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直接改变了14亿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不同城市的应对更是暴露了不同区域对待市场对待人民的不同策略!

有的城市严防死守,有的城市拼命抢人复工!

我们无意指点,只截取历史当下的种种光影,以待后人评说。

近日,为刺激消费回暖,浙江、南京、河北等地宣布将向居民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其中,南京发放的消费券总额超过3亿,浙江更是高达10亿。

也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很多人不明白,消费券到底是个啥?从何处来?有什么作用?

今天来说说。


01

消费券往事

消费券并不是舶来品,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1932年,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发行了一批《优待牺牲战士家属领银粮券》。票券为灰黄色薄纸,字体和纹饰为浅绛紫色,繁体字印制,长24.7厘米,宽17.6厘米。

这张票券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主体券,周边饰有飞燕、小草纹;下半部分为实体券,其中“领银券”、“领粮券”左右各三枚。这是一张“钱粮合一”的票券。

在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这张票券依旧散发着那个年代的气息。

这批票券的诞生也颇具那个年代的英雄主义色彩。

1930年底到1931年,在经历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之后,红军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根据地政权机关“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为了安抚为红色政权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家属,及时发行了《优待牺牲战士家属领银粮券》,帮助牺牲战士家属解决生活困难,进一步调动了鄂豫皖地区百姓的革命热情,为根据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银粮券的表述文字可以推测,当时优待牺牲战士家属的钱、物为每月银圆壹枚、稻谷拾斤。为了保证牺牲战士家属能够按时领取到优待的钱粮,在“使用规则”中还明确规定:此券作为特殊券,专为战时苏维埃红色政权壮烈牺牲红军家属使用,各级苏维埃政府应按券面数目按时发放给牺牲红军的家属。

一张薄薄的银粮券,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为什么就相信它?在最巅峰的时刻,全中国各个根据地有着上百种不同样式的粮食券。有些地方直接就是手写而成,闹着玩一样,可是广大根据地的老百姓就认这个!而国民政府印刷精美的金圆券却在各大城市中不断遭人抛弃,甚至一张金圆券连一张厕纸都换不回来!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以市场为中心,谁在为人民服务。

这种社会信用的建立,是我d对社会资源的获取、调配能力的集中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仰与实践,我d赢得了民心,苏区内部的市场体系也得以稳定运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39年后,国民政府为补偿财政赤字,滥印滥发纸币,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湘潭县政府计算室1948年8月19日数据显示,猪肉价每斤由1936年的0.28元暴升至140万元,上涨500万倍。1949年5月6日,由贵州葫市镇寄往贵阳的一封信,贴在200枚万元邮票上。

法定货币的急剧贬值,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上世纪30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消费券。

上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的阶段性繁荣来到顶端。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坍塌。道琼斯指数当天暴跌12.8%,引起持续的金融恐慌。到了11月11日,道琼斯指数已经从9月份的高峰下跌了40%。

在随后的几个月,华尔街股市有所恢复,但不过是个短暂的假象。

在此后的几年,金融风暴成了华尔街的家常便饭。到1932年6月9日触底时,道琼斯指数已经失守了91%。

那年,最热门流行歌曲的名字是“兄弟,能给我剩一毛钱吗?”(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到1930年底,美国有26355家企业破产,GDP下跌了12.6%。

从这场股市坍塌到1933年“新政”登场,GDP下降了一半,美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持续的萧条令人恐慌与沮丧。为了提振信心与刺激消费,1939年5月,美国开展“食物券”计划,该计划共实施4年,受益人数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覆盖了美国近一半的县(郡),总计耗资2.62亿美元,最高峰时同时资助400万人。

这种“食物券”也是消费券的一种。

近十来年,消费券也常常出现。

1999年,日本政府为应对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放总额达6194亿日元的“地域振兴券”。

十多年前,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降,我国多地也推出消费券以提振消费。

2008年12月,我国台湾的立法机构通过了“振兴经济消费券发放特别条例”,为每位台湾居民发放总面额为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约耗资829亿元新台币。

2018年底,成都市民政局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困难群体,每人100元。

……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消费券曾是救命的良药。


02

经济的“回血剂”

那么,为啥要发消费券,不直接发钱呢?

毕竟受灾最严重的是那些餐饮旅游酒店等服务性的企业啊!

最新的高善文采访一语道破天机:

第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绝大多数的产业和领域主要是需求冲击。尽管供应冲击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它是一个非常次要的影响,只在相当少的领域表现出了一些压力。总体而言,新冠疫情是一个以需求为主导的冲击。

这就是发券的最直接原因!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下子印一堆钞票,作用也不大啊!

搞不好又把房价涨上天,老百姓日子更难!

餐饮店活不下去不是因为没钱买菜,而是疫情后没人过来吃啊!

而酒店业更是高杠杆的典范,一个酒店盖起来少则百来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一个房间收个大几百的,猴年马月才能回本?正常的酒店非常依靠每月的现金流来进行日常的运营和银行利息的偿付!

疫情一来打击的是最旺季的春节,正常来说这是酒店一年收入最高的月份,这一次好了直接给你来个“海底捞”!啥也捞不着,一个月还能扛扛,但是两个月三个月估计很多杠杆高些的酒店就扛不住了!

一个突然休克进入重症室的病人刚刚出来,最适合的是打打点滴,静心调养非得一下子十全大补丸,高丽参海胆不病死都被补死了!

而且这个券最后政府还能向企业回收,这样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企业真实的情况。

由此可见,这几个省份和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把脉水平非常之高!


03

要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

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在疫情爆发之初,大家普遍认为疫情在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冲击。供应方面的冲击主要是交通运输的中断、供应链的扰动、员工的缺勤以及工厂的关闭。在需求层面,伴随严格的社交疏离政策的实施,至少短期之内需求会快速枯竭。此前我们难以判断哪个方面的影响占主导,也不清楚影响和冲击有多大。

面对这样一个经济骤停的情况,当下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呢?

答案是:保证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流能够维持正常。

而现金流维持正常对两个领域异常重要:一个是高杠杆的企业和个人;另一个是低收入群体和小企业。

情况分析清楚了,应对的策略也就出来了,那就是:减税降费+刺激消费。

而且,这两者必须形成“组合拳”。只有双管齐下一同出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快速把中国的经济救活。

因此就有了我们最近看到的一些新闻:

近日,为刺激消费回暖,浙江、南京、河北等地也宣布将向居民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其中,南京发放的消费券总额超过3亿,浙江更是高达10亿。

这些地区的执政者无疑是聪明且勇敢的。说聪明是因为他们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现如今经济的痛点并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

说勇敢是因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强大的财政实力。毕竟,这确实需要不少银子。

这些消费券的流通路径也很清晰:政府发放——消费者消费——企业兑换——政府回收。最终,消费者购买力提升了,企业的现金流得到了回血,市场慢慢动起来了,政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也是目前主流经济学家的主张,其理论依据是「消费乘数」:

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再拉生产,环环相扣,经济车轮自然运转起来。

当然,要让经济充分的涌流,减税降费也必须一起行动起来,只有两只手一起摆动,才能保持平衡,经济才能迅速回到常态。

消费恢复也不是均匀的。一些行业恢复慢,有些行业出现了爆发性反弹,这是消费者自发选择的后果。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效率才会更高。

目前来说,这是快速恢复经济的极优方案。但未来也许会有更加细致的政策,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精确定位需要帮助的企业和个人,实现精准帮扶。

这种城市的未来,值得期待。

一场疫情,不仅让许多人病倒了、离开了,也让我们的经济身患重疾。

面对一个重症患者,如果用药过猛,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点看看美联储就知道了,利率直接降到0,最猛的药一股脑全用上,病人没被医死也快被吓死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好好的,顺利渡过这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