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分数”简单粗暴地衡量一切人,无视个性、无视差异,正是应试教育最大的病症。

“分数”,作为一个教学评估的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身并非“罪恶”。不反对考试的韩国、日本,同样取得世界公认的教育成就。2012年的一项比较教育研究成果显示,就学校教育的“效率”而言,韩国排名世界第二、日本排名世界第五,其中,韩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名世界第二。

- 01-告别单一应试教育,新教育路在何方

应试教育之“恶”,在于把“分数”当成唯一评判的标准,因而也就成为教育唯一的“目标”。

应试教育体制下,任何不跟“分数”挂钩的教学行为,都被视作“耍流氓”,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际已经异化为“应试”二字。彻底地功利化,早已让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沦为“应试”的奴仆。遍布大街小巷的K12课外辅导机构,无一不是高举“提分”的旗号,无非是应试教育的附庸、赘疣。

应试教育不改革,考试观、知识观不刷新,二十年的课改无非原地踏步,任何教改都会消弭、融化于应试教育的海绵,彻底跌入“无物之阵”。

国内的应试教育,脱胎于旧时代的科举,成型于50年代。对于苏式教育体制的原样照搬,改革开放之后由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的“实践”,逐渐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拿到好分数,甚至中小学生的字体、书法也要强求一致,彻底抹杀个性、差异,统一为“衡水体”。是不是“骇人听闻”?

由单一的应试教育,真正走向“全面发展”的新素质教育,是国内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二十年课改的方向。应试教育最顽固的堡垒——“一张卷子定终身”的旧高考也在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新高考”的时段。新高考,把一部分的“应试”选择权下放给学生本人,一个小小的举措却是整个教育、教学理念的迭代。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胆地取消了“分数”、“排名”,甚至取消期中、期末考试本身。

2019年5月,面对愈演愈烈的“名校”、“学区房”炒作,教育主管部门更是重拳出击,大手笔立规,在全面取消小学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强制推行“公民同招”,又在高中学段“严打”择校,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

进入2020年,教育部又修改了语文等1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大方面的内容,在“分数”之外引入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新标准。中国教育真的在“变”。路在何方?

- 02-舍“内容”谈教育,无非是在割韭菜

一系列“组合拳”引领国内中小学教育的深刻变革。告别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全面发展”成为国内教改的既定方向。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指挥棒”,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也预示着国内教育版图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对于国内几十、上百万家K12课外辅导机构而言,凡是变革,必定有“危”,也有“机”。对于大规模推进的课改、教改视而不见,一味路径依赖、株守固定套路的流量打法,必定是“危”。

主动拥抱新课改、新教改的风暴,在“全面发展”、“综合评估”新理念下重新定位自身,紧跟教改、课改的方向,重金投入教研、师资力量,适时产出内容、新服务,却不失为迎“风”而上、弯道超车之“机”。

在资本引导下,国内的教培行业总是喜欢谈论各式各样的“赛道”、“风口”。实际上,教培行业真正的大“赛道”,不是别的,正是新课改、新教改催生的学科教育变革。教育的大“风口”,真正的突破不在流量端层出不穷的“割韭菜”创新,而在于回归“教育”的初心,牢固树立“学生本位”,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服务的投入和深挖。

举例而言,私域流量的所谓“裂变”、live with Live的短视频+直播,只是一时的流量“收割”,注定昙花一现,最终为更新的互联网“玩法”彻底替代。内容,才是教育的本质。舍“内容”而谈教育,才是真正的耍流氓。

什么是教育的初心?就是聚焦于“人”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核心。世界范围内来看,鼓励个性、尊重差异,也正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一个合格的现代地球公民,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面对急速刷新的知识和信息,“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敢于学习(dare to learn)”成为必备的核心素质。

在一个媒介爆炸的时代,“闻见之知”唾手可得。比如,任何人打开手机问下度娘,即可获取学校强制背诵的“知识”、应用题“解法”。唾手而得的“知识”,显然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除了以“信息”方式呈现的人类存量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方法、思维习惯的养成

- 03-芬兰的启发:跨学科、跨文化才是方向

2016年,教育改革世界排名第一的芬兰发布了一个有效期十年的新课改规划,核心内容在于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核心要点包括:

1. 自我生存、自我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 跨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的能力;

3. 多媒体、数字化能力;

4. 工作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

蕞尔小国芬兰只有550万人口,只相当于中国一个三线城市的体量,区位上靠近北极圈,处于世界的“边缘”,在诺基亚手机风行全球之前,芬兰对于世界的出口无非是木材、水产。2013年,诺基亚手机业务以7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微软,一次性造成差不多两万人失业,几乎是一次“没顶之灾”。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芬兰实际只有一个核心资源,就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民。

全球化的竞争,表面看是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在竞争。一个国家,“人”不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在某个台阶上一代会摸到“上限”,遭遇难以越过的门槛。以芬兰参与国际竞争的实例为参照,国内的学校系统、K12培训系统只有跟得上“芬兰式思路”,才能源源不断产出适应时代之需的真正人才。

中国的课改、教改,当然不可能照搬芬兰模式。然而,在教育理念上,教育上的芬兰式成功,无疑值得借鉴。告别单一的应试教育之后,国内的课改、教改正在驶进一片无人淌过的深水区。一旦新的考试手段、新的知识评判标准、新的知识观广受公众、家长接受,只有适应“变化”的的K12教培机构才能最终生存。

面对新课改、新教改带来的“危”与“机”,真正的“教育人”、“教培人”是否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