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陈鑫鑫

出品 | 时代商学院

作者 | 陈佳鑫

编辑 | 孙一鸣

【前言】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保产业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

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专精特新”一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意义可见一斑。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跃、产业丰富,在制造业方面诞生了众多细分领域龙头。其中,广东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第一。近三十年来,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庞大,且整体质量优异,包括华为、大疆、格力等从小企业发展为各自领域的巨无霸龙头。

2022年2月,时代商学院首次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涵盖大湾区内的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视角。随着上半年收官,“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在上半年呈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摘要】

l 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累计下跌9.3%,振幅达40.89%,累计交易额达5107.56亿元。1-4月指数震荡下行,5—6月快速反弹。作为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为9.22%,创业板指数累计跌幅为15.41%,科创50累计涨幅为12.23%。

l 2022年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新增6个成分股,目前成分股总数达48个。从地区来看,新增成分股主要集中在深圳,6家中有4家来自深圳,1家来自广州,1家来自东莞。

l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8个成分股分布在20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行业。

l 从市值分布来看,48个成分股平均市值为65.58亿元(2022年6月30日收盘),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偏小,过半市值在50亿元以下;仅6家市值在100亿元以上,占比为12.5%。这符合专精特新“小而尖”“小而专”的特征。

l 从城市分布来看,成分股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聚集在深广两市。其中深圳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达28家;广州为11家,东莞4家,其余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且大湾区内有多个城市无一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l 营业收入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2.91亿元,其中营收超100亿元的有1家,超20亿元的有7家。净利润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净利润为1.45亿元,其中净利润超5亿元的有4家。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小于区域内所有上市公司均值,也小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均值,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偏小。

l 成长性方面,48个成分股平均营收同比增长43.13%,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23.74%,整体来看,成长性良好,但部分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高于区域内所有上市公司均值,也高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均值。虽然该群体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

l 研发投入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的2021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达10.12%,高于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值(8.01%),比2020年均值(9.37%)增长0.75个百分点。毛利率方面,2021年,该指数48只成分股的毛利率均值为40.75%,超过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37.46%)。整体来看,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但质量却相对较好,符合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美的特征,投资价值更高。

目录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2022年上半年)

一、指数上半年跑输沪深300

1.指数的意义及设定标准

2.指数上半年累计下跌9.3%

二、成分股基本情况

1.上半年新增6个成分股,深圳企业居多

2.半导体行业以7家居首

3.市值普遍偏小,50亿以下占比过半

4.深广莞领跑,深圳数量明显领先

三、成分股财务表现

1.6个成分股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2家预增,4家预降

2.业绩规模整体偏小但增速较快

3.研发费用率均值破10%

4. 毛利率均值超40%

5.成长性及经营质量优于全国水平

四、专精特新代表性案例

1.德方纳米:磷酸铁锂龙头彰显高成长性

2.芯海科技:信号链芯片龙头深耕自主创新

一、指数上半年跑输沪深300

1.指数的意义及设定标准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它们“小而尖”“小而专”,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有些企业因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跃成为行业中的“小巨人”。

从2019年5月工信部公示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起,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遍及31个省市区。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超五成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可以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强劲、发展韧性足。

目前,广东共产生4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名,仅次于浙江(470家)。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九市共拥有4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48家为上市公司。

2021年,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6万家,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强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军团。截至2021年8月,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达7000多件,稳居全国第一。广东也明确提出,力争未来五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

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未来将成为资本市场一股重要力量,因此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下称“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指数成份股公司的挑选条件为公司总部或主要营运中心设立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九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A股上市公司。

该指数基日为2019年5月22日(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发布日),基点为1000点,加权类型为流通股本加权,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48支样本股票,行业分布覆盖20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

前五大成分股分别为德方纳米、广和通、惠泰医疗、铂科新材、欧比特,这些企业基本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发展潜力较大。

2.指数上半年累计下跌9.3%

从表现来看,2022年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累计下跌9.3%,振幅达40.89%,累计交易额达5107.56亿元。1-4月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呈震荡下降趋势,从1月4日收盘的1713.88点下跌至4月27日最低点1028.36点后,开始快速反弹;截至6月30日,指数收盘为1577.66点。整体来看,上半年指数波动较大,与市场大环境有关。

作为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为9.22%,创业板指数累计跌幅为15.41%,科创50累计涨幅为12.23%。

可见,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跌幅与沪深300指数相当,小于创业板指数,但表现明显逊色于科创50指数。

二、成分股基本情况

1.上半年新增6个成分股,深圳企业居多

2022年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新增6个成分股,目前成分股总数达48个。新增的6个成分股分别为中新赛克、清研环境、英集芯、康冠科技、聚赛龙、安达智能,主营业务/产品分别为宽带互联网数据汇聚分发、污水处理、电源管理芯片、智能电视及交互平板、改性塑料、流体控制设备。

其中,截至6月30日收盘,市值最高的为康冠科技(152.63亿元),在所有成分股中排名第3;其次为英集芯(128.52),排名第五;聚赛龙市值最低(19.7亿元)。

从行业来看,6个新增成分股分布在计算机设备、环保设备、半导体、光学光电子、塑料、自动化设备等,较为分散。

从地区来看,新增成分股主要集中在深圳,6家中有4家来自深圳,1家来自广州,1家来自东莞。

2.半导体行业以7家居首

按申万二级行业划分,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8个成分股分布在20个行业,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行业。

其中半导体行业成分股数量最多,达7家,包括芯海科技、明微电子、利扬芯片、力合微、英集芯等近年来上市的科创板企业,这或间接说明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创新领域,该领域专精特新且实力较强的企业数量颇多。

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各以5家成分股的数量位列第二,通用设备行业包括鼎阳科技、昊志机电、禾信仪器等知名企业;专用设备行业包括弘亚数控、浩洋股份、南兴股份等知名企业。通用与专用设备行业素来是大湾区的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频出,在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中占据较高的权重符合预期。

整体来看,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分布较为广泛,基本覆盖各个创新领域的优秀企业,帮助这些企业更好地获得融资以及政策优惠,有助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市值普遍偏小,50亿以下占比过半

从指数的成分股市值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盘,48家成分股平均市值为65.58亿元。数据显示,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普遍偏小,市值多在100亿元以下,且以50亿元市值以下企业居多,仅1家市值在200亿元以上,100—200亿元市值的企业也仅有5家。

成分股中市值最大的企业为德方纳米,截至6月30日收盘,该公司市值达710.09亿元,远超其它成分股。该公司是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龙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市值增长较快;市值最小的为南华仪器,市值为13.5亿元,其主要从事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

虽然上述成分股的多数企业在各自行业是领先者的存在,但或受限于细分领域空间偏小,市值普遍偏小,不过在获得专精特新称号后,这些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有望开启上下游整合动作,市值空间也有望打开,这也符合专精特新扶持企业发展的初衷。

4.深广莞领跑,深圳数量明显领先

从城市分布来看,成分股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深广两市。其中,深圳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达28家;广州为11家,东莞4家,其余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且粤港澳大湾区有多个城市无一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深圳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与金融发达城市,具备充足的人才数量以及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并培育了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上文提到,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新增的6个成分股便有4个来自深圳,预计未来深圳的数量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而广州作为传统的经济强市,也在不断谋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目前也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东莞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方面成绩喜人,数量明显高于GDP更高的佛山。

专精特新企业通常作为某个细分领域的龙头,能有力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反观那些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少甚至为0的城市,很可能会被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多的城市在经济以及创新方面拉开更大的差距。当地政府应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集中资源培育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并扶持上市。

三、成分股财务表现

1.6个成分股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2家预增,4家预降

截至7月18日,48个成分股中共有6个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2家归母净利润预增,分别为金溢科技、康冠科技;4家预降,分别为中新赛克、锐明技术、高澜股份、红墙股份。

其中,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为康冠科技,其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92亿元—6.69亿元,同比增长135.99%—167.09%,其表示主要受公司智能交互显示产品业务量增长、智能电视平均尺寸增大、核心原材料价格下降、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上升、汇率变动及政府补助增长等多重积极因素所致。

归母净利润预降幅度最大的为锐明技术,其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6930万元—7330万元,同比下降231.49%至239.08%,其表示上半年国内多地疫情持续频发,政府加大防控力度,部分项目延迟;而海外同样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有所减缓,国内及海外收入增长均低于预期等因素共同影响公司净利润变化。

2.业绩规模整体偏小但增速较快

从营业收入来看,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2.91亿元。数据显示,营收超100亿元的有1家,营收超20亿元的有7家,营收超10亿元的有17家,营收低于3亿元的有4家。

其中,康冠科技、德方纳米、广和通、南兴股份、弘亚数控分别以118.89亿元、48.42亿元、41.09亿元、27.77亿元、23.71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五。

净利润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净利润为1.45亿元。数据显示,净利润超5亿元的有4家,净利润超1亿元的有21家,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有7家,有3家净利润为负。

其中,康冠科技、德方纳米、明微电子、弘亚数控、广和通分别以9.24亿元、8.04亿元、6.47亿元、5.27亿元、4.01亿元的净利润位列前五。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规模中等偏小。

从成长性看,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13%,营收增速较快,除该群体自身增速较快之外,也与2020年疫情下基数较低有关。

其中,营业收入增速超100%的成分股有5个,其中德方纳米增速高达413.9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的带动。其它4个分别为明微电子(138.21%)、天安新材(137.52%)、易瑞生物(131.2%)、英集芯(100.56%)。

此外,营业收入增速超20%的成分股有5个,营收负增长的成分股有5个。

净利润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23.74%,增速不及营收,部分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尽管如此,但超20%的净利润增速仍反映出该群体良好的成长性。

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的成分股有9个,增速超30%的成分股有19个,负增长的成分股有18个。

其中德方纳米、明微电子、惠伦晶体、易瑞生物、雄帝科技分别以2406.99%、492.35%、478.08%、261.3%、162.35%的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位列前五。

3.研发费用率均值破10%

重视研发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一大特征,研发费用率的高低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重视程度。数据显示,48个成分股的2021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达10.12%,比2020年均值(9.37%)增长0.75个百分点,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力度较大,且稳步增长。

其中研发费用率超20%的成分股有5个,超15%的有9个,超10%的有20个,研发费用率在5%以下的有11个。

中新赛克、金溢科技、芯海科技、方邦股份、三旺通信分别以29.96%、27.5%、25.66%、24.85%、21.11%的研发费用率位列前五。

4. 毛利率均值超40%

毛利率是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除此外,毛利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产品/服务的竞争力。2021年,48只成分股的毛利率均值为40.75%,较2020年均值(42.13%)下降1.38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同比有所下降,这或许是造成净利润均值增速不及营收均值增速的原因之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或出现竞争加剧的情况。

数据显示,毛利率超70%的上市公司有1家,毛利率超50%的上市公司有14家,毛利率超40%的上市公司有26家,毛利率低于20%的上市公司有5家。

其中,易瑞生物、惠泰医疗、中新赛克、明微电子、科安达分别以71.63%、69.49%、68.95%、64.98%、62.27%的毛利率位列前五。

5.成长性及经营质量优于全国水平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共有382个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14个A股上市公司,时代商学院将这两个样本与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群体作对比,以反映指数成分股的特别之处。

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21年的平均营收为12.91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45亿元;作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的平均营收达106.14亿元,平均净利润达10.75亿元,显著超过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值。考虑到大湾区全部上市公司包含金融类的巨无霸企业,而专精特新本身就以中小型细分龙头为主,因此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业绩规模小于同地区上市公司均值,属于正常现象。

不过与全国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业绩均值相比,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仍旧处于下风。数据显示,全国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营收达15.64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71亿元,均超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值。在业绩规模方面,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确实较弱,仍有待进步。

成长性方面,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13%,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23.74%;作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全部上市公司同期的平均营收同比增速为16.94%,平均净利润同比减少3.89%。虽然规模小于同地区上市公司整体均值,但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明显更佳。

而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同期的平均营收同比增速为29.87%,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7.29%。对比可见,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营收增速高于全国,但平均净利润增速低于全国,整体来看,成长性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相当。

研发投入方面,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为10.12%,作为对比,大湾区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为6.09%,而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为8.01%,两者均明显低于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9.28%)。对比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更大,普遍更为重视研发。

毛利率方面,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40.75%,大湾区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29.99%,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37.46%。对比可知,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产品/服务竞争力更高。

整体来看,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业绩规模方面存在劣势,但在经营质量方面较好,符合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美的特征,更适合长期投资。

四、专精特新代表性案例

1.德方纳米:磷酸铁锂龙头彰显高成长性

德方纳米作为2021年业绩增速最快的成分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倍多,净利润同比增长20多倍。在市值方面德方纳米也遥遥领先,截至6月30日,其市值达710.09亿元,远超第二名广和通(164.54亿元)。

德方纳米的业绩高增速及高市值一方面源于近期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增,另一方面也与其独特的产品技术有关。

德方纳米创建于2007年1月,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产品是纳米磷酸铁锂,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该产品导电性较好、内阻较低,具备了良好的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性能,用于制备电池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长的循环使用寿命。

德方纳米拥有“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生产的纳米磷酸铁锂,以其优异的产品品质和良好性能,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德方纳米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该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反应条件简单,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强。近年来,其通过自制铁源、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对锂源等原材料的包容性等,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本成效显著,成本优势突出。该公司主要客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均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先企业,业务涵盖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两大类。2.芯海科技:信号链芯片龙头深耕自主创新

西方技术封锁以芯片领域最具代表性,每年我国都需进口大量的芯片。芯片领域的国产化成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专精特新的半导体企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成分股中,以半导体领域企业数量最多,而芯海科技则是其中代表。资料显示,芯海科技成立于2003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集感知、计算、控制、连接于一体的全信号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其专注于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测量算法以及AIoT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产品和方案广泛应用于智慧健康、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工业控制、工业测量、汽车电子等领域。

芯海科技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物联网芯片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其建有可靠性检测中心、健康测量实验室、感知实验室、MCU实验室。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在64%以上,核心成员均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616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84项。

其中,芯海科技的2021年的研发费用率高达25.66%,在成分股中排名第三。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研发人员达到28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7.70%。

(全文7777字)

【参考资料】

《大湾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报告:深圳领跑、东莞突进》.南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