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是医疗信息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政府、市场和医院发力医疗信息化中心环节。 

医疗信息化定义:用包含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赋能医疗行业,从而提高医疗系统的效率,降低医疗系统的风险和成本。

医院是医疗信息化的主要对象,围绕医院信息化构建的医疗 系统,医保系统和医药系统是医疗信息化的中心环节。

政府是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政府能够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知识传播等,协调市场和医院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如国务院2009年颁布《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组建卫健委和医保 局等从政策和机构层面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如教育部2003年批准32个院校设立医学卫生信息管理本科从知识传播等角度促进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政策推动医疗信息化市场代际跃升。财政投入与医保政策刺激医疗信息化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跨越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HIS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和事务处理。CIS 包含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影像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等,着眼于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2003 年前后,SARS 刺激财政医疗投入,叠加全国医保、新农合开始实施推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发展。

医改和互联互通需求刺激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GMIS)建设。新医改明确信息化是“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支柱。医疗体系中的“孤岛”和 “烟囱”系统(如孤立的医院)无法与周围系统沟通,需要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促进设立信息数据标准,实现互联互通。

在政策指导下,医疗信息化未来将进入到智能化阶段。政策在研究技术发展方向之后会对未来进行新的规划。预计未来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提升医疗信息化的效能,使医疗信息化从单纯提升效率,走向提升医疗资源供给。

2、 月暗星明格局之下,医疗信息化驱动力强劲

政策蕴含五大力量,中国医疗信息化前路尚远。如果没有支撑,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医疗信息化政策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乃至科技的发展之中,动力强劲。

第一,经济发展促进医疗信息化不断推进。经济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信息化作为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工具自会不断提升。

第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医疗信息化提升效率,节省成本。2018 年我国人口已经接近 14 亿,与此同时 60 岁,65 岁以上人口都在双双攀升,2018 年分别达到 18%和接近 12%。巨大的人口压力需要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第三,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自身提升效率的需要。我国各级医院 2019 年达到了 30 多万所,各级卫生机构达到 1000 万的数量,如此庞大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要很长时间消化。

第四,疫情刺激。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和 2003 年 SARS 疫情都给医疗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一方面促进了医疗信息化各个细分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医疗信息化政策的出台。

第五,科技创造需求。互联网,AI,云计算等供给侧的发展也会给医疗信息化带来很大的进步。

依附于医疗产业链,医疗信息化厂家林立。医疗信息化企业会涉及医疗行业的全产业链。医疗信息化企业会通过提供工具、搭建系统以及搭建平台等方式涉及上游药品制造商和研发商和下游医院、诊所及基层机构运营的各个环节。

我国医疗信息化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专注于医疗信息化,以创业慧康,卫宁健康和和仁科技为代表,逐步从 HIS 向 CIS 延伸;第二类是软件服务和 IT 集成企业,医疗信息化只是其技术能力的一个应用,如东软集团,东华软件;第三类通过并购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如思创医惠。

医疗信息化企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根据 IDC 数据,2017 年医疗信息化企业 Top5 东软集团、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万达信息和东华软件占比仅为 40%,格局较为分散。大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趋势不十分明朗。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有 600 多家,大型企业占比为 15%,数量较多。大企业之间差距并非十分明显,绝对龙头有待进一步发掘。

上市公司细分市场集中度较高,发展形势相对明确。HIS 市场即院内市场由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和和仁科技占据前 5,占比 82%较为集中。非 HIS 市场,万达信息占据了 39%的市场份额,创业慧康和卫宁健康占据 17%的份额,东软集团占据 12%,Top4 达到了 85%。行业领军者如卫宁健康等在 HIS, 非 HIS 市场的优势都较为明显。

3、大空间与大格局,中外双视角看多中国电子病历发展前景

CIS 建设如火如荼,产业空间广阔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信息化 CIS 阶段,预计 2020 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接近 809.7 亿元。预计 2020-202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 CAGR 为 9.73%,到 2025 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 1288.2 亿元。

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可以分拆为四个部分:硬件市场,信息化网络设备市场,软件市场,以及服务市场。预计硬件市场 2025 年达到 541.04 亿元;网络设备市场 2025 年达到 244.76 亿元;软件市场 2025 年达到 283.4亿元;服务市场 2025 年达到 218.99 亿元。

政策推动医疗信息化市场持续增长,电子病历百亿空间待发掘。根据最近两年发布的重点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在三个方面铺开:电子病历系统建设,DRGs 建设,以及互联网医院。2018 年我国三级医院总体电子病历的水平停留在 2.11 级的水平上,且渗透率不过 5%,预计在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几年是我国电子病历渗透率急速提升的时期。

电子病历市场规模测算目标设定:①到 2022 年,我国电子病历三级医院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90%左右,二级医院渗透率超过 60%,一级医院超过 40%;②到 2022 年,我国三级医院整体达到 5 级,二级医院达到 4 级,一级医院达到 2 级。

DRGs 规模测算:医保局建立后预计二级以上医院将普及 DRGs 系统。假设二级医院建设费用为 75 万元,三级医院为 100 万元,预计 DRGs 市场空间达到 117.40 亿元,未来三年普及,每年将有 35.22 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互联网医院平台(仅考虑医院自建部分):预计二级以上医院都将建立互联网医院平台。假设二级医院建设费用 100 万,三级医院建设费用 300 万。预计互联网医院平台市场空间达到 211.21 亿元。未来三年渗透率达到 45%,每年将有 31.68 亿市场规模。

总的来说,电子病历,DRGs 以及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未来三年增量空间将为 153.89、200.41 和 219.79 亿。

中国医疗信息化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前景广阔。所处阶段差距较大,我国电子病历仅相当于美国 2011 年水平当前市场主流的电子病历评价系统分为四种:HIMSS 应用模型,Gartner 分代模型。

美国“有效使用”标准将电子病历应用分为三个水平,参照美国标准,我们把我国电子病历 8 个级别也划分成 3 个水平,并将其与美国标准对照。

目前,我国电子病历建设与美国差距较大,仅相当于美国 2011 年的水平。如果完成 2020 发展目标也仅仅达到美国 CMS“有效使用”第一阶段水平。根据卫健委 2018 年颁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到 2020 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 4 级以上,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初级医疗决策支持;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 3 级以上,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

中美医疗信息化投入在国家层面与医院层面差距较大。我国 IT 费用占卫生费用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空间广阔。综合前瞻产业研究院和卫计委等多方数据,2016 年 IT 花费占卫生费用的比例为 0.82%,国内东部沿海在 1.5%~2%之间,到 2018 年 IT 花费占卫生费用的比例也仅为 0.85%。和发达国家如美国 3%-5%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微观来看,国内医院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也相对较低,空间较大。美国 2004 年医院 IT 花费占比大于 2%的比例为 70%以上,而我国医院 2018 年 IT 花费占比 2%以上的仅为 9~24%,差距较大。

对比美国,我国电子病历市场集中度不高。我国电子病历市场格局相对较分散,集中度有待提升。美国电子病历市场 TOP2 占比高达 56%,而我国 TOP5占比仅为 58%,集中度有待提升。

4、参考美国电子病历巨头成长史,考察中国医疗信息化企业竞争力

6 年 7 倍 Cerner 乘电子病历之风而上。2009-2015 年超百亿美元投入,美国电子病历使用率从 9%上升到 95%以上,电子病历巨头 cerner 股价上涨 7倍。2009 年《2009 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承诺投资 190 亿美元发展医疗信息化,推行电子病历的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MU)。截止 2018 年初,HITECH MU 共发放 379 亿美元奖励金,远超预期。2009年美国电子病历使用率只有 9%,到 2016 年 95%以上美国医院满足了电子病历 MU 的要求。而 cerner 股价也从 10 美元涨到 70 美元左右。

Cerner 股价上涨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所开发 EHR(电子病历系统)功能以及后续更新服务赢得市场好评,并且服务大医院的方向正确,政策激励作用下营收快速增长;第二,企业主要 EHR 产品研发进入尾端,研发费用,销售费用逐步走低;第三,行业格局逐渐集中,从 2005 年 Top5 占比 75%,到 2018 年 Top4 占比 96%。

业务、客户与运营三因素评价医疗信息化企业。当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厂家林立,但随着行业标准的统一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谁将是中国的 cerner?

参考 cerner 崛起的原因从业务,客户以及运营三个因素进行探索,在业务或客户方面没有明显短板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而某项长期显著低于行业水平的运营指标将作为风险予以警示。

深度和广度层面评判企业业务布局。从业务布局广度来看,竞争优胜者需要有电子病历的布局,还需要业务较为全面。久远银海,易联众,国新健康,麦迪科技,和仁科技这五家企业有明显的短板。从业务布局深度来看,有技术,有专长,有合作的企业更占优势。东软集团,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万达信息在业务布局深度上面占有优势,思创医惠紧随其后。

质量与规模层面评判企业客户资源。庞大的客户基础和较高的客户质量是医疗信息化企业的重要竞争力。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以及万达信息在规模上远超其他客户,客户质量上,卫宁健康,东华软件,东软集团,思创医惠,麦迪科技有优势。和仁科技在客户规模和质量上存在不足。

评判企业运营能力识别企业风险。本节从地域扩展效率,人力运营效率,项目运营效率三个角度来阐释企业在运营上面的风险。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对所考察的企业相较上文有适当调整。地域扩展效率通过考察企业所在区域之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判断企业打破地域限制开拓业务的能力。医疗信息化建设由于需要有配套硬件,因此地域限制十分明显,而打破地域限制对于企业壮大必不可少。因此把地域划分成华东,华北,西南等若干区域,设定指标=企业所属区域之外的收入/企业总收入。地域扩展效率指标越低,则表明企业在地域扩展上面存在风险。根据 2018 年的数据,思创医惠,万达信息因为有国外收入,该指标划分为表现较好。久远银海和东华软件该指标低于 50%,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

人力资源是医疗信息化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运营效率是影响企业竞争力重要因素。设定指标=(人均收入-人均薪酬)/人均收入,指标越高则表明人力运营效率越高。依据 2018 年数据,东华软件,思创医惠以及和仁科技人力运营效率较高,而万达信息和东软集团人力运营效率偏低。

毛利率是评价项目运营效率重要指标。综合近几年情况,毛利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麦迪科技>思创医惠>创业慧康>卫宁健康>和仁科技>久远银海>东软集团>万达信息>东华软件。久远银海,东软集团,万达信息以及东华软件项目运营效率偏低。

研发费用(前期视为优势)与并购也是考察项目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研发费用方面,和仁科技,久远银海,麦迪科技在绝对量上落后,东华软件,万达信息,久远银海在占比上不足。并购项目需要甄别,因此不笼统作为优势或者劣势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