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斥到妥协,互联网热浪下的又一金融创新

相信大家对银行储蓄都不陌生,定期和活期的存款方式也只能让你的资产得以保值,至于想增值嘛,还得靠其它的理财途径。股票风险高,债券门槛高,基金虽能得以折中,但如何才能挑选到一只优质的基金,成为让大家头疼的又一难题。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迫使着传统且保守的金融行业不得不去做出相应的妥协和改变,从早些年以余额宝为首的“互金宝”类产品,到今天的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的出现。

在这股热浪冲击下的金融行业也不得不从早年的排斥到当下的妥协。

定期存款不设定存期

智能存款,听起来很高大上吧!但其背后运作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定期存款不设定存期”。

智能存款是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为首的在抢占线上存款市场而发起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其底层的资产以5年定期为主,通过将收益权转让给第三方信托机构,从而实现随时支取的功能。

这样一来,银行存款的储户既可以享受比较高的利息收入,也能实现资金灵活操作。

合规成疑虑

利息提高了,资金灵活了,作为储户当然是高兴的。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必然是对智能存款是否安全的疑虑。

从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存款产品来看,其合法性是有保障的。这仍然是存款的一种,只是计息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

简单来说:

智能存款产品实际上包含有两份合同,一份是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协议合同,另一份是储户在支取存款时与第三方信托公司签订的收益权转让合同。

也就是说,当储户与银行签订合同时,储户存入的是定期存款,由存款保险条例来保护。

而储户取款时和信托公司签订的合同,则是两个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行为。相当于将还没到期的定期存款从银行取出来,这笔钱由信托公司来为储户按照合同上约定好的利息进行支付。一切的行为约束取决于合同条款,相当于一种民事行为。

在这种框架下,储户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是被质押给信托,从而得以退出。也就是说,存款依旧属于储户,只是一旦支取后,存款的支配权就转给了信托机构。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锁定了长期存款,可有效扩充其资金来源。

从信托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交易标的可将存款收益权在合法的交易场所挂牌转让,以实现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

不确定未来,可确定的风险

在新型理财产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今天,对高回报的短期理财依旧存在需求,智能存款则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个空缺。

合规归合规,合规只能说明在其法律上有保障,但资金操作上的风险依旧存在。

1、流动性风险

储户的支取行为阴晴不定,没有明确的日期,亦没有明确数额。因而,对智能存款压力最大的支取端信托机构来说,必须准备好一份充足的准备金金,以应对不确定的储户挤兑风险,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的闲置情形。

2、资金利用效率风险

存款,对于银行而言是负债,银行只有将储户的存款实现高于支付利息的收益率才可以实现正常资金运转。由于某些客观现实的因素,今天的民营银行尚且没有涉及当前最优质的贷款——房贷。民营银行在资产端的劣势势必会出现高于国有或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运作成本及坏账率。

3、监管风险与外部风险

“智能存款”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款新的产品的出现且没有触及到他方利益之时,往往不会引起监管或同行太大的重视。然而,一旦极具创新力的产品在规模做到一定程度,则极有可能会被监管层或同行喊去上课。身为市场的搅局者和开拓者,在行业内四处攻城略地时,必然会无意间碰掉别人饭碗。

单一的固定储蓄市场利率,由于第三方信托机构介入的智能存款,同一笔存款,在不同时间段内取出(赎回),从而获得相对应的阶梯式利率。也是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相信在法律框架的进一步完善之下,银行间市场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从而让存款类的产品,在更加健康、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成长。

最后:

完美结合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优势,还不用操心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问题,也就只有今天的智能存款能做到。

不过在理财上紧靠储蓄是万万不行的,要拓宽渠道,多元化分散式配置相应的资产,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试试其他回报更高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