是因为长期交通落后……
但无论哪种原因,它们在人口红利消失,世界经济复杂的大背景下都必须面对不乐观的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或重复日本道路
中国的城市发展极大概率上会走日本当年城市发展的道路——资源、人口、资金、技术向几个都市圈聚集,也会遭遇大致相同的“烦恼”。
从1946年到1955年是日本的战后恢复期,这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上升比较快的,从27.8%上升到56.1%。这个阶段和改开初期十几年的中国情况非常相似,都是从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崛起,拥有了一个腾飞的基座和底气。
日本是什么时候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1968年。从1956年到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城市化水平跃升至1975年的75.9%,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国家,这个过程中间当然有大量农民进城。2010年,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比例达到了多少?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
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提高的空间,但是空间已经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诸多收缩型城市,同时连广东、浙江都开始频频“抢人”的重要原因,因为人口不够了!而且,中国和日本都不是移民国家,指望通过移民来增加人口、力撑消费,往往会在国内遭遇较大压力,实际上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时至今日,中国从日本手中夺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已经10年了,综合各种情况来看,今日之中国更是像极了1975年的日本——约76%的国民居住在城市中,人口持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集中。
近年来的中国,人口持续向珠三角、长三角涌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囊括了中国内地除北京之外的所有一线城市和三个最富裕大省的重要城市,说“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仅仅一个广东的经济体量就可以超过好多国家,“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在扩张放缓,急剧收缩的趋势加强之后,1975年之后的日本怎么样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美元汇率制度变更,叠加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减缓,城市化也进入稳定阶段。高房价、空气污染、企业高成本一度让日本三大都市的人们痛苦不堪。
于是企业开始外迁,一路去乡村,一路去海外,目的是降低成本。由于城市工作机会减少,“大城市病”突出,日本在这一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化率长期增长缓慢。日本的解决之道是实施“多核分散”发展,将东京的部分城市功能分散到周边的区域,构建区域多极多圈层的城市化空间结构。中国的北京等诸多城市也在推进类似的举措。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的一面镜子,足以烛照未来。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在城市发展的隧道中,持平常心,按一定节奏完成产业升级,同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更多向内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现实选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或者点击这里下载云掌财经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