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关

  曾经的2011年控制权争夺的硝烟已经散去很久。作为中国芯片产业的领军者,中芯国际此次回归A股,至少在公司控制权方面显得很平静。

  6月1日,上交所受理了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作为公司的前两大股东,大唐电信和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均宣布放弃人民币股份的优先认购权。曾经控制权争夺战的主角——大唐电信,则表示考虑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中芯国际的认购。

  时过境迁,这种股东“放弃争夺,求同存异”的背后,是美国加紧了对中国高精技术的封锁。国运之争下,作为华为最强代工“备胎”的中芯国际,正以战略性地位回归国内科创板。

  中芯国际的盈利能力如何?技术实力如何?以后的技术升级路线如何?随着招股书的披露,则一一被揭开。

  2017年至2019年间,中芯国际的营收则分别为214亿元、230亿元以及220亿元。

  在主营业务上,2017年至2019年间,中芯国际产量不断爬坡,销量也分别达到了431.07万片、487.47万片、502.88万片,开始不断占领市场。

  而随着技术的成熟,中芯国际的客单价也从2017年的4669.56元/片,下降至3975.86元/片。

  盈利能力方面,2017年至2019年间,中芯国际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5亿元、7.47亿元以及17.93亿元;但同期内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则为2.73亿元、-6.17亿元以及-5.22亿元。特别是2019年,扣除了转让子公司LFoundry的一次性收益。

  据悉,中芯国际扣非后净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及新产线投产后折旧费用较高所致。

  招股书显示,2017年到2019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6亿元、45亿元以及47亿元,但这已经占到了其当期营业收入的17%、19%以及22%。

  为何要斥巨资在研发投入上?因为技术实力是未来参与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和其他行业巨头,乃至台积电较量的底气。 

 来源:中芯国际招股书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未来的5G时代乃至AI时代,对芯片的追求是在更小的技术段,例如7纳米、5纳米、3纳米这样的领域上展开的。

  芯片的研发、面世、量产,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能参与竞争的,全世界只有几家企业,英特尔、三星、台积电,以及此次回归A股的中芯国际。

  自2017年技术大牛梁孟松担任CEO后,他已经成功带领中芯国际研发并量产了14纳米的芯片。据悉,此次上市扣除发行费用的募资中,中芯国际将拿出80亿元用于扩大14纳米以下的芯片生产线产能。

  此外,中芯国际还在近期对子公司中芯南方进行了新一轮增资扩股,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合计注资22.5亿美元(约合160亿元)。

  截至2019年年末,中芯国际账上储备资金已高达372.68亿元。再加上登陆科创板,将为中芯国际募得约200亿资金。在500多亿的“弹药”下,中芯国际的进阶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