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某二手平台有人在卖孩子”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高位。不禁让网友感慨互联网真的是“活久见”,卖书、卖衣服、卖手机,甚至卖情绪的都见过,还第一次见电商平台涉嫌“人口贩卖”的。


据悉,源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在闲鱼平台发现有人“卖小孩”,且自己后台私信了这位卖家。卖家不仅为其提供了照片和视频,还声称20万可转户口、支持现场体检。由于担心卖家是“人贩子”,网友分别向自身居住地和卖家IP显示地警方报警。

按理来说,闲鱼身为国内最大的C2C二手交易平台,有着严苛的审核机制与算法来支撑着平台的运营,去杜绝违法违规商品的流通。那么,为何闲鱼会惊现“人口买卖”,事件的真相又如何呢?

一、审核机制“失误”,闲鱼拿“监管不力”掩盖?

7月6日,多家媒体从闲鱼方获知,“卖孩子”只是一个乌龙事件。

卖家“售卖人口”的帖子系该用户的晒娃帖,当有“买家”来询问时,因对方询问较为专业,怀疑对方意图,就佯装真实出售继续沟通;而买家出于正义感,也假装真实的购买者继续“查明真相”。买家和卖家都是普通用户,但都把对方当成了人贩子,造成了误会。

闲鱼平台表示将加大投入人力和技术能力,对涉未成年人商品加强上架前审核,对隐晦表述做认真审核;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新增违规样本图片,从而加强系统比对,并做统一排查,还会进一步优化过滤系统的算法,提升对有害信息的识别效率;也会针对疑似买卖人口等商品重点防控,并加强搜索端召回商品干预,进一步减少相关风险。

对于担忧的吃瓜群众和相互试探的买卖双方来说,“玩笑”“误会”“乌龙”是对于人口贩卖最好的结果与走向。但对于身为平台方的闲鱼来说,无论事件真假,并不是一句乌龙与玩笑可以带过的。

其实,对于“卖孩子”信息的发布已经游走在触碰法律边界所游走了。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某二手平台有人在卖孩子”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一方面源于人口贩卖这个话题足够敏感,另一方面是正规交易平台能“卖孩子”,已经打破了用户对互联网监管的认知。

虽然此事件是个乌龙,不存在真正的“受害者”。但闲鱼身为监管方的疏漏,让每个吃瓜群众几乎都成为,对互联网平台们的审核机制、监管算法产生信任感动摇的“受害者”。

以用户视角来看,对于此事件的发生简直可以说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从用户体验上,闲鱼真的有些过于严苛,哪怕用户卖个二手教科书或卖个日常用品就会经常被“夹”、审核不通过,有时候还会引来处罚机制。

为什么“贩卖人口”如此明显的违法违规信息就能够被发布出去?这真的闲鱼是一句监管不力就能“掩盖”的吗?还是说,闲鱼的审核机制或者算法仍有着不完善的漏洞,能够成为灰色产品滋生的温床、给予他们可乘之机。

如若真是审核机制的问题,闲鱼身为监管方更不应该以轻飘飘的“监管不力”作为接口,身为国内二手电商平台的老大,更应该做的是勇于承担起完善审核机制、带领行业进步的责任。

二、闲鱼赢得“舆论战”,给予“灰色产业”可乘之机?

要知道,闲鱼平台上出现灰色产业信息并非“个例”。

早在2017年,闲鱼平台上就出现过“26万卖婴儿”曾引发关注。当然,此事件经上海警方调查,该信息是由一位18岁女生借用母亲的账号杜撰了贩卖婴儿的信息,被其母亲发现后,已将该信息删除。


幸运的是这两次卖孩子事件是乌龙,但如若未来真的“人贩子”所发布的链接通过审核了,恰好又被真的“买家”所看到了呢?后果可想而知,如若真的产生了“受害者”,对其造成的阴影并不闲鱼单方面可以弥补与修复的。

而且,闲鱼曾经所涉及的“灰色产业”不单单限于此。摩根商研所曾在一篇名为《中国的暗网,迷失的闲鱼》中详细写道: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报道闲鱼平台涉黄交易的新闻,除此之外还有盗版、禁药、烟草、违法网盘账号、原味丝袜甚至陪过夜的“特殊服务”等商品也饱受诟病。2019年3月份,多名网友也反映在闲鱼平台中,有大量的商家售卖“妇科真人检查”的相关视频。2020年,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的记者又报道了闲鱼平台上涉黄直播一事,而所谓的卖家和所谓的服务都是在闲鱼app上完成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如果平台经营者知道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按理来说,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和信息整治力度空前,各家平台都应避之不及,为何偏偏闲鱼依旧会发生过审此类信息的情况?一次、二次可以说是疏忽,多次发生就难免让人怀疑闲鱼对于此类事件是否真的重视。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在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提高道德层面的基础上进步。闲鱼作为得利方可以放纵自己,但相信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一定不会放任自流,让灰色产业肆意滋生。而且,闲鱼监管不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过,闲鱼却打好了这场“公关战”,在舆论中“金蝉脱壳”。

在事件发酵的高热度中,闲鱼通过回应事件成为把舆论矛头从网友谴责平台失责转化为一场乌龙事件的“喜大普奔”,与担忧未来仍会有人“浑水摸鱼”。闲鱼作为“监管不力”的主体责任人,似乎已经隐匿其中,从最初舆论矛头中“脱身”。

那么,未来尝到甜头的闲鱼是否依旧会“有持无恐”,把幸运当成一种能力呢?

三、二手电商市场“齐头并进”,闲鱼“内忧外患”?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曾发布《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约3000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破万亿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接近3万亿的市场规模。据电数宝数据显示,2022年二手电商用户规模为2.63亿人,同比增长17.93%。

二手经济的崛起,也同时助推了个体的表达欲望,进一步挖掘和延展消费闭环,成了主流一手消费之外的另一种写照。不过,身为国内二手电商平台老大的闲鱼,日子却并没有那么好过。

从国内二手电商市场来说,除了“中国二手电商第一股”的爱回收母公司万物新生、转转这些老对手,还有着DY、KS这些短视频平台也都在虎视眈眈。譬如DY,一边推出“二奢好物节”,培养用户的二手商品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在DY商城内上线“二手好物”频道。

闲鱼作为综合类二手交易平台,其仍旧为解决二手商品交易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难题。一方面源于二手商品,由于使用人、时间、频次的不同,可以说每个都是“孤品”;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单品都独一无二,二手商品的多样化远远超过新品。所以说,很难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去规范商品品类与价值。

但二手商品所在细分领域也涉及很多方面,诸如回收、鉴定、售后服务等等,都需要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这就使得平台很难建立起买卖双方的信任感,也很难求得规模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转转等二手电商平台从一开始的C2C走向了,垂直领域更容易标准化、更容易与用户建立信任的C2B2C。

闲鱼C2C的模式,也造就了“闲鱼平台无售后”的评价。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闲鱼平台真的就没有售后流程,但实际情况也有如形同虚设。据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关于闲鱼平台的投诉多达115238条,其中就以售后相关问题居多。


根据电诉宝《2022年度中国二手电商消费投诉数据与典型案例报告》显示,2022 年,“闲鱼”涉嫌存在商品质量、网络欺诈、退款问题、网络售假、货不对板、霸王条款、冻结商家资金、售后服务、客服问题、订单问题、退换货难、恶意罚款、发货问题、物流问题等问题。


其实,二手电商平台到底是要走垂直的自营模式,还是要走C2C的综合模式,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但不管模式如何创新,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对商品的持续监管上,持续性地解决用户的信任问题上。

虽然闲鱼背靠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捆绑着淘宝、支付宝等流量入口。但伴随着国内电商的发展,淘宝的优势不再明显,阿里巴巴的战略逐渐变成了“出海”与“下沉”。面对着国外成熟的二手电商行业,闲鱼基本不可能成为被推出去的那个,下沉市场阿里巴巴又有了主打的淘特。

那么,未来闲鱼作为二手交易平台,流量与盈利仍旧难以把控的话,或许将逐渐走向边缘化。