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电影看了有好一段时间了,基本上把院线公司(包括万达电影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中国电影幸福蓝海等)的基本资料翻了一遍,空闲时也在不停思考他们之间的差别,似乎绕了不少弯路,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

1)首先思考的是,院线行业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我的结论是,5年前是好生意,现在不是,未来取决于行业格局的变化(龙头集中度能否大幅提升)。为何呢?

评价好生意的标准有很多,我觉得至少要符合两个点:可复制性以及规模效应。院线的可复制性还是不错的,但是缺少进入壁垒,比如早期万达基于院线吸引的人流,开发出了卖品业务和院线广告业务(行业中的小创新),马上中影、横店等也可以同等复制,消除了竞争性差异。

规模效应并没有显现,规模的扩大并未能带来盈利的边际拐点,反而对业绩有所拖累。一方面,这几年全国院线扩张速度要高于票房增长速度,单屏幕的票房在下降;另一方面,过去7年平均票价是下降的,而房屋租金、设备、装修等基础设施、人员工资等都在大幅提升,在压缩着微薄的盈利空间。那为何不能提票价呢,特别是2012-2015年行业的景气周期?主要因行业处于成长初期,2012年国内观影人次约4.6亿(人均仅0.3次),三四五线城市基本都处于市场空白,此时加快人员渗透率或者普及率(把蛋糕做大)比提票价更重要。2016年国产片的质量下滑,票房开始疲软,票价和上座率出现双杀,行业进入调整期。

我们比较一下2012年和2018年的情况:2012年票价是36元,场均人次为22,上座率16%,一场电影合计是792元,而2018是528元,相比于2012年下降了50%,而各种硬件、软件、人员成本等支出都是大幅提升。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2012-2015这四年间,票价稳定,同时场均人次和上座率是在上升的,说明票房上涨的速度高于院线扩张速度,行业处于良性发展。2016年进入行业的鼎盛期,此时院线资产的高盈利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有地产行业的恒大、保利、华润等试图复制万达模式,也有跨界进入的完美、苏宁、宝能等,而此时国内票房开始乏力,而院线扩张速度仍未减速,行业快速进入调整期。院线是一种固定资源,当突破一定边际成本后都是净收入(没有附加成本),可以想象这个行业的盈利情况,目前单银幕产出仍在下滑中。

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20年,全国银幕总数达到8万张以上,对于偏远地区、乡镇影院给予相应的补助。截止2018年底全国的银幕总数为6万张,未来两年平均增加1万张,增速17%,意味着票房增长要超过17%,才能扭转单银幕产出的下滑。

再来看一下各大院线公司放映业务的毛利率:万达14.46%(纯放映),中国电影21.27%(包含广告和卖品业务,实际毛利率应该也在10%几),横店院线4.66%(一直采用低价策略来吸流),金逸影视12.45%,幸福蓝海38.14%(包含其他业务,没有参考意义)。毛利率普遍只有10%几,很难去覆盖各项成本,所以院线业务基本都是赔本(微利)赚流量。

如何去判断行业拐点,或者什么时候院线行业又可以成为一门好生意呢?只要行业不发生大的变革,从需求端来看,长期的消费升级趋势是缓慢可持续的,国内三四五线城市的需求还未被充分挖掘。从供给端来看,当院线的增速开始回落到某个低值(甚至负增长,说明院线资产对于资本已缺乏吸引力),平均票价开始回升(行业普及期已完成,价格企稳回升是最直观的证明行业进入良性发展)。从企业端来看,重点关注头部企业前10大(或者前三大)的市场集中度能否持续提升,行业格局的形成,集中度的提升,对于行业中长期发展非常关键。从投资的角度,重要的是前瞻性,首先需要去判断未来行业集中度能否提升、提升至什么程度以及对时间节点的判断,行业格局的改善会先于企业盈利的改善。

2)市场存在着误区,认为万达具有品牌溢价,所以平均票价、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都要高于平均,实际情况是院线之间的差异很小。万达高于平均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区位(包括一二三线城市占比,以及万达广场在城市中所处的核心地理位置),特殊影院的占比高(IMAX、杜比、4D等占比达到80%,远高于其他院线),一块IMAX银幕的产出(票价和上座率)肯定是要高于普通3D、2D的,因为投入成本就不一样。如果同一家商场中有两家影城,配置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万达票价要高出5元,你会怎么选择?影响观影核心的因素还是距离、票价和差异性观影效果。

3)最重要的一块:羊毛出在猪身上,围绕着院线资源做文章,也是在行业寒冬期最考验院线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一种是以院线引流,把流量进行多渠道变现的能力,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提升ARPU值,流量变现的方式常见的有银幕广告、贴片广告、卖品(爆米花)和餐饮等;另一种是以院线为轴,进行产业链延伸,借助渠道资源来更大程度获取影视资源的利益。这两点中,万达的流量变现能力可以说行业标杆,广告业务和卖品业务占总收入比重远高于同行,如果按照单银幕来衡量会超出行业更多。产业链的延伸这块,包括这次收购万达影视,2016年收购时光网等,万达电影已经打通了全产业链,包括制片、发行、放映、广告、泛娱乐。

4)万达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哪里?明面上的竞争对手倒不是最可怕的,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不会大规模扩张,最怕的是基于非盈利考量的新进入者。比如之前提到的华润、保利、恒大等,更多的是把院线作为引流的方式,提升整体物业的价值,目前院线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在下降,需要持续跟踪和观察它们下一步的动向。院线的引流作用有多大呢?假设一个影院配置8块银幕,单银幕年产出100万,单票价30元,一年可以带来流量27万人次,相当于每日730人次。

5)行业的空间?文化产业国家自然是大力支持,刚好今天就有消息称,国家电影局表示:要支持电影企业做大做强,不仅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也要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利好全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如果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期,将受益多重消费升级:1)人均观影次数提升空间:国内观影人次16亿(人均才1.2次),发达国家普遍达到3-4次,说明行业仍处在成长期,发展空间仍在;2)票价的回升,随着观影习惯逐渐养成,观众对价格敏感度降低,行业进入缓慢的量价齐升阶段;3)衍生品拓展空间广阔:国内卖品收入占票价的10%左右(万达人均消费约10元,行业平均在3元),国外可达到30%以上(国盛报告中提到,海外院线衍生品销售可以占到票价的60%);广告方面:如果人均观影次数能达到3次,院线广告市场足够再造一个分众传媒

6)总结:我之前有写过一篇万达电影的报告,从全球的视角去看院线行业,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悲观的。其实不同的市场差异性(文化、人口、政治、所处发展阶段等)很大,应该区别来看,比如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模式就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一次成功演示。重新审视万达电影,假如行业不发生巨大变革(比如出现新的娱乐方式,替代人们的观影习惯),万达面临的市场巨大(有行业成长空间和企业渗透率提升),万达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以及可内部挖掘的潜力也巨大,这些都是毋庸置疑。

万达电影的竞争优势

1)万达电影相比于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万达集团,或者说王首富。王健林与他的万达帝国也是几经波折,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四次大的战略转向(详见“万达集团情况整理”),并且一度成为国内首富,自有其独到的眼光和格局。目前万达集团的版图中,文化产业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万达电影是集团在A股的唯一上市平台,重要性可见一斑。

2)集团给万达电影带来了哪些优势呢?

首先是遍布全国,已成为很多城市商业中心的万达广场。给院线建设提供优质的地理位置和客流量(其实院线和广场是相辅相成,相互引流)。

其次是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格局。万达电影上市以来,院线端收编了澳洲第二大影院Hoyts及国内其他小院线,与CGV达成合作,3亿入股博纳影院;影视制作端拟106亿拿下万达影视;广告营销,先后收购慕威时尚、时光网及国外的GEM和AMP等,完成了从影视制作、发行、院线、广告营销及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万达电影能够在广告营销、卖品销售等衍生品环节一枝独秀,离不开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万达集团在文化产业的布局更是大手笔,过去几年一直在海内外市场中买买买,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和第四大院线(CKEC)、欧洲最大院线(欧洲欧典)、北欧最大院线(Nordic)等,影视制作端35亿美元拿下美国的传奇影业,其他的文化资产还包括宝贝王、圣汐游艇以及体育资产(盈方体育等)。足见万达集团的魄力和野心,国内同行中没有哪一家企业有这样的资本实力和产业格局。王首富的眼界和格局确实非比寻常,与他相似的另一个人就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帝国,也是各种收购和布局。如果国内最终有哪家院线能够一统行业,只有万达有这样的气魄和胸襟,可以做成行业巨无霸。

对于频繁的并购确实有利有弊,弊端是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商誉,如果运作失败就成了坏账。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迅速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内部协同效应,有其他同行没有的诸多优势。

第三,人脉资源。最早引进IMAX、杜比厅,并签订战略合作,现实了差异化竞争;引入阿里和文投控股作为战略投资者。马云以52元的价格入驻,绝非是一时冲动,据说当时有很多资本想要参与这次入股,最终老王选择了马云和文投(国资背景)。阿里和万达之间的合作可以是多维度的,双方在文化娱乐产业都有广泛布局,在各个环节都有合作空间。

第四,资金实力。如果在2016年之前,没有人会怀疑万达集团的财力,经过这两年的债务危机,万达集团对相关业务进行剥离,目前集团业务更加聚焦于商管集团(万达广场)和文化集团。2018年万达集团有息负债同比下降30%,整体资产也变得更加轻盈,经营风险大幅降低,资金实力仍然雄厚。

3)其他竞争优势包括全产业链布局(内部协同)、规模优势、运营管控能力(地产系基因,运营管控是强项)等。这是软实力,体现在很多细节方面,院线的空间设计布局,广告位的放置,观影的座椅、地毯,创造多样性的卖品(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加强客户粘性(打造“会员+”体系,安排线下明星粉丝见面会)等,很难说得清(与技术型公司不同,有章可循),但就是在细枝末节中建立起来的优势,所以为何万达的广告收入和卖品收入会远高于同行。

4)总结:这是最难的部分,作为买方研究员总想力求客观公正,而且观点更要直接鲜明(不摸棱两可)。但比较尴尬的点是,每个上市公司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何去权衡利弊非常难,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动态发展,需要去持续跟踪变量(因为事物的发展演变有很多不确定性)。

虽然万达电影我看了很长时间,但中长期趋势仍看不明,没有明确的观点,提几个思路。从人的因素来看,集团对于万达电影这个平台的期望和定位都是很高的,至少是千亿级起步,往上空间足够大。但期望并不代表就能得偿所愿,最好的情况是行业格局变好、集中度提升(政策似乎也是偏向于龙头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缓慢(5年、10年都有可能,而且我不确定是否有,因为很多行业不一定走向头部集中,有些影院虽不赚钱,只要不盲目扩张,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让其长期自保和存活,更何况对于商场来说,为了院线的引流可以牺牲盈利)。如果行业集中度每年都在持续提升,行业格局在变好,票价企稳上涨,万达电影的投资确定性就会很高。(作者:高山流水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